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调节方法的研究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54687304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调节方法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小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调节方法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小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调节方法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小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调节方法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小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调节方法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调节方法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调节方法的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调节方法的研究情绪在日常生活当中非常重要,它是表达人的感觉的无声语言。情绪的好坏决定处理事物的结果。在健康的情绪状态下解决问题时,其结果另人满意。相反,在心情郁闷、厌烦、紧张、愤怒的状态下解决问题时,往往出现过激的行为,或出现严重的不良后果。中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其行为更容易受情绪的控制,在不良情绪状态下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可见,了解中学生情绪的特点,探索中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研究中学生不良情绪矫正的途径和方法,就更彰显出它的重要性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想保护好学生的身心健康,就

2、必须对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因素有很多,这里只谈谈因素之一“情绪”。一、中学生情绪的特点情绪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但客观事物本身不直接决定情绪,而是通过人的主观需要产生的。1 情绪的变化易受环境的影响刚出生的婴儿和幼儿的情绪常表现为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是平静和爆发交替出现,内部情感和刺激情境不可分离。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主、客观世界逐渐分清,11岁以后,已完全能认识到情绪是内在的个人的。到了中学时代人的自我意识强烈,自尊需要迫切,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十分珍视荣誉,尽一切努力保护自尊心。因此,当意识到有某些威胁自尊心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恐惧,当自

3、尊心受到伤害,马上会生气、愤怒,对别人的嘲笑、蔑视反应非常强烈,对家长、教师的忽视、压制、不公平对待非常敏感。2中学生属于青春期时期,意识开始参与调节和控制情绪. 青春期的情绪虽较成人易消易生,但比起少年时代,则能主动地用意识控制情绪.如欲望得不到满足,儿童多发怒、啼哭,而青春期的孩子则能根据当时的情境控制情绪,或怒不形于色,或怒而不争。这时会有内心情绪和表情以及行为不一致的现象出现。为了需要,能在某种程度上掩饰自己的情绪。3情绪强度大,易变化。少年时期人的情绪对刺激的反应不敏感,有时还比较迟钝,故而情绪变化不是很激烈。中学生时期,非常敏感、好胜,易狂喜、狂怒,也容易极度悲伤和恐惧,情绪来得急

4、,去得快,于是、遇事好激动,忽冷忽热,往往顺境时得意忘形,逆境时则垂头丧气。成年人则冷静得多。有时候,成年后,回忆起青年时的大喜大悲的情绪,会觉得当时是多么幼稚、单纯。4情绪逐渐趋于稳定。少年时期,人对自己的情绪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相对差些,情绪的波动性更为明显,不善于使自己的情绪适合不同的时间、场合。到了青春期,情绪逐渐内隐、文饰和曲折,控制能力随知识、智力、意志力的发展而提高,并逐渐与前途、理想交织在一起,显得比较稳定、持久,善于自我控制和调节。根据以上四点得出结论:中学生的情绪易受环境影响、情绪起伏较大、情绪不稳定时自己能够控制和调节。作为教师特别是从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了解和分

5、析中学生时期的情绪特点,是非常必要的。对分析中学生不健康心理情绪所产生的原因和找到调试中学生不健康心理情绪的途径方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二、中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中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有两大方面: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这两方面又分为若干层次。主观原因1自身性格造成的。人的性格有内向型、外向型和介于内向外向之间的性格。外向型性格开朗、活泼,喜欢倾诉和语言表达,自己有了不顺心的事喜欢和朋友一吐为快,这种人不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内向型的人经常自我剖析,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疑虑困惑,交往面窄,害怕困难,等等。这种性格的人往往会出现各种不良情绪。介于内向外向之间的性格,如果内向性格占了上

6、风,结果和内向型的人一样,会出现不良情绪。2自身素质造成的。自身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等。因身体素质差,同样一件事情同龄人能做的而自己由于身体原因做不了,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出现不良情绪。因文化素质低,认知程度差,遇到某件事情不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总往坏处想,又不愿意和人交流,这样就出现了不良情绪。3自身兴趣爱好造成的。中学生自身兴趣爱好的差异也会影响情绪的波动。比如,有的学生兴趣广泛,他们的不良情绪可以通过这些兴趣进行调节,而兴趣少,甚至没有什么兴趣爱好的学生,他们无法排解心中的郁闷和不快,这样长期下去,就可能产生不良的情绪。客观原因:1家庭教育的消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

7、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国外研究表明:如果父母自己有不良行为习惯;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对孩子过分严厉,孩子缺少关怀与支持;婚姻破裂或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那么孩子更可能形成不良行为。现在的许多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娇惯、纵容、溺爱,致使孩子任性、懒惰、自私,在生活中不能自理,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使学生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是不健康的自我观念,同时又是其他异常心理和行为的根源。部分父母希望能“棒槌之下出孝子”。对子女教育非常严厉。孩子一旦做错丁点儿事情。不是打就是骂,甚至挨饿。这样的教育使孩子不是懦弱、自卑,便是冷漠、攻击。还有的父母忙于工作,特别是那些经商的父母,常年在外,只是及时的满足、充

8、裕孩子的生活花费,却缺少交流,使孩子缺少约束,缺少关爱,缺乏对别人的理解。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更大,不是对子女过分放纵、溺爱,就是对孩子随意打骂,使孩子缺少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 2学校教育的不均衡。由于中考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很多学校往往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少学校因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健康教育,或者开设了健康教育课,也往往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有的学校随便指定一名教师做心理咨询工作,缺乏必要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咨询工作缺乏科学性。还有的学校在教育上采取严加惩罚,简单粗暴的方式,致使一部分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恶化了他们不健康行为。相当一部分学校忽

9、视德育教育。工作起来没有针对性,没有实效性。班、团活动课全部改为自习课,甚至用来上文化课,兴趣活动课取消,甚至音乐、体育、美术也靠边站,周六、周日补课;把文化课的分数进行排名,分数高的代表什么都好,忽视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对问题学生未采取必要、有效的措施,使这部分学生找不到归宿感。比如:吸烟、喝酒、敲诈、经常旷课、夜不归宿,甚至少部分学生在校还参加打架斗殴、。而学校对这些学生只是采取简单的教育方式,教育效果几乎为零。导致他们自暴自弃,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这种被家长打骂、被老师指责、被同学孤立的孩子,没有归属感,致使他们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的学生几乎每个学校都有。 3。社会环境的影响。如:内容

10、不健康的书籍、影视、街头聚赌、勒索,还有舞厅、酒吧、网吧、电子游戏厅、卡拉OK厅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大众媒介的不正确导向也潜移默化的使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以上三点是学生容易产生不良情绪的客观因素也是重要因素。三、中学生不良情绪的调节措施认识青少年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不是目的,目的在于根据原因找出调节中学生不良情绪的措施。研究者从两大方面入手进行不良情绪的调节。从主观原因(中学生的自身因素)入手寻找调节措施1 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心理咨询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情绪变化的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可以预防不良情绪的产生或调节不良情绪。2中学生要敢于面对不良情绪。逃避引起消极情绪的境地,是人之

11、常情,但一味的逃避,对消除不良情绪毫无帮助,只会加剧不良情绪的体验。比如厌恶学习,采取旷课逃避,这种方式可以快乐一时,快乐过后是更多更强烈的焦虑和紧张。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找到厌恶学习的原因,请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并逐一落实。3中学生应进一步认识影响自己情绪波动的情景,修正认知结构。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情景本身不决定情景的性质,是对刺激情景的认知决定情绪的性质。例:两个同学犯了同样的错误受到老师的批评,其中一个同学很快认识到是自己做得不好,决心改正,情绪很快恢复了平静。另一个同学则不然,他认为自己倒霉,运气不好,老师偏心等等。并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久而久之这个同学就成了不受老师

12、同学欢迎的人了。这种外归因造成他事事在别人身上找原因,人际关系也随而紧张,人际关系近而又影响到他的情绪,周而复始,恶性循环。究其根本原因是要改变其归因方式、认知结构,才能从根本预防或者缓解不良情绪。 4中学生不良情绪产生时,要学会合理的宣泄。不良情绪是不能完全预防和消除的,那么当不良情绪产生时,能够合理的宣泄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亲人亡故,投入的哭泣可以缓解痛苦;告知父母和或好友“我今天难过极了”, 在倾诉过程中释放痛苦;找个山顶用尽全力大声呼喊。也可以释放压抑的心情。 5学会放松。找个安静地方,从头部开始,依次面部、胸部、腹部、四肢、手、脚,让每一块肌肉紧张再放松。仔细体会放松的感觉,每天10

13、分钟训练。不仅可以缓解紧张还有利于身心健康。6利用“阿Q”精神。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就是这个道理。这种酸葡萄心理,可以作为权宜之计。冲淡内心的痛苦,使心理平衡。但这种方法不宜过多使用,心理平衡之后,应积极主动进取,使心理达到真正的平衡。7学会幽默。幽默是精神的消炎剂,能使人更好的适应环境。不良情绪到来时用幽默去抵挡,你会觉得不良情绪退之千里之外,好情绪悄然而至。8学会精神转移法。情绪不好时有意识的转移注意力,如看电影、听音乐、健身、参加自己喜欢的公益活动,会使紧张的情绪松弛下来。从客观原因(外界环境影响的原因)入手寻找调节措施1学校(尤其是中学)是干预青少年不良情绪产生的主阵地,学校要

14、确实落实心理健康课,选拔业务骨干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定期对他们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根据北京市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基本要求,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在做好心理咨询、建好心理信箱、出好心理专版、开好心理讲座工作等基础之上,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实行师生结对制度,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是注重自我管理,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三是开展抗挫折教育。心理咨询教师除为心理咨询学生排忧解难外,还要定期找个别学生谈话,个别生是指思想不求进取,精神萎靡不振、纪律散漫、不刻苦学习、父母离异心理压力比较大、家庭经济困难、思想负担重及青春期心理等。心理咨询教师要为咨询者建立咨询档案并做好纪录和实例分析,期

15、末综合总结,形成科研论文,以便交流推广。负责心理咨询的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有关知识,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作为教师要利用文章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的各种困难。学生在中学时代,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但他们却时常不能正确对待人和事。作为教师,不能教会学生去正确对待所有的各种大事小事,不妨引导学生多阅读为人处事的文章,让他们从书本上获取一些经验之谈或基本理念。读书疗法也是心理治疗的一个有效途径。如利用读报时间读报,班团课传阅讨论,个别学生针对性阅读辅导,教会他们如何看待友情、爱情、成功、失败等。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工作:一个人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正确认识,就会热爱生活。往往情绪稳定,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富有事业心、热爱工作的人,在完成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后,就会体验到满足感和成功感。这种情感有益于身心健康热爱工作的人,具有强烈的上进心,能避免把精力消耗在生活琐事上,因此精神生活充实,热爱工作的人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也会正确地对待困难,积极地克服困难,而那些对工作无兴趣的人,整日患得患失,怨天尤人,会情绪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