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揭西县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454672912 上传时间:2024-04-16 格式:PDF 页数:182 大小:3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年揭西县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2页
2018-2019年揭西县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2页
2018-2019年揭西县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2页
2018-2019年揭西县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2页
2018-2019年揭西县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年揭西县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年揭西县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1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年揭西县南侨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抽选经典试题,有针对性的考点中的难点、重点、考点进行强化训练,力口强记忆。第1题:萧励,字文约,喜愠不形于色。位太子洗马,母忧去职,殆不胜丧。每一思至,必徒步之墓。或遇风雨,仆卧中路,坐地号恸,起而复前,家人不能禁。景特所钟爱,曰:“吾百年后,岂无此子乎。”使左右节哭。服阕,除太子中舍人。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励乃奔波,届于江夏,不进水浆者七日。庐于墓所,亲友隔绝。会叔父昙下诏狱,励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除淮南太守,以善政称。迁宣城内史,郡多猛兽,常为人患,及励在任,兽暴为

2、息。又迁豫章内史,道不拾遗,男女异路。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励物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至新渔县折山村,有一老姥以盘擎瞅鱼,自送舟侧奉上之,童儿数十人入水扳舟,或歌或泣。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及励至,纤毫不犯,岁十余至。俚人不宾,多为海暴,励征讨所获生口宝物,军赏之外,悉送还台。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自励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武帝叹曰:“朝廷便是更有广州。”有诏以本号还朝,而西江俚帅陈文彻出寇高要,又诏励重申蕃任。未几,文彻降附。励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台于高凉郡立州。敕仍以为高州,以西江督护孙

3、固为刺史。征为太子左卫率。励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聚书至三万卷,披玩不倦,尤好 东观汉记,略皆诵忆。刘显执卷策励,酬应如流,乃至卷次行数亦不差失。少交结,唯与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绩善。卒于道,赠侍中,谥曰光侯。(选 自 南史?萧励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励/物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B.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励/励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C.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励/励皆为纳

4、受/随以钱帛与之/D.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励/励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忧,即“丁忧”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又 称“丁艰”。B.服阕,服阕,为父母守丧,守丧期满除去丧服。为官者为父母守孝一般要解除官职,“服阕”意味着守丧完毕,可以重新任职。C.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爵位的大官死了也叫“薨”。“死”按尊卑分为五种不同的称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D

5、.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晋,力 n,超迁,拔,擢,左迁和拜。(3)下列有关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萧励为子至孝,守丧尽礼。他在为母亲守孝时由于悲痛伤心几乎难以操办丧事,常常到母亲墓前表达哀思;父亲萧景去世后,他在墓旁结庐而居,并与亲友们隔绝。B.萧励为政有方,深受爱戴。他因善于治政而被称颂,其治所豫章郡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男女守礼;做广州刺史离任之时,官民皆至情相送。C.萧励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他到广州任职后,一除此前官员贪得积弊,外国商船来往频繁;他征讨做海盗的俚族人并把战利品向朝廷进奉,供给国家军政所需。D.萧励为人大度,博闻强识。他读书勤奋,裴子

6、野曾经拿着书提问他,他对答如流,甚至卷次和行数都不出错误。(4)把文中画横线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会叔父昙下诏狱,励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第 2 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3 5 题。(1 2 分)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黑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

7、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3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在答题卡B区作答)A.履至尊而制六合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最尊贵的位置,此处指帝位。言论,这里指著作兵器水池,池塘4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3分)(在答题卡B区作答)A.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就意味着秦从此

8、转入攻势。C.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 确 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D.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5.翻译下列句子。(6分)(在答题卡B区作答)(1)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2)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第3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8 1 1题。1 1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 1小 题5分)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堪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

9、,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得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踮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选 自 荆轲刺秦王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拔剑,剑长,操 其 室 室,剑柄B.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发,打开C.乃引其

10、匕首提秦王 引,举起 D.轲自知事不就 就,成功9、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图穷而匕首见B.因左手把秦王之袖C.遂拔以击荆轲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1 0、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展现了荆轲与秦王你死我活的斗争,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提轲”是形势发生转变的关键。B.荆 轲 在“断左股”、“被八创”以 后 仍“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体现了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C.荆轲被斩以后,“秦王还目眩良久”,这样写就是为了说明秦王是一个外表强大,内心懦弱的纸老虎。D.这段文字多用短句,读来急促

11、有力,突出地渲染了荆轲廷刺秦王的紧张气氛。1 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1)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 失 其 度(2分)(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3分)”第4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1 0 1 3题。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 傅 日:”请入,图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 子 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

12、可乎?鞫 武 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 光 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驾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臭。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 子 日:“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臼:“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日:燕、秦

13、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日:“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之疑人,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到而死。战国策燕策三 注 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已乃图之。”道:通“导”,引导。1 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乃造焉 造:到去B.却行为道 去 U:退C.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逮:达到,及D.愿足下急过太子 过:超过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14、 分)A.燕太子丹质于秦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B.见秦且灭六国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C.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D.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1 2.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太子“礼贤下士”和 田 光 是“节烈侠士”的一组是)(3 分)A.太子丹患之欲自杀以激荆轲B.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 遂自到而死C.太子避席而请曰 偻行见荆轲D.太子送之至门 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1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2 分)(1)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4 分)译文: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5、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2)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 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4 分)译文: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3)光闻长者

16、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4 分)译文:_第 5 题: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1 5 分)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日:“清入,图之。”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太傅更虑之。鞫武日:“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日:“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日:“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日:“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 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鸳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