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林甸县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454672919 上传时间:2024-04-16 格式:PDF 页数:216 大小:37.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年林甸县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6页
2018-2019年林甸县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6页
2018-2019年林甸县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6页
2018-2019年林甸县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6页
2018-2019年林甸县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年林甸县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年林甸县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2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年林甸县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抽选经典试题,有针对性的考点中的难点、重点、考点进行强化训练,力口强记忆。第1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年有七,未尝闻吾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蟆食黄则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

2、以五十乘赐弦章。弦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故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郁离子)11.“今诸臣谄谀以干利”中的“干”的意思是A.岸、河岸 B.冲、犯 C.追求 D.盾牌1 2.下列句中“其”自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固辞其鱼不受 B.君其犹有谄人言乎C.抚其御之手曰 D.(尺蟾)食苍则其身苍13.“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的正确意思是A.刚才那些唱得好的,全都是想要这些鱼。B.过去那些叫好的,全都像

3、这些鱼一样。C.以前喜欢唱歌的人,全都想要像这些鱼一样。D.刚才那些叫好的,都是想要这些鱼的人。1 4.景公“射出质”而群臣“唱善者若出一口”的根本原因是A.景公喜欢听奉承话,群臣因此讨好他。B.群臣缺乏才智和胆识,一切顺从君主。C.群臣都想同弦章一样得到景公赏赐鲜鱼。D.群臣有意谄谀,掩盖景公的过失。1 5.弦章坚决谢绝景公赏赐鲜鱼,其主要原因是A.因为接受赏赐将违反晏子的道义,顺从阿谀奉承的欲望。B.因为要劝谏景公提防谄媚,纠正景公的过失。C.为了保持君子的廉洁,不与群臣同流合污,谄媚争宠。D.为了遵从晏子的道义,弘扬晏子遗留下来的美好品德。第2题:第3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10 1

4、2题。(16分)杨阜字义山,天水冀人也。以州从事为牧韦端使诣许,拜安定长史。阜还,关右诸将问袁、曹胜败孰在,阜日:“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失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长史非其好,遂去官。而端征为太仆,其子康代为刺史,辟阜为别驾。察孝廉,辟丞相府,州表留参军事。马超之战败渭南也,走保诸戎。太祖追至安定,而苏伯反河间,将引军东还。阜时奉使,言于太祖日:“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若大军还,不严为之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太祖善之。而军还仓卒,为备不周。超率诸戎渠帅以击陇上郡

5、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惟冀城奉州郡以固守。超尽兼陇右之众,而张鲁又遣大将杨昂以助之,几万人,攻城。阜率国士大夫及宗族子弟胜兵者千余人,使从弟岳于城上作偃月营,与超接战,自正月至八月拒守而救兵不至。州遣别驾阎温循水潜出求救,为超所杀,于是刺史、太守失色,始有降超之计。阜 流 涕 谏 曰:“阜等率父兄子弟以义相励,有死无二。田单之守,不固于此也,弃垂成之功,陷不义之名,阜以死守之。”遂号哭。刺史、太守卒遣人请和,开城门迎超。超入,拘岳于冀,使杨昂杀刺史、太守。阜内有报超之志,而未得其便。顷之,阜以丧妻求葬假。阜外兄姜叙屯历城。阜少长叙家,见叙母及叙,说前在冀中时事,放欷悲甚。叙曰:“何为乃尔?阜 曰

6、:“守城不能完,君亡不能死,亦何面目以视息于天下!马超背父叛君,虐杀州将,岂独阜之忧责,一州士大夫皆蒙其耻。君拥兵专制而无讨贼心,此赵盾所以书弑君也。超强而无义,多衅易图耳。”叙母慨然,敕叙从阜计。计定,外与乡人姜隐等结谋。十七年九月,与叙起兵于卤城。超闻阜等兵起,自将出。而衢、宽等解岳,闭冀城门,讨超妻子。超袭历城,得叙母。叙母骂之曰:“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超 怒,杀之。阜与超战。身被五创,宗族昆弟死者七人。超遂南奔张鲁。选 自 三 国 志 卷二十五1 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杨阜出使许都回来后,对袁绍和

7、曹操作出了恰当的评价,受到曹操的肯定,被任命为安定长史,但他不愿做,弃官离去。B.马超在羌、胡一带甚得人心,以至很快兼并了陇西的军队,后攻打下冀城,拘押了杨岳,并杀了刺史、太守。C.姜叙在母亲与杨阜的劝说下,同意讨伐马超,最后夺取冀城,逼走马超。D.马超听说杨阜等人起事,自己率领军队出战。马超袭击历城,姜叙的母亲被抓。但她宁死不屈,最终被杀害。1 1 .文中有哪些内容表现了杨阜的远见卓识?请简要概括。(4 分)1 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 分)(2)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3 分)(

8、3)为超所杀,于是刺史、太守失色,始有降超之计。(3 分)第 4 题:文言文阅读(1 8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 1 1 题。答客难东方朔客难东方朔日:“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服膺而不可释。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何故也?”东方先生仰而应之曰:“是故非子之所能备。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擒以兵。得士者强,失土者亡,故其身处尊位,泽及后世。今则不

9、然:圣帝德流,天下震慑,诸侯宾服,动发举事,犹运之掌,贤与不肖何以异哉?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故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夫天地之大,士民之竭精驰说者,不可胜数;困于衣食,或失门户。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故曰:时异事异。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则无鱼,

10、人至察则无徒。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之教化如此也。今世之处士,块然无徒,廓然独居;计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予哉?若夫燕之用乐毅,秦之任李斯,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者也,子又何怪之邪?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筵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至则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处士,虽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也。”(文字有删减)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贤与不肖何以异哉

11、 不肖:不贤B .故抗之则在青云之上 抗:抵御C.子又何怪之邪 怪:认为奇怪D.至则靡耳,何功之有 靡:倒下,这里指失败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 分)A.泽及后世,子孙长享,今则不然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 句读之不知D.今以下愚而非处士 作师说以贻之1 0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本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先假设有客诘难东方朔,讥讽他官微位卑,东方朔进行答辩。B.东方朔说,武帝时天下太平,圣主德高权重,在朝士人想对朝廷尽忠效力,但不知进退得宜,处境和战国时不一样。C

12、.东方朔认为,应该加强士子的修养,哪怕有小的过错,外界也应该对他要求、责备,这就是圣人的教化方式。D.全篇用了整饬又不拘对偶的语言,议论酣畅,发泄了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情绪。1 1.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夫天地之大,士民之竭精驰说者,不可胜数;困于衣食,或失门户。(4分)(2)此土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3分)(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分)第5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9一1 3题。(2 2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

13、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一选 自 劝学嗟 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土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14、,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选 自 师说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 分)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清楚B.而绝江河绝:横渡C.非能水也水:游泳D.今之众人众人:许多人1 0.,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蚓无爪牙之利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其皆出于此乎C.吾尝终日而思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1 1.同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噫!微斯人,吾谁与归?C.不拘于时,学于余。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 2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

15、,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B.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己”。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 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近于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1 3 .翻译下列句子。(1 0分)(

16、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分)(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6分)第6题: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 成81 1题。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 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麦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