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科学之光”教学设计(二)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54827875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科学之光”教学设计(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一单元“科学之光”教学设计(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一单元“科学之光”教学设计(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一单元“科学之光”教学设计(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一单元“科学之光”教学设计(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科学之光”教学设计(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科学之光”教学设计(二)(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比较探究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教学目标】1.应了解克隆技术中的伦理道德。2.应理解本课的论证方法,提高自身的议论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严密论证。2.品味本文语言表达的科学准确性。【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驳论。【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时数】2课时。【预习要求】a细读课文,理解文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如:克隆伦理与伦理学显性排异优生意识形态同性恋者理化环境辛普森(事件)论说和论证前提,推理。b在笔记本上列出文章需要论证的问题,包括正论证和反论证。如“克隆人是为了进行研究,这个理由是不会不合伦理的。”“提出克隆人会破坏家庭结构的完整性,这个理理由不是根本性的。”c理清全文思路。想一想,课

2、文的第一部分在全文是否必要?如果有必要,能否也为它加上一个小标题?d找出每一段落或每一部分内容的关键词语和精要句子。领会在文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归纳各部分的中心意思,理请文章论证思路。初步感知全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预习测试检查关键字词的理解情况:人 发育谱上的(人) 心理、社会的人 原则上 实际上 克隆人也是人手段、工具 目的 伦理 负面作用 正面作用(二)导入示例1997年,仅花费了75万美元的苏格兰的基因工程人员便制造出神奇的羔羊,这无疑将人类向基因技术的未来又推进了一步。然而,饱经忧患的人类在惊喜之余,不禁也对人类的未来多了一份担心。邱仁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曾参与

3、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等重要国际伦理准则的制定。他对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的伦理争议深有研究,今天他将带领我们对干克隆技术研究中的这些伦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也许能引导我们对未来几十年基因技术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三)作者简介邱仁宗,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CMB项目研究负责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兼职教授,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世界技术网络(WTN,总部在纽约)200

4、2年度伦理学奖获奖人,国际单体型图ELCI委员会委员(2003),国际妇产科联合会生殖健康和妇女健康伦理委员会委员(2005)。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命伦理委员会委员,现任亚洲生命伦理学会会长、中国基因组研究中心(北方)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他对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的伦理争议深有研究。(四)学习文章播放朗读录音,请学生圈下生字生词,并说说各部分的中心意思。教学参考各部分的中心意思:第一部分:“人”的定义。第二部分:逐条反驳造成克隆人的理由。第三部分:先列举一系列反对克隆人的理由,然后系统总结自己的观点。第四部

5、分:进一步强调克隆人在伦理学上不能做。3.理清全文思路。想一想,课文的第一部分在全文是否必要?如果有必要,能否也为它加上一个小标题?师生共同归纳,明确。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多个具体推理、具体结论而最后得出的,即对论题进行细致分析,层层演进,最后得出结论。而这些具体推理都涉及一个共同的大前提,即“克隆人也是人”。而“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特殊的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已在文章一开始的前头部分作了说明,因而作为已知判断成为后文各项推理的共同前提。有些具体推理,表面上看稍微复杂些。如优生问题,一直在谈该不该优生,该不该将国民分类,其实就是建立在“克隆人是人”这个前提上来谈的,只不过行文中没出现这个

6、大前提。又如不可能获得爱因斯坦的复制品以及同性恋者的克隆不一定是同性恋者的问题,同样是在克隆人是人(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的人,因而社会环境不同,其特定人格就不一定相同)的前提下推出的。因此课文的第一部分在全文是必要的。如若要加一个小标题,可以“克隆人也是人”为标题。4学习文章第一部分a.理解“伦理”的概念。教学参考这里的“伦理”,是有人权、人道、人伦的意思,人的权利,人的意志,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神圣不可侵犯。b.文章标题是“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焦点是技术还是技术中的伦理道德?教学参考文章的标题是“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说的克隆技术,但是焦点并不在技术,而是技术中的伦理道德,而伦

7、理道德恰恰是心理、社会学范畴。c.体会本段的论证推理。教学参考本段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先从两个方面定义“人”的概念,而这个概念,恰恰是反对克隆人的理论前提;接着进一步指出由于社会学、心理学方面是不能复制的,因而,完整意义上的“人”是不能复制的。这样的推理,最大的好处,就是因果逻辑顺理成章。(五)合作探究本文各项推理论证的共同前提是什么?教学参考(此前提为: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具有特殊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前提”是逻辑中的概念,是逻辑推理中作为推理依据的已知判断。推出某一结论可能涉及多个前提(多个已知判断)。比如关于克隆人是要孩子的问题,结论是在现实中不可行

8、(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消极效果),推出这一结论就涉及三个前提:1. 成功率很低;2. 可能会产生许多畸形人,会造成对他们的伤害;3. 需要大量经费,这对贫困人口不公正。其中第2前提还涉及一个大前提,即克隆人是人,这才谈得上伦理方面的伤害问题。当然,许多涉及多个前提的推理比上述例子简单,如对“克隆人是为了进行研究”的驳斥,涉及一个大前提:克隆人也是人,又涉及一个小前提:人应该受到尊重,不能强迫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此小前提文中作了省略),所以克隆人一样应受到尊重,不能强迫克隆人当受试者。本文中绝大多数的具体推理都属于这样较简单的只涉及两个前提的推理。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多个具体推理、具体结论而最后得出的,

9、即对论题进行细致分析,层层演进,最后得出结论。而这些具体推理都涉及一个共同的大前提,即“克隆人也是人”,这就是对本题第一问的回答。而“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特殊的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已在文章一开始的前头部分作了说明,因而作为已知判断成为后文各项推理的共同前提。有些具体推理,表面上看稍微复杂些。如优生问题,一直在谈该不该优生,该不该将国民分类,其实就是建立在“克隆人是人”这个前提上来谈的,只不过行文中没出现这个大前提。又如不可能获得爱因斯坦的复制品以及同性恋者的克隆不一定是同性恋者的问题,同样是在克隆人是人(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的人,因而社会环境不同,其特定人格就不一定相同

10、)的前提下推出的。(六)课堂小结(七)布置作业1预习课文第二部分。2写出预习体会,课堂交流。3记下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学生交流预习体会。2教师解答学生疑惑。(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体会第二部分论证的严密性。1、全班齐读。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本段重点语句的学习,进一步感知本部分论证的严密性。重点语句a.“多利”的成功率是1434,如果在人身上做,成功率可能更低,而且很可能会产生出许多畸形的、具有严重缺陷的克隆人。b.克隆人也是人,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就不能为了研究的目的而音乐将他们产生出来。克隆人也是人,我们不能将他们仅仅当做为他人的目的服务的手段对待他们,因

11、为他们本身也是目的,至于有些人愿意当做为他人的目的服务的手段,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c.值得克隆的优良国民,与不值得克隆的劣等国民,这样做,那就离纳粹的“优生”不远,或者说那是在完成希特勒未完成的事业。3小结:本段论证雄辩有力,富有智慧和趣味。本段论证极为严密表现在:正面论述: 一口气罗列七个反面观点逐条反驳。细致分析反面观念,加以反驳(不仅从理论上分析,而且进行实证引用数据)。反驳的核心是克隆人也是人。反面论述:克隆人一旦被复制出来,就有人权,就不能被当作工具。用辩证法反驳优生学。(三)学习第三、四部分1、讨论:文章第三部分论证的严密性。(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本段重点语句的学习,进一步感知本部分论

12、证的严密性。)重点语句a.克隆人也是人,不能仅当做别人利用的手段或工具,他们应该得到尊重和公平的对待,不应该受到伤害。b.克隆技术可能造成严重的负面后果。c.虽然克隆人在技术上有可能做,但在伦理上不应该做。2、全班朗读本段(小组读、个人读、齐读)。3、小结.本部分论证:先列举一系列反对克隆人的理由,在经过了这么丰富的反驳以后,在相当雄辩的基础上,作者把自己的观点系统总结了出来:第一,关键的关键,克隆人一旦复制出来,就也是人了,而不是人的科学实验工具和手段。第二,克隆人的过程中,产生的怪异、畸形儿,负面后果是严重的。第三,在犯罪学上,其真假难辨。第,由此而引起的其它可能性后果难以设想。(四)合作

13、探究1本文运用反面例证的具体情况及其作用如何?它与梁文的奈良故事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异同?教学参考作用:使论证更加全面、严密、彻底、雄辩。两种表达方式之同:因所议或所叙超出一般情形而显示出其彻底性;之异:一是典型的议论推理,一是饱含抒情、议论的叙事。本文“反论证”一节,正、反面例证都有,而有了反面例证,其作用就是本题题干中说的“文章就会更全面、更雄辩”,并应加上:更严密,更彻底。但这要全文一起分析。本节是对克隆人的反论证,而本文的结论却是:不要克隆人(完整的提法为:发展克隆技术、不要克隆人的方针是正确的)。具体说,“对克隆人的反论证”一节的后半部分,即“对克隆人的根本性的反论证”四点为本文结论的正

14、面例证。而本节前半部分及本文上一节才是反面例证,并又分两类。第一类,即“有什么理由可在伦理上为克隆人辩护”一节。此节共提出了7种为克隆人辩护的理由,作者一一进行了批驳,证明这些理由都站不住脚,从而从反面雄辩地说明:不要克隆人的方针是正确的。作者还不满足,还要把各种漏洞都堵住,于是就有了第二类,即“对克隆人的反论证”一节的前半部分。此间作者列举了5条反对克隆人的理由,并一一分析了这些理由或者不能成立,或者不是根本性的,都不足以驳倒要克隆人的一方。这些草率的、不成立的、不严密的、无效的理由,相对于严肃、有效的正面例证,这是些特殊的反面例证;这叫堵塞漏洞。把漏洞堵住,这就使全文的推理显得更为全面,更

15、为严密。在上述反面例证充分展示,各方面的“敌手”都驳倒,各种漏洞都堵住之后,文章最后推出的四点正面例证就显得十分雄辩了。可见本文的推理论证很有特色。它是从反面例证入手,并且以反面例证为主,这就使结论建立在更为全面、严密、彻底的推理上,其严密彻底特别表现在把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问题都考虑到了,即把那些看似站在自己一边、实际漏洞百出反而授人以柄的“理由”统统清理了,这就是“反论证”一节的作用和特色。就这超出“一般情形”因而显示出“彻底性”的表达特色,梁思成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主人公所拥有的“建筑的灵魂”之思想,应县木塔、北京城墙故事虽然动人,但并非超出一般之特殊,而奈良城的故事就很特殊了。这就显示了梁思成不遗余力保护一切人类文化遗产的彻底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