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沭阳现代国际学校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454673868 上传时间:2024-04-16 格式:PDF 页数:183 大小:32.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年沭阳现代国际学校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3页
2018-2019年沭阳现代国际学校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3页
2018-2019年沭阳现代国际学校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3页
2018-2019年沭阳现代国际学校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3页
2018-2019年沭阳现代国际学校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年沭阳现代国际学校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年沭阳现代国际学校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1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年沐阳现代国际学校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抽选经典试题,有针对性的考点中的难点、重点、考点进行强化训练,力口强记忆。第 1 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 9 题。(第 5-8 题各3 分,第 9 题 1 0 分,共 2 2分。)劝 学(节选)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敕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

2、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珪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鸳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不复挺者 挺:直。B.声非加疾也 疾:快,这里引申为“洪亮”。C.而闻者彰 彰:清楚。D.假舆马者 假:驾驶。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

3、同的一组是()(3 分)A.取之于蓝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B.糅以为轮 斧斤以时入山林C.而见者远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风雨兴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开篇用“君子日 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己”,使观点更具权威性。B.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的观点。C

4、.“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自身内部的努力。D.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 0 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 分)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 分)译文: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5、 _ _ _ _ _ _ _ _ _ _ _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译文: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2)作者以“糅以为轮”为喻,用来论证什么观点?(3 分)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6、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第 2 题:第 3 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7 题。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九月,甲午,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7、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日:“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日:“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

8、,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靖。嵯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B.越国以鄙远鄙远:把远地当作边邑。C.行李之往来行李:使臣携带的各种物品。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人,这里指秦伯。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

9、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秦、晋以强凌弱。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秦、郑并无直接冲突,秦、晋分别驻扎两地等情况,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B-佚之狐慧眼识人。他主动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尽管烛之武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才能低下,但是在郑伯的请求下还是奉命出使,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C.秦、晋貌合神

10、离。两国虽是友好邻邦,但是晋国曾经答应将焦瑕二邑割让给秦国而未能实现,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了两国的矛盾,这是他智退秦师的关键。D.烛之武能言善辩。在他的劝说下,秦国撤走了围攻郑国的军队,而且派人帮助防守,将秦晋联盟巧妙瓦解,最后晋国也不得不退兵,郑国得以保全。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0 分)(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第4 题:论语选段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1、论语雍也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久”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1 2、请选出以下错误的一项(3 分)A.孔子认为子贡对“仁”的要求脱离现实,这样来理解“仁”对孔子宣传仁道很不利。B .孔子认为“仁”是“礼”的思想基础,“礼”是“仁”的具体表现。一个是内在的主体,一个是外在的

12、功用,两者紧密结合。C.孔子认为一个人只要有了仁德,就能正确对待富贵贫贱以及其他一切遭遇。D.孔子认为实行仁德既要靠自己,同时也靠别人来完成,应内外相结合。1 3、以上三则材料中,孔子从哪些角度来论述“仁”?(4分)第5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7 1 0题。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

13、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日:“毋从俱死也!张 良 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日:“为之奈何?”张良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脓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臼:“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

1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日:“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而善遇之。”项王许诺。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

15、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一一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B.张良出,要项伯(邀请)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D.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合力)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B.臣为韩王送沛公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D.因言日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6、(4分)(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2分)(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2分)1 0.在 鸿门宴中,司马迁善用对比手法刻画刘邦、项羽的形象。请结合上面的文本举出两例并加以分析。(4分)第6题:文言文阅读(1 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入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谐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琨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