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检测(下)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54556928 上传时间:2023-10-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检测(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三单元检测(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三单元检测(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三单元检测(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检测(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检测(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检测题一积累与使用。1. 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方格中。(2分) 契而不舍刻苦钻研,呕心呖血永不放弃。2结合语境,给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4分)人生路上风景好。一路与老师同行,在老师的教诲( )下我们受益匪( )浅,茁壮成长;一路与书籍同行,在书籍的滋养中我们获取真知,提升品位;一路与拼搏同行,在鲜( )为人知的拼搏的历程中我们砥( )砺意志,实现梦想3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A没有谁不能不被“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感动。B因为雾霾天气影响,使很多驾驶员开车时都小心翼翼。C假如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一意孤行,

2、中日两国的关系是不会得到改善的。D文章的主题确定以后,还要根据主题的需要组织、选择材料,以确保材料为主题服务。4. 以下填入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雄踞汉水之南的襄阳城,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我走在东城墙上,俯首素有“华夏第一池”之称的襄阳护城河,穿过婆娑的树丛,就像穿越时空的隧道。_夕阳里,荷塘、垂柳、小船、拱桥、楼阁,构成了古城襄阳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护城河畔,绿柳婆娑,水杉参天,冬青翠柏夹竹桃一片葱茏,掩映着巍峨的古城墙;晨阳里,楼台亭榭倒映在光洁如镜的护城河面;如今,与护城河融为一体的荟园、襄阳公园、阳春门公园,成了人们休闲游乐场所。当我小心翼翼地爬在城墙的垛

3、口,看着四通八达的公路和街道上车辆以及行色匆匆的人们,眼前便浮现远古“襄阳城,城八门,门门跑马;汉水河,河九汊,汊汊行舟”的繁华景象。晨练的人们,或打拳或跳舞或跑步,就连小狗也跟随主人一路碎步颠呀颠的;A B C D5.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 A、我们老师范读课文既流利又抑扬顿挫,很感染人。 B、本来就是他做错了,他不但不认错,还名正言顺地为自己辩解。 C、这场足球赛精彩纷呈,比赛双方均使出了浑身解数,比分最终还是停留在1:1。 D、在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中,我市多名参赛者以别具匠心的构思和丰富鲜活的内容夺得一得奖。6.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

4、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一滴混浊的泪水挂在她那副像海泡石似的大鼻孔的鼻尖上。 以上文字选自著名作家 的 ,“我”是 ,“她” 是 。(2分)7.古诗文默写。(8分)(1) ,寒光照铁衣。(2)父利其然也, ,不使学。(3)漫步古诗苑,我们与南朝诗人吴均同住山中,观赏“鸟向檐上飞, ”的奇妙美景;在月光下走进幽静的竹林深处,聆听一千多年前的王维“独坐幽篁里, ”的余音袅袅;我们与李白在洛阳共度思乡之情,耳畔是“ ,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悠悠笛声;我们与岑参相伴,同赴边塞,“故园东望路漫漫, ”心头涌起的是对故土与亲人的深深思念。(4)赵翼论诗一诗中有两句诗能够用来说明人才辈出,各个时代

5、都有有才华有成就的新人出现,这两句诗是 , 。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10分)8星期天,你和好朋友晓鸣骑自行车一同去郊游,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红灯亮了,但此时十字路口除了你们外空无一人,晓鸣说:“没人,闯过去!”你说“ ”(2分) 9. 某校七年级(1)班展开一次以“黄河,母亲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你设计一则公益广告词,呼吁人类保护母亲河。 (2)请你为这次活动设置的栏目补充完整:收集黄河的成语 (3)在展开这次活动中,你通过搜集资料发现黄河发生变化有哪两方面的原因? 。(4)材料探究题:你能从下面材料中提炼哪些信息?材料一:两千多年前,黄河只叫“河”,没有“

6、黄”字。诗经中很多篇章都提到过。那时的黄河水还比较清亮。黄河上游及晋陕一带森林植被还比较多,水草丰茂,清澈秀丽。材料二:50年代兰州市雁滩滩边遍布红柳、芦苇,栖息斑头雁、高原山鹑等十几种水鸟,如今这些鸟种已没有了踪迹。60年代初,黄河甘肃段生长着花斑裸鲤、鲫鱼、赤眼鳟等40余种土著鱼,如今鱼类大大减少,有些已经绝迹。就连兰州人引以自豪的兰州特产青白石白兰瓜,近年来也因浇了受污染的黄河水而品质下降。材料三:古人言“黄河清,天下宁”,黄河的治理,事关广大人民的生计。_ 三阅读与欣赏。(一)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0分)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

7、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即更刮目相待 更: (2)及鲁肃过寻阳 过: 11.以下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但当涉猎 当户理红妆B蒙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大有所益C结友而别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D但当涉猎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12.翻译以下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13.本文主要使用了 的描写方法,写了两件

8、事,分别是 和 。 14.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二)阅读文章,回答以下问题。除了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说明闻一多研究学术极专极深。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

9、。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

10、实证了他的“言”和“行”。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15.文段中作者选择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3分)16.第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3分)17.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4分)“闻一多先生说了”中“说”的意思是: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18.“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表达了闻一多什么精神?(2分)(三)阅读雪一化,就有路了,完

11、成1519题。(16分)雪一化,就有路了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为了一些闲言碎语。 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那些谣言困扰,情绪很波动,就犹如裂空而出、横无边际的闪电。当事情逐步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愤懑和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某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

12、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那场雪似乎来得很猛。雪烟横飞,疾速而强劲。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心生胆怯和疑惑。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仅仅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 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我试着来回走了会儿,不过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那时我才发现,自己一定是迷路了。 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高呼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