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鉴赏押题专练.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5455291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鉴赏押题专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鉴赏押题专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鉴赏押题专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鉴赏押题专练.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鉴赏押题专练.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鉴赏押题专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鉴赏押题专练.(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12 古代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11分)采桑子杂忆史惟圆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能得当场几度怜?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注】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滚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天天听惯美好的音乐。B.“字字清妍”是描写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个唱词都能让人感觉美好绝伦。C.“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错过美妙音乐的后悔之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D.“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不再钻研音乐的痛惜之情。E.“往事如烟”中“往事”

2、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妙的音乐的生活,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2)“满耳筝琶值几钱”的意思作者认为现在的音乐不值得一听,造成“筝琶不值钱”的原因有哪两个?试简述。(6分) 【答案】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现在的音乐确实不如往昔,过去是“字字清妍”,现在是“人间少”,可以知道;(3分)第二个原因是作者的心境不好,无心鉴赏。注解中的“明亡之痛”,词中的“往事如烟”,可以解说乱世心境如何能听得下“满耳筝琶”。(3分)【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审读题干,可知有今昔对比之意,然后针对相关诗句分析即可。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11分)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

3、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C.三、四句极写所见之美,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五、六句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

4、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解析】BCB项,“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C项,“直接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表述有误,应是“委婉 含蓄”。(2)唐宋诗举要评价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作简要分析。(6分)【答案】第二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拟人手法。(2分)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江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2分)。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借此强调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2分)3.阅读下

5、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11分)流莺李商隐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注】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参差:指鸟振翅飞翔。(1)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漂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漂泊辗转的样子。B.“不自持”暗示出流莺无法克制和把持自己的悲伤心情。C.“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D.无论“风朝露夜”,还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E.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6、【解析】BDB项,“不自持”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D项,“实现了本意”错,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这是“本意”不被理解、“佳期”不遇的流莺永无休无止的啼鸣。(2)这是一首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蕴蓄之作,诗人是从哪两个方面写“流莺”的?寄寓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6分)【答案】它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是在空中不停地漂荡流转;(2分)它百啭千回表达“本意”,可无人能会,虽是三春“良辰”,可终究难盼“佳期”;(2分)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转徙幕府、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被人理解的满

7、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2分)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11分)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杨万里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1)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题中的“九日”与“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B.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C.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D

8、.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E.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解析】AB(选A得2分,选B得3分。选C、D、E不得分)C项,“风雨不动安如山”是杜甫的诗句;D项,诗句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E项,作者并未详细描绘池州胜景,且并未表达对先贤的景仰之情。(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案】杨诗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

9、,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2分)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2分)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之感。(2分)【解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记事抒怀诗,可以根据诗人的行文思路,结合具体内容,按照“一件事抒发一样情感”的模式作答。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送友人游河东项斯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湖波晴见雁,槐驿晚无蝉。莫纵经时住,东南书信偏。【注】 河东:指唐代时的河东道,在今山西省永济县

10、。湖波:指代作者所在的南方。槐驿:指代友人旅居地北方,唐代驿舍多种落叶乔木槐树。 (1)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5分)【答案】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离别时的伤感情绪。(2分)是通过人物临别之时的神态描写来表现的。(1分)天刚拂晓,离别的车已在门口等着通宵话别的远行人,想说一句道别的话,忍不住几度哽咽流泪。(2分) (2)诗歌颈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6分)【答案】当秋季来临,晴日里看见湖中游雁时,诗人将想起远在北方的友人,盼友人能像雁一样及时南归;(2分)遥想友人在北方旅舍中过着凄清寂寥的日子,一定也会思念家乡亲友的。(2分)这一

11、联融情入景,在送别时预盼友人早日回来,感情表达得委婉深挚,真切动人。(2分)【解析】颈联想象两地的景象,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上句写自己所在的南方,下句写友人旅居的北方,“湖波”句写诗人在南方看到雁归时希望友人能像大雁一样归来,“槐驿”句写友人在北方的旅舍中孤独寂寥的情景。这两句均为送别时的想象之景,是虚写。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1)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想象、

12、虚写。前两句回忆二人当年的快乐时光,写出往昔生活的美好。(1分)比喻、对偶。“晚山”对“秋水”,“翠”对“明”。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2分)设问、以景结情。结尾两句通过景物描写回答了前一句的设问,即这秀美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2分) (2)这首词虽然写的是送别,却无哀伤之感,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6分)【答案】上阕劝慰祐之看淡名利荣辱,秋饮美酒,夜吟佳句,人生态度淡泊旷达,不因失意而哀伤。下阕前两句回忆往事,小窗风雨、对床夜谈的温馨和深情冲淡了离愁,情真而不流于感伤,清丽洒脱。最后三句写祐之虽独自

13、上路,但有明媚的山水千里相伴,不会因旅途孤独寂寞而哀伤。(每点2分)【解析】上阕以议论为主,是对朋友的劝解,希望朋友能直面得失,有好的心境。有两层意思:仕途中的顺与逆,生活中的荣与辱,如梦一样的虚幻,没有必要为此伤脑筋费心思;就算是遇到了挫折,有了好心情,生活依然可以充满诗意。下阕忆往昔温情,想象沿途有美景与友人为伴,清丽明朗。词人的送别不同于一般的送别:不做悲戚忧伤之态,不抒哀怨缠绵之情。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东湖新竹陆游插棘编箩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1)诗歌的中

14、间两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竹子?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虚写。颈、颔两联都是描写想象中的新竹长大之后的情景。侧面描写。颔联是侧面描写,上句以风写竹,下句以日写竹。动静结合。颈联上句描写新竹生长的动作,是动态描写;下句写竹子的影子,是静态描写。作者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每点2分)【解析】结合诗题“新竹”可知,颔、颈两联竹已长成,应为想象之景,是虚写。颔联上句“清风掠地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诗人在尾联写道,将来辞官归乡后,将会经常到竹林来,带上枕垫竹席,仰卧其间,逍遥自在。(2分)诗

15、歌的尾联卒章显志,写出诗人美好的愿望,表现出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3分)【解析】尾联两句抒情,写作者对竹林的喜爱,希望“官闲”,能经常到此赏竹、“枕簟”。也写出诗人对像竹子一样高洁品格的追求。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分)访秋李商隐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注】 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所作。(1)颈联与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案】色彩(视觉)描写:烟白、霞红,秋色正丽,色彩对比鲜明。(2分)寓情于景:诗人危楼远眺,寻找桂林秋意,字里行间寄寓着异域思乡之情。(2分)【解析】颈联“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是说渐起的暮霭,有如轻纱般地笼罩在龙潭上,潭水一片银白;余霞照在只有鸟儿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