最新浙江地理学考一轮复习文档: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54831885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浙江地理学考一轮复习文档: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浙江地理学考一轮复习文档: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浙江地理学考一轮复习文档: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浙江地理学考一轮复习文档: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浙江地理学考一轮复习文档: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浙江地理学考一轮复习文档: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浙江地理学考一轮复习文档: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地理精品教学资料 2019.4浙江考试标准节次考试内容必考要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2)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ab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c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2)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bc4.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2)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ab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b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6.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地球表层自然地

2、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b7.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1)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2)产生地表不同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ab8.主要陆地自然带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其特征b9.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b考点一|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地质年代动物发展阶段植物发展阶段新生代哺乳动物、人类被子植物中生代爬行动物裸子植被古生代两栖动物陆生孢子植物鱼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元古代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海生藻类太古代原核细胞生物2.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1)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

3、,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2)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等)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则全部灭绝,蕨类植物(陆上孢子植物)

4、明显衰退。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外,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相互作用(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愈来愈大。(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3)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已经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地

5、理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2)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如右图)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3)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3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地表物质(成土母质)、气候、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和人类活动等。在上述各种土壤发育的因素中,成土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尤以生物在土壤发育过程中

6、最活跃。4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存在差异,具体图解如下:(1)成土母质与土壤:(2)气候与土壤:(3)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4)地形与土壤:山区,导致土壤发生垂直分化。陡峭山坡,很难发育深厚土壤;平坦地区,发育深厚土壤。阳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蒸发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迎风坡:水分状况比背风坡好。(5)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

7、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人类在某一地区的资源开发行为,也有可能造成其他相关地区环境要素的变化。(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考点三|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海洋与陆地的差异,自然带内部土壤和生物差异等。2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分异规律分布规律主导因素成因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沿纬线方向延伸、随纬度变化热量太阳辐射

8、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沿经线方向延伸、随经度变化水分同一纬度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递减垂直分异规律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出现逐渐变化地势随着高度上升,温度下降,降水也发生变化地方性分异规律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地形、气候等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3.主要陆地自然带类型分布植被种类特征森林自然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于450 mm)森林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等生产量最大草原自然带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年降水量250450 mm)以草本

9、植物为主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荒漠自然带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50 mm)旱生植物(旱生小乔木、灌木、仙人掌)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大,动植物种类贫乏,结构简单;生态系统十分脆弱4.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要求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要做到因地制宜,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章末限时集训(第三章)(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右图中依次代表地球发展史的五个代。读图,回答12题。1下列关于五个代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到的名称依次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B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的是代C地层中含

10、有恐龙化石的是代D代又称为海生藻类时代2在自然环境的演化史中,恐龙绝迹于()A代末B代末C代末D代末1A2.D第1题,首先根据时间的划分判断出各序号所代表的地质年代,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元古代、太古代,然后依据所学的知识作出判断。第2题,恐龙繁盛于中生代,灭绝于中生代后期。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已经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据此回答34题。3人类与其他生物都是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其区别在于人类()A能够通过迁徙来适应环境B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扰动强度和幅度大C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D人类通过技术手段消除对环境的影响4人类对待环境的正确态度是()A停止或减退人类

11、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B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C不加控制地开发资源,促进社会发展D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3C4.D第3题,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与其他生物相比,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第4题,人类对待环境要注意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5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除须根据不同的自然地带、垂直地带,还须根据的是()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地带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D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不同的自然地带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地带体现了垂直地带分异规律。因地制宜还需要考虑地方性分异规

12、律,所以D项符合。绍兴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67题。6绍兴市某地因菊花经济致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7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6A7.C第6题,自然环境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体现了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第7题,植被破坏,该地区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蒸发量和降水量减少,调节径流能力

13、减弱使地表径流变化增大,地下径流也因水分下渗减少而减少。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回答89题。8与自然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A暖流B山脉迎风坡C大气环流D寒流9自然带的名称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热带草原带D温带草原带8D9.B第8题,是热带雨林带,由于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因此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带。第9题,处是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下图为我国北部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读图,回答1011题。10图中甲、乙、丙的自然带依次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B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温带落叶阔

14、叶林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D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11自然带的这种变化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10A11.B第10题,由甲到丙,水分逐渐减少,结合甲、乙、丙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判断其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第11题,图中从甲至丙,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推知该地域分异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体现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读我国甲、乙两山地东南坡植被对比图,回答1213题。12图中看出甲山海拔比乙山高,但植被类型比乙山植被类型少的主要原因是()A甲山降水比乙山少B甲山纬度较乙山高C甲山坡度较乙山小D甲山太阳辐射比乙山强13乙山可能位于()A湖南B河南C安徽 D台湾12B13.D第12题,图示甲山与乙山相比,甲山缺少热带季雨林。依据基带反映当地气候类型可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