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巧用创生性资源 演绎教学真精彩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54683615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巧用创生性资源 演绎教学真精彩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巧用创生性资源 演绎教学真精彩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巧用创生性资源 演绎教学真精彩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巧用创生性资源 演绎教学真精彩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巧用创生性资源 演绎教学真精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巧用创生性资源 演绎教学真精彩(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巧用创生性资源演绎教学真精彩【摘要】我们都知道,要使课堂生动有趣学生爱听,并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大力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课程资源来讲,同样如此,课程资源到处都有,我们并不缺乏,缺乏的是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利用。我认为,在各种课程资源中,创生性资源为教学过程注入了生命力。如果我们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能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创生性资源;课程资源;阅读教学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各种课程资源中,创生性资源为教学过程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一是这种创生有空间意义上的创生

2、,即通过课程资源在学校、家庭、社会中间开放;二是时间上的创生,即对于任何一个学习者来讲,面向每一个学习历程上的创生。创生性资源是最鲜活的课程资源,是因为:第一,真实。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对课程的开发过程,发生在师生互动中,正是由于来自于学生之中,故较之生活经历以外的课程资源更为可信和易于接受。第二,亲切。它是由师生感悟、体验到的,与课程的心理距离缩短了许多,是学习者容易接近的“现实情境”,更具亲切感和亲和力。第三,开放。互动生成的相关信息及教学资源是很广泛的,它会是“节外生枝”、会是“锦上添花”、会是回答问题恰到好处、回事看法意见上“不合情理”,有时是智慧的火花,有时是灵光闪现。正是这

3、种情境方向的不确定性,更能激发学生去探究,调动其积极主动性。第四,延时。这种创生性资源给人以印象深刻,更具长远的教育意义,由此循序渐进,走向更加深远的空间,获得丰厚的文化素养。我在教学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爱动脑筋、善于思考的品质。在课堂推进过程中,有些学习小组学生举手:“老师,我们有更好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这位教师敢于接纳这一始料未及的信息,放手让学生回答。学生说:“石头又要开掘,又要抬上去、装上去,特别麻烦。曹操手下有的是兵,人站在船上方便、省力,最后只要每个人说出自己的体重,加一加,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学生的智慧、潜

4、力真是无穷无尽。他们敢于超越古人,勇于创新,而这些不可能是目标所能预设到的。再如我在教少年闰土时,有这样一个片段:生: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师:是啊,鱼怎么会有脚?生:有!师:什么鱼?生:娃娃鱼。师: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是我没见过,你们谁见过?生:(齐)没有。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生: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这是我的朋友所不知道的”。面对学生提出的“跳雨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这一意外的问题,教师及时地调整了教学计划,围绕“鱼脚”的问题,宕开一笔。然后又通过“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一问,及时收拢。这一放一收,自然天成,既有效地训

5、练了学生思维,又强化突出了教学中心。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不是预设不变的,其“生成”是永恒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均可产生创生性课程资源,他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隐含的资源,需要我们去激活、捕捉,而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而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不失时机地将“节”外所生的“枝”纳入临场设计中,巧妙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以提升课堂的生动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能预见到课中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创生性资源,演绎教学精彩,甚至使其成为学生铭记终身的珍藏,需要

6、教师高超的教学智慧。那么教师如何发挥、巧用创生性资源、演绎教学精彩?一、重视不明确的认识,开启智慧的门窗学生从自身经验去解读课文建构认知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种种曲解和误解,造成不明确的认识。而有些不明确的认识,往往具有较大的教学价值,可供研究和反思,开启学生的另一扇门窗打开智慧之门,嗅出精神“芳香”。如教学将相和一文,在学生讨论文中蔺相如的勇敢机智时,一位学生说:“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就假意说这块璧上有点小毛病要指给秦王看,就把璧骗回来了。”一个“骗”字,尽管容易被人忽视,但却是不可小看的错误。于是我便抓住这一点,让大家讨论:“璧是被蔺相如骗回来的吗?从课文中找找根据。学生细读课文

7、后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不能说是骗回的,因为这块璧原来就是赵国的。”“蔺相如是用妙计把璧要回来的,我觉得这里体现了蔺相如的机智过人。”“蔺相如拿到璧后,还对亲王说,你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不仅机智过人而且十分勇敢。”这不仅仅是纠正了一个“骗”字的错用,而是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丰富精神内涵。二、关注要处的质疑,构建新知的捷径课堂上的质疑,是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的解读课文、建构新知中必然产生的矛盾落差。由于小学生同龄群体在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相似性,往往使某些质疑具有普遍意义,教师若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做文章”,你会发现原来这就是最值

8、得挖掘的教学资源。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有学生质疑:“李大钊同志被捕时身边带着手枪,为什么不开枪打敌人?”为什么不开枪?这与李大钊同志的优秀品质有联系吗?教师看了这一问题的教学价值,便改变了原先的教学设计,说:“李大钊同志为什么不开枪?这个问题提得好,值得我们去深读深思。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找不开枪的原因好吗?”于是全班同学兴致大增,谁都希望能找到不开枪的理由:“因为当时是在街上,又是白天,如果开枪打起来,会伤了老百姓。”“当时在身边的还有李大钊幼小的儿女,他不想让孩子们受到伤害。”“从整篇课文看,李大钊在法庭上、监狱里都一直在和敌人作斗争,揭露敌人镇压革命、杀害人民的真面目。他不开枪正

9、是为了保存力量,更好地与敌人斗争。”于是,大家进一步读懂了课文,李大钊不开枪正是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爱护人民、憎恨敌人、勇敢机智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策略和精神。在学生的质疑中把握教学机遇,开掘教学资源,由此可见一斑。三、宽容奇谈与怪论,追求真实与高效“教学就是即席创作。”课堂上,学生常常不会顺着教师的思路走,甚至出现与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甚至是“奇谈怪论”。这些既是对教师理念和智慧的挑战,也是极其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机智,多一些宽容。这时候除了注重问题的对与错外,更重要的学生思维的过程、求证的过程往往就能成为一道亮丽的课堂风景线。如教

10、学穷人一课,我对学生提出了“桑娜家温暖而舒适说明了什么?”这一问题,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这说明桑娜家并不穷。我这样变换问题:“她家怎样温暖而舒适?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一转变问题的角度,使学生很快而又真实地体会了桑娜的勤劳品质。四、正视为师的错误,化为积极的因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的巴迪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他对母亲“精彩极了”的评价的反应是“得意洋洋”,我相应板书“得意洋洋”,并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正当我和学生读得投入的时候,忽然听到学生当中有人在大声嚷道:“错了!错了!”我让学生停下来,发现在乱嚷的是陈文智,我笑着问:“你在说什么错了?”“老师,您黑板上得意洋洋的洋字写错了,应

11、该是飘扬的扬字。”听了文智的话,我看看自己的板书,再次笑着说:“没错,就是这样写。”我并不认为我写错了,因为连续三年教六年级语文,我的头脑里就是“得意洋洋”而不是“得意扬扬”。正当我又准备发言时,小A又在喊了:“老师,你真错了。不信你看看课本。”一看书,课本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得意扬扬”。我当时被弄糊涂了,教室里也开始骚动起来,有的同学说:“田忌赛马一文中齐威王赢了田忌,得意洋洋用的就是黑板上写的这个字。”有的同学说:“我在刊物上也看到这个词和老师写的一样。”有的同学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的“得意扬扬”和课本里的一样。”就这样,短暂的一节课被我写错的字、被学生的插嘴扰乱了。我先是感激地对

12、小A说:“你敢于指出老师的缺点,你真勇敢!老师应该感谢你,你教会了老师怎样写扬字!”随后,我把字改过来,诚恳地向同学们道歉,并提出了学习任务:利用课余时间解决这个包袱,老师也和你们一样查相关的资料,看看谁完成的好,我们一起解开这个谜团。第二天语文课,孩子们脸上阳光灿烂,出现了下面精彩的描述:小A:“我查阅了成语词典得知:“得意洋洋”就是“得意扬扬”,“洋洋”原为“扬扬”,得意的样子,形容得意时神气十足的姿态。“小B:“我查阅了大字典,没有课本中“得意洋洋”这个词,只有昨天老师板书的那个词,不过我又查阅了“飘扬”的“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时也会无意识地出现一些错误。这些错误在许多情况下,可以作为课堂教学资源加以利用,成为支持课堂教学的积极因素。创生性资源虽然对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有利,虽然对促进教学效果有利,但并不是所有的创生性资源我们都无选择的利用,对教材不利或毫无用处的漫无边际的创生,教师就不要利用,对这样的“创生性资源”要及时进行引导,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要完成一定的目标与任务。【参考文献】1.创生性资源让课堂“活”起来作者:许嫚安2.让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智慧拓展作者:谢卫红3.如何利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资源作者:林存华郁琴芳4.在生成与预设间寻求平衡作者:林乐珍5.如何让“体验”成为一种需求作者:董霏6.莫让“生成”转瞬即逝作者:汪明峰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