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第一单元学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54670045 上传时间:2024-03-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第一单元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历史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第一单元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历史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第一单元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历史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第一单元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第一单元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第一单元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理】读考纲理考点测试内容测试要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知道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理”考点及内在联系“理”三级考点的要素、要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A、过程: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人们先用 刀、 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再用 犁翻

2、土播种。随着松土工具 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我国农业进入石器锄耕或耜耕阶段。商周时期,出现了 农具但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春秋时期,人们开始使用 农具和 并将其逐渐推广。西汉赵过推广的 ,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人驾驭,后出现 。东汉时, 牛耕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以后,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时期,江东地区出现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B、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显著标志:生产工具的改进)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A、形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从 发展到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

3、步形成。B、特点:以 为生产、生活单位,规模 。 和 相结合, 耕 织。生产主要为满足 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 的自然经济。精耕细作。C、地位和影响:是中国传统社会农业生产的 。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D、优、缺点:优:稳定;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国家主要赋税来源等。缺: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等。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异彩纷呈的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 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考古表明)。商朝时已有 ,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 织物。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

4、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时,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 、 和 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 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高超的冶金技术A、冶铜技术: 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 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 、 等,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B、冶铁、炼钢技术: 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的 和 技术,东汉 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南北朝的 等,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享誉世界的制瓷业: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 瓷。 烧出成熟的

5、白瓷。至唐朝,已形成 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定窑、汝窑、哥窑、官窑和钧窑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 、 、 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 ,至今被奉为珍品, 是著名的瓷都。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时期空间时间管理功能宋以前县以上城市的特定位置,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监管。 宋朝 早市、夜市,昼夜相连。 更多。如:金融服务及休闲娱乐等隋唐时期:长安城内有坊和市划分,白天定时开市、闭市。市内出现了专营货币存放、借贷的柜坊和类似于后世汇票的飞钱。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西汉:都城长安与洛阳。隋唐: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长江

6、流域的扬州、益州,也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两宋: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都是著名的商业城市。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从功能看,先秦到唐朝,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大;唐以后,因手工业或商业发达兴起的城市增多,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从商业活动看,政府的监管和限制逐渐放松。从数量和规模看,不仅大城市数量增多,明清时期还兴起大量商业繁荣的工商业市镇。知道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 和 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 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读教材P10“学思

7、之窗”材料,理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或“ , ”现象的出现)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A、含义:重视、鼓励、保护农业生产,限制甚至打击手工业和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理解:角度之一:经济根源:是 的必然产物。角度之二:目的:确保 的征派和 的征收,巩固 。角度之三:表现:战国: 在秦国实行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后世封建王朝都执行。西汉汉武帝专卖、官营及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政策。明清: 、 都有重视农业生产的诏令;实行 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推行歧视商人的政策。B、影响

8、:见重点之二海禁政策政策及其影响A、定义:禁止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经济政策。理解:角度之一:历程: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 ,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清初,为了对付 的抗清斗争,厉行禁海,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 ”政策。角度之二:根源:自给自足 的必然产物。B、影响:不难妨碍 的开拓,抑制 的原始积累,阻碍 滋长;而且使中国 ,逐渐落后于 。【二思】突破重点、难点“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

9、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的诗中反映的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点?在当时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及封建社会晚期的外交政策等方面各有何表现?模式:特点:表现:秦国商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措施包括:制止弃农经商,未经允许从商者罚作奴隶;国家控制山泽之利,实行盐铁专卖,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结合材料及封建社会初期与晚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分析“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期主要起积极作用,晚期主要起消极影响。具体如下:积极:消极: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清雍正帝

10、说:“我国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概括并简析材料中有关“农工商业之间关系”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观点及评析:看法:【三用】实战演练,学以致用一、高考真题选择题1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 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2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

11、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 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3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4右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5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

12、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6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360:40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 B. C. D. 7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农业经济衰退 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商品经济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 B C D非选择题8(10分)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