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B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与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第1819讲巩固练含解析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54552436 上传时间:2023-11-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B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与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第1819讲巩固练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通史B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与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第1819讲巩固练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通史B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与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第1819讲巩固练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通史B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与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第1819讲巩固练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通史B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与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第1819讲巩固练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通史B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与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第1819讲巩固练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B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与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第1819讲巩固练含解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8、19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法国共和制的特点1德意志统一中的局限性2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征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4巴黎公社的民主性原则5十月革命的意义6综合7一、选择题1.(2018贵州贵阳月考)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总统马歇尔麦克马洪企图将他不喜欢、但得到议会支持的一位总理解除职务,他的打算落空后,进而试图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可法国人对拿破仑三世的独裁记忆犹新,结果是总统、内阁和议会的责任在1877年进一步澄清。史学家普遍认为这()A.使总统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B.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C.延续了内阁向总统负责的

2、传统D.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解析:B法国总统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元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总统随意行政的权力被议会限制,体现了议会权力至上的特点,故B项正确;1875年宪法规定内阁对议会负责,故C项错误;1877年总统、内阁和议会的责任进一步澄清,但并未充分体现三权分立原则,故D项错误。2.(2018湖北百所重点学校联考)下面是某人绘制的1871年之后的德意志帝国形象图。据图可知,此人意在强调德意志帝国()A.保留君主作为集权的象征B.军事工业发展非常迅速C.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D.实行联邦制的国家结构解析:C德国1871年宪法实行之后,皇帝拥有很大的权力,是真正的集权而非集权的象征

3、,故A项排除;材料只是某人绘制的1871年之后德意志帝国形象图,没有体现军事工业的内容,故B项排除;德意志帝国形象图很像一把手枪,象征着德国的军国主义,说明此时德国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故答案为C项;题干材料只是德意志帝国形象图,并不能看出联邦制的国家结构,故D项排除。3.(2018四川成都二诊)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出现了不发达的议会制和发达的政党制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出德国()A.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严重倒退B.威权政治接纳了新兴社会力量C.专制统治催生政党体制形成D.君主制与议会制矛盾得到化解解析:B德国“不发达的议会制”是指议会对行政权的制约有限;“发达的政党制”是指代表德国新

4、兴阶层的政党不断崛起,改变了议会的组成结构。这些政党能够进入议会说明德国政府接纳了社会的新兴力量,B项正确。新兴政党的崛起是民主发展的产物,不是专制统治的结果,A、C两项错误。随着新兴政党进入议会,君主与议会的矛盾加剧,是最终摧毁君主制的重要因素,D项错误。4.列宁曾写道:“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该论断的含义是马克思主义()A.对工人运动有科学指导作用B.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C.能给无产阶级具体的斗争手段D.增强了工人阶级的政治力量解析:A据材料“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可以得出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有科学指

5、导作用,故A项正确;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不可能改变规律,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有理论指导作用,而不是具体的斗争手段和增强政治力量,故C、D两项错误。5.(2018吉林长春一模)巴黎公社形成了异于“三权均衡”的“人民监督”这一新型的权力制约机制。在马克思看来,公社的“人民监督”像一个“倒金字塔”结构,与人民选举的正“金字塔”结构形成了权力对称,有效地防止了官僚腐败和权力失衡。这表明巴黎公社()A.实现了权力的绝对监督B.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C.选举权与监督权相矛盾D.堪称科学社会主义的典范解析:B材料认为巴黎公社不是通过统治者内部的权力制衡来实现对权力的监督,而是通过“人民

6、监督”来制衡权力,人民选举、人民监督是统一的,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民主权利,B项正确,C项错误。三权分立和人民监督各有利弊,都无法实现对权力的“绝对”监督,A项表述绝对。巴黎公社的指导思想并非科学社会主义,也不能“堪称科学社会主义的典范”,D项错误。6.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扬弃、全人类进入后国家的“自由人联合体”时代的到来。尽管俄国十月革命未达到上述理论设定的标准,但有些学者仍赋予其“世界革命”的符号,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A.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B.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C.大大推进了全球工业化进程D.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解析:A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

7、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冲破了帝国主义阵线,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斗争,因此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7.(2018广东汕头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下表为共产党宣言进入各国出版发行的时间及译本语言时间出版地语言时间出版地语言1848年英国伦敦德语1920年中国上海中文1849年德国德语1922年苏俄东亚22种语言1850年英国英语1923年苏联阿塞拜疆语1869年瑞士俄语1924年苏联白俄罗斯语1870年美国英语1924年巴西葡萄牙语1882年俄国俄语1931年阿根廷西班牙语1885年法国法语1956年越南河内越南语18

8、89年意大利意大利语1958年朝鲜平壤朝鲜语1893年奥地利捷克语1970年土耳其土耳其语1893年澳大利亚英语1972年伊拉克库尔德语1902年乌克兰乌克兰语1978年埃塞俄比亚阿姆哈拉语1904年日本日语1989年莫桑比克莫桑比克语据的出版史及中译本的问题,有节略综合两条以上信息,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寻求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的共同点,以提炼出相应观点。做此题时应首先明确材料的要素即时间、出版地和语言,再进一步具体分析,如可以根据时间划分成19世纪中期以前、19世纪后

9、期、20世纪初期、“冷战”后等多个阶段,再分析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如19世纪中期以前,我们可以看到出版地为英国、德国,结合所学可知这种传播与各国工业革命、工人运动发展有关,可以此确立论点。也可根据语言寻找论点,如根据材料中苏俄或苏联相关的信息可以得出苏俄或苏联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的作用。也可以根据出版地的不断拓展,再根据时间,寻找拓展的原因,如20世纪50年代以后,共产党宣言在东亚、东南亚、中东、非洲大量出版,结合所学知识,此期间的发展可与“冷战”相结合,形成论点。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总结的观点加以说明,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一:观点:共产党宣言的传播是各国工业化与工人运动发展的

10、标志。论述:1819世纪,工业革命以英国为起源地,向欧洲大陆及北美地区扩展。这些地区阶级矛盾尖锐,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由于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所以共产党宣言在这些地区被大量翻译和出版。后来随着西方的殖民扩张和亚非拉人民的觉醒,亚非拉地区也出现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现代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进而在20世纪大规模传播到亚非拉地区。总结:共产党宣言的发行情况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工业化与工人运动发展的尺度。示例二:观点:俄国人(苏联人)在共产党宣言的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论述:19世纪后期,流亡瑞士的俄国革命者将共产党宣言翻译为俄文。后来俄文版共产党宣言传入俄国,推动了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致力于推动世界革命,出版了东亚22种文字的共产党宣言。苏联成立后,共产党宣言被翻译成各加盟共和国的语言文字。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争夺中间地带,推动了共产党宣言在第三世界的传播。总结:俄国(苏联)极大地推动了共产党宣言的传播。示例三:观点:“冷战”影响共产党宣言的传播。论述:20世纪5080年代,共产党宣言在东亚、东南亚、中东、非洲大量出版。因为“冷战”时期,苏联为了与美国争夺中间地带,在第三世界国家扶持亲苏势力,使共产党宣言在当地广泛传播。例如共产党宣言在朝鲜出版。总结:“冷战”对共产党宣言的传播产生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