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54672669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4.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一、课外阅读方法。(经常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今后习作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独立阅读能力,更多地需要在课外阅读实践中逐步养成,这就得注意课外阅读的方法,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学生的课外阅读如果是光有兴趣而毫无目的、不求方法地在茫茫书海中“潇洒走一回”,他的读书收效是微乎其微的,课外阅读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注重阅读的方法,才能使不她们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汲取所需的营养。 1、精读。就是说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 2、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

2、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3、写读书笔记。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又能提高对优美语言的感知能力。 4、朗读和默读朗读,也叫诵读,这是一个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言语的过程。朗读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一般诗词文赋的阅读多用此法。默读是不出声地目视

3、。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映大脑,为大脑提供思维材料。默读的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默读可以重复看,反复看,有助于理解。由于阅读时默默无声,更利于思考。除诗歌以外一般阅读多用此法;在查阅资料,阅读报刊,以及在理解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中也广泛使用默读法。在默读时,如果经常伴有标划、批注、摘录、做笔记、列提纲、画图表等笔头活动,会更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二、试题阅读方法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4、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1、读材料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 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

5、因为这种阅读方法 是带着问题阅读, 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倒 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2、看要求 所谓“看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

6、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3、答题记得找原话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利用原话答题。阅 读 解 题 步 骤第一,注意审题,把题目多读几遍,弄清这个题目求什么,知道什么,求、知之间有什么关系。把题目搞清楚了再动手答题。注意考试说明对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要求。第二,答题顺序不一定按

7、题号进行。可先从自己熟悉的题目答起,从有把握的题目入手,使自己尽快进入到解题状态,产生解题的激情和欲望,再解答陌生或不太熟悉的题目。若有时间,再去拼那些把握不大或无从下手的题。这样也许能超水平发挥。第三,解选择题、填空题时,一要把握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二要注意“巧解”,善于使用数形结合、试验、排除、特殊值等方法解题。另外,注意不要在一两个小题上纠缠,可以先放一放,先解别的题。解选择、填空题要一步到位,不要最后再修改。第四,解答题不是每一步都那么困难,第一问与第二问一般还是可以解答的,不要随便放弃。但对一些实在没有思路、无从下手的题目应果断放弃,不要浪费时间。第五,书写工整,表达清晰,这不仅

8、有利于自己解答和思考,也有利于最后检查。第六,最后要留下检查的时间。检查可发现解题中未能发现的问题及遗漏、笔误。技 巧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方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三、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通感等。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序、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 动作 神态 心理 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 听觉 味觉 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

9、:动静结合 由远到近 (由近到远) 十、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十一说明方法: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作比较 下定义 分类别 做诠释 引用十二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正反比论证 比喻论证十三 引号的作用 引用 强调 特点称谓 讽刺 反语破折号作用 提示 注释 总结 递进 话题转换 插说(2)、修辞手法的作用:两个方面答题1、修辞手法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的作用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2、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感情,便于抒发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

10、”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3、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4、对比,用什么与什么形成鲜明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某个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5、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某些特点。语句所在位置及其表意作用(1) 语句位于文章的开头。或“点明主旨,领起下文”(2)语句位于文章的中间。或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或起“衬托作用”,即在行

11、文中,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或“渲染烘托气氛”,即在行文中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而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气氛。(3)语句位于文章末尾。或“总结上文”,突出中心;或“呼应上文”,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或“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或“含蓄地表达主旨”,往往是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概括起来讲,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理清句子主干或句间关系。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两种。对于较为复杂的单句,可先分析主干,搞清句意范围,再抓关键的修饰、限制或补充成分,就可较准确地把握句意。倘是倒装句,则强调的重点与一般顺序的句子不同。对于复句,可先

12、分析复句的第一层关系(最主要的关系)、再考虑复句的类型。复句大致可分两类:转折、因果、条件、假设复句等属偏正类,正句一般是句意主旨所在,抓住正句,兼顾偏句就能较准确地理解句意;并列、承接、选择、递进复句属联合类,这类复句前后分句可以并重,也可有主次,并重的全面考虑,有主次的抓住主句,这样也能较准确地理解句意。 (2)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对于一些含蓄而复杂的语句,把抓关键词作为突破口,就能正确把握句意。一个句子中常有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理解了这类关键词语,整个句意就容易把握了。(3)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句子的理解,关涉段意,甚至文意,这就必须借助文章语境加以分析,才能达到理解文句意思的目

13、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往往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理解句意的潜在信息,因此抓住上下文中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句意。(4)对用典句的理解要借助于典故。运用典故可顺其意而用,也可反其意而用;可直接用,也可间接用。理解用典句关键是弄清典故,借助典故就可顺利地理解句意。 (5)结合修辞手法或艺术表现手法来理解。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常会运用反语、双关、避讳、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常表现为象征句、暗示句、影射句、委婉句等,要抓住修辞手法或艺术表现手法的特点,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理解这些句子时,必须注意结合它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句子所包含的深层意思。(6)结合作品产生的时代与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一些提示文眼的句子、表警策的句子等还需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来透彻理解;有的文章要与当时地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7)通过比较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实际阅读中,对于有些重要的句子的判定要经过深入细致的比较、鉴别,才有可能较准确地把握其含义,才可能进而完整地归纳和理解文段的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