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苏辛词比较论姓名:准考证号:指导老师:联系方式:写作时间:2015年9月摘要苏轼与辛弃疾是两宋最伟大的词人,他们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他们的词分别代表了北宋和南宋词创作的最高成就尽管二者生活时代不同但其词作品却存在着种种相似与不同,本文将苏轼、辛弃疾的婉约词作加以对照,同中见异,异中有同,彰显苏、辛二人的特点,文中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深入地分析比较与探讨研究,在对比中看二人词风的传承与流变 关键词:苏轼; 辛弃疾; 诗词;异同目录摘要 1一、概述 11.1苏轼诗词浅析 11.2 辛弃疾词浅析 3二、苏辛诗词的相同点 52.1.广泛的题材 52.2豪放的风格 72.3.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 8三 苏辛诗词之不同点 113.1 内容不同 113.2 风格不同 123.3语言不同 133.4后世影响 14结论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20一、概述词是隋唐之际从民间兴起的一种新型的音乐文学形式,在转入文人手中之后于中唐以来渐趋发展兴盛至宋代走上繁荣鼎盛的高峰,蔚成“一代文学”之大观两宋词人辈出,名家林立,创作繁盛,作品丰硕其中,辛弃疾和苏轼分别为两宋“十大词人”排行榜的第一、第二位。
由此可见,苏轼与辛弃疾是我国词史上成就最高的两位词人,他们的词分别代表了北宋与南宋词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则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他的词风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苏东坡、辛弃疾作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在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豁达乐观的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1.1苏轼诗词浅析 由于苏轼在北宋文坛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他的词在其生前即已经名动天下他的门生以及当时的许多文人,都对他的词进行了评价这个时期的评论虽然颇为零散,但是,却包蕴了后世词学的诸多问题在其身后,李清照、王若虚、元好问等人各从不同的角度对苏词发表了看法同时,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陆游、刘过等人又从创作上继承了苏轼开拓出来的新路,遂使后世有“苏辛词派”之说在两宋和金源时期,苏词因为不同的原因,始终具有比较高的地位元明词学衰微,苏词的接受也呈现同样的局面进入清朝之后,词学流派纷呈,阳羡派强调以心写词,颇得东坡的创作精神;浙西词派论词讲究“醇雅”,祖绍姜夔、张炎,东坡词颇受冷落;常州词派注重比兴,苏词地位开始有所回升,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折中各种意见,认为苏词开创一代新风,与花间一派并行,是词中变调随着晚清国势的急剧变化,词学家的思想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刘熙载、陈廷悼、郑文悼等人都对苏轼词有很高的评价,王国维《人间词话对苏轼的评价则代表着苏词接受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苏轼词坛一流作家的地位至此己经很稳固了历史上围绕苏词产生了很多争论,诸如苏词的风格问题、本色问题等本章中选择了六个问题进行剖析一是苏轼与柳永的比较;二是苏轼与辛弃疾的比较三是苏轼与姜夔的比较;四是苏词的有关本事;五是苏词的风格与苏词的接受;六是以诗为词和以赋为词以上述问题为切入点,对有关苏词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重点讨论了苏词的风格是否“豪放”、苏词的音律问题、苏词是否有违词体本色、苏轼词与柳永、辛弃疾、姜夔词的异同以及由此反应出来的苏词的艺术特点和他对词的发展贡献、围绕苏词本事所反应出来的词学批评特点等所涉及的问题虽然不能涵盖全部的苏词研究状况,但是,历代词学家对这些问题的相对集中思考,可以清晰地反应出有关苏词的热点何在以及对于具体问题的分析中所显示出来的不同于总体评价的观点,表明词学研究中存在着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这对我们今天进行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苏轼的词,名篇佳作很多,历代词话中对于他的著名篇章的评论也很丰富因此,本章中选择了评论较多的作品,《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蝶恋花》(花退残红青杏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进行梳理,从中总结有关苏词的艺术思考对比那些从总体上对苏轼词所进行的评价,可以发现,对单篇作品的关注与总体关注之间的差别很大这些差别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研究古人的诗词观点提供参照1.2 辛弃疾词浅析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主张抗金的英雄人物,也是词史上才华卓绝、处于领袖地位的一代大家然而辛弃疾不仅致力于词的创作,还写下了以《美芹十论》和《九议》为代表的十七篇文,并有一百四十余首诗留存于世但他成就最高的还是词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
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二、苏辛诗词的相同点 苏轼与辛弃疾虽然生活时代不同但却前后辉映,古今学者论词,常常将二者放在一起,又因为二人皆为词中之大家,相似之处极多,故而论词时常用来相互比较,指出其中相同或相异之处20世纪,苏轼与辛弃疾的研究不仅呈现出新的特征与走向,而且成为百年词学研究的焦点和关键人物而苏词与辛词自产生之日就受到宋代乃至宋代以后的人们的喜爱,长期受到人们的关注与研究,也是20世纪词学研究的热点所在2.1.广泛的题材苏轼、辛弃疾为词中之大家,所涉及的题材多种多样,既有传统的闺怨相思、离愁别绪、春花秋月的词作,还有描写自然风光和农村风情的田园生活的词作,亦有隐括、怀古军旅等题材的词作 苏轼以其大量的婉约词作,在内容题材上有了新的开拓,在言情词作中,苏轼走出了闺怨坊曲的窄路,借助于词长于抒情、手法细腻的特点,将自己充沛深挚的肺腑之情及渊博厚重的学识融入词中,言健康之情,抒怀中之意,、一扫晚唐五代北宋诸大家词作浓艳的脂粉气,而趋于文雅辛弃疾秉承这一创新,进而发展了他们的言情之作典雅蕴藉、寄情高远的特色 苏轼开创了悼亡词的先河,写与妻子的死别,哀婉凄楚,柔肠欲断。
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以真挚的感情感人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帷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词,词人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十年以前,妻子王弗病逝,恩爱夫妻,十年前永诀,转瞬已是十年光阴十年的光阴中生者和死者之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词人之所以能够进入“幽梦”来记梦,完全是对曾在政治、生活上关心、体贴他的贤妻的怀念所招致的因此词作开篇就点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悲伤基调在这漫长、广阔的时空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界限,倍增了词人不“无处话凄凉”的感叹所以,只能寄希望于梦中相会到此时,作者进行了假想:就算生者和死者的世界可以沟通,十年过去,死者依然如故,而生者又是怎样在政治的漩涡中浮浮沉沉,不断被流放、左迁,历尽艰辛与沧桑,这三个长短句,将现实与梦幻交织在一起,以想象中死者的反映,来衬托词人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和世事的巨大变化词人的感情是深沉而悲痛的,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同样是言情词,辛弃疾也写得深切感人,写出了很多绮艳细腻的作品,来表达思家或闺思之情如著名的《祝英台近·晚春》: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罗账灯昏,哑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这首词写晚春时节,闺中少妇伤春、伤别、思念远行人的神态和心理此词写的神态逼真,情意缠绵,正像沈谦在《填词杂说》中道:“`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押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这首词写闺怨,抒恋情,风韵与一般艳词不同上片说晚春送别及别后情景,用重语写柔情,呈现出一片愁惨气象;下片说思念情人一再“卜归期”而不得重相见以及怨春情绪,辗转反侧,又写得极真挚,以深语写深情由此可见,苏轼、辛弃疾词还是有很多的共同点,就是表现在他们对作品题材的开拓,他们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放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生活内容关于意象方面的选取,皆来源于对生活的认知程度从隋唐五代直到北宋中叶,词的内容一直被局限于风花雪月、离愁别绪的范围表达的情感直到苏轼词的出现,才使词坛面貌为之一新南宋王灼认为苏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自振。
可见苏词的确有着它特殊的地位形成了它独一无二史无前例的多样化词风运用生动的景物描写勾勒雄宏壮阔的画面,通过宣泄激情与义愤,表达自身的理想抱负以及对壮志未酬的感叹苏轼把过去诗家惯用的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题材,用词来加以反应表达,给词的创作带来更为广阔的领域和勃勃生机辛弃疾进一步地、充分地发挥词的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功能,融汇诗歌、散文、辞赋的特长,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正是这种大胆的独创,形成了苏辛词独特的艺术风格2.2豪放的风格 历来的学者都认为婉约派词以柔为主,豪放派词以刚为主,苏轼和辛弃疾却能别开生面,揉合婉约和豪放的长处,摧刚为柔,柔中有刚,表现出一种刚柔相济的新风格苏轼部分婉约词写得豪放旷达,词人为传统婉约词吹进了一股豪放风气,提升了词的境界,提高了婉约词的格调这尤其体现在他们那些“借闺怨以抒其志”的作品里,这自然是因为这些作品所抒发的感情是豪壮激昂的,所表现的内容是深沉刚劲的,所以它们貌似柔婉,内则贞刚,就是那些虽是表现儿女之情的作品中,也自有为一般婉约词人所不及的深情和气韵,显得感情炽热,气氛酣畅却又缠绵缝蜷例如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词发展到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