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人民版一轮课时作业:10民主政治的扩展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54552379 上传时间:2022-07-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人民版一轮课时作业:10民主政治的扩展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人民版一轮课时作业:10民主政治的扩展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人民版一轮课时作业:10民主政治的扩展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人民版一轮课时作业:10民主政治的扩展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人民版一轮课时作业:10民主政治的扩展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人民版一轮课时作业:10民主政治的扩展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人民版一轮课时作业:10民主政治的扩展 Word版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10民主政治的扩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07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桂林高三评估)近代法国先后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世界各国中实属罕见。这一现象反映了法国()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B外国侵略势力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C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D封建残余势力复辟导致政治危机解析:题干中叙述的是法国“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反映的是法国共和政体建立的艰难历程,法国大革命后,国内各种政治势力激烈交锋,是导致法国政

2、治体制不断变更的主要社会根源,符合题意的是C项;该现象和启蒙思想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B项是外因,故排除;法国大革命后,国内各种政治势力激烈交锋,是导致法国政治体制不断变更的主要社会根源,故D项错误。答案:C2(2018四平高三期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含混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材料中的“特殊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A封建专制势力强大B各派政治力量斗争激烈C普法战争法国战败D无产阶级革命的迅猛发展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政治体制的演变是一波三折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则是“一票共和

3、”的产物,是君主派和共和派相互斗争又相互妥协的产物,故B项正确;A项包含在B项之中;C、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答案:B3(2018淄博高三八校联考)直到1879年1月,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派历经百年才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及总统职位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公爵们的共和国”才变成了“共和派的共和国”,第三共和国最终确立起来。这反映出()A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强大B法国民主政治构建任务的完成C法国民主政治之路的艰难D保皇派实际上主张建立共和制解析:“历经百年才”等字眼强调了法国民主政治之路是漫长的是艰难的,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体现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强大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仅仅是“

4、共和派的共和国”确立还不能说民主政治构建任务的完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保皇派实际上反对建立共和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答案:C4(2018三明高三期末)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总统马歇尔麦克马洪企图将他不喜欢、但得到议会支持的一位总理解除职务,他的打算落空后,进而试图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可法国人对拿破仑三世的独裁记忆犹新,结果是总统、内阁和议会的责任在1877年进一步澄清。史学家普遍认为这()A使总统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B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C延续了内阁向总统负责的传统D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

5、过后,法国逐渐确立了议会共和制,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材料中可看出总统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而且“总统、内阁和议会的责任得到进一步澄清”,明确限制总统的权力,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B项正确。总统是国家元首,但不是名义上,而是拥有行政权,排除A。C项说法错误,法国内阁向议会负责,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总统、内阁和议会三者关系,与三权分立无关,排除D。所以选B。答案:B5(2018菏泽高三期中)在一院制与两院制的多次交替后,法国最终1875年在第三共和国时确定采用两院制议会。对此,戴高乐曾解释说:“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的初步动议未必是完全有远见的,所以必须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来进行审查

6、、修改和提出建议。”戴高乐对两院制议会的解释,说明()A两院制是世界代议制议会发展的基本趋势B法国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结果C法国两院制议会运行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D间接、直接民主并存是法国代议制的特征解析:本题属最佳选择题,戴高乐主要解释了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的关系,参议院起监督作用,这正是启蒙思想宣扬的民主与理性,四个选项表述虽然都符合史实,但只有C选项紧扣戴高乐的解释。答案:C6(2018中山高三摸底)有学者评价近代法国政治体制时指出:“如果议会(众议院)解散政府,政府也可以解散议会作为回敬,这就使内阁能够避免完全屈从于议会,而使两个相互反对的力量旗鼓相当,这才会造成两者之间可能和必要的

7、合作,保持政局稳定。”该学者旨在说明()A议会与内阁实力均衡B权力机构协作C法国代议制缺少制衡D法律至高无上解析:从材料的内容来看,法国政体中缺少了总统与议会之间的权力和制衡,这也会使得内阁倾向于议会,导致权力失衡,故本题选择C项。A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含义;B选项错误,材料讨论的是制衡而不是协助;D选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律的内容。答案:C7(2018齐齐哈尔高三诊断)有学者称德意志帝国是“半宪法的”甚至是“假宪法的”国家。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德意志帝国()A经由王朝战争而建立B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C未赋予人民政治权利D宪法中专制主义浓厚解析: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度属于二元制,君主拥有至高无

8、上权力,议会受皇帝控制,带有典型的专制主义色彩,故D项正确;A属于德国统一的方式;B属于德国政体形式;C说法不符合事实,人民有一定的选举权。答案:D8(2018鞍山高三六校联考)1871年4月16日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的立法机构是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而组成,主席由宰相担任。设58席,普鲁士占17席、巴伐利亚占6席、萨克森占4席、符腾堡占4席。只需14票便可否决宪法修正议案。因此普鲁士在联邦议会有很大影响力。这表明该宪法()A赋予帝国邦联主义色彩B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C保留传统军国主义色彩D植根于德国长期分裂的历史解析:材料中介绍了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的立法权

9、的分配问题,可以看出各个地区的权利存在不平衡状态,普鲁士占据绝对优势,所以本题选择D项。A选项错误,德意志实行的是联邦制;B选项材料没能体现;C选项与材料无关。答案:D9(2018邯郸高三诊断)下列内容摘自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据此可知,当时的德意志帝国()A内阁对议会负责B皇帝掌握着大权C内阁掌握行政权D立法权属于皇帝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皇帝掌握着议会、法律、官员的任免等权力,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对皇帝负责,故A项错误;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立法权属于议会。答案:B10(2018秦皇岛高三基础调研)现代世界史中讲道:“德国统一的方式和事实在欧洲产生了深远的

10、影响,对欧洲的自由主义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新成立的国家是保守主义的产物。”下列能体现出保守主义的是()A议会拥有立法权B皇帝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C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D首相主持帝国政府解析:德国保留了封建残余,具有保守性,皇帝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就是典型的体现,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议会拥有立法权体现的是民主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体现的是民主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主持帝国政府的是皇帝,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答案:B11(2018枣庄高三阶段验收)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有权通过帝国预算并监督财政支出。然而,帝国政府的收入只需要投一次票,

11、就成为固定税收;假如入不敷出,帝国政府就让各邦出“国库捐”,因此帝国政府是永远不用开征新税的。这反映了()A帝国议会对政府无实际制约作用B帝国议会掌握政府大权C军国主义传统深厚D君主立宪制已经确立解析:由题干中“帝国议会没有机会行使权力”“帝国政府在财政困难时,就叫各邦国交纳国库捐”等可知,这反映出帝国宪法虽然规定议会有“控制税收的权力”,但是议会却无法行使该权力,帝国议会对政府无实际制约作用,排除B,A项正确。题干强调帝国议会对政府无实际制约作用,与军国主义传统深厚无关,排除C。题干论述的是帝国议会和政府的关系,与君主立宪制已经确立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答案:A12(20

12、18淮南高三基础调研)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能被称为“德国皇帝”,这一要求遭到帝国内巴伐利亚国王和符腾堡国王的反对,威廉只得宣布为“德意志皇帝”,在国内事务上作为普鲁士国王主持联邦议会。而且俾斯麦这位德意志帝国的创立者从一开始就确认了“皇帝在原则上不享受高于各国王的优先地位”。这充分反映了德意志帝国内()A皇帝与宰相之间形成权力制衡关系B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处于完全平等地位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体制D政治架构考虑到长期分裂的历史因素解析:题干材料并未涉及德意志帝国皇帝与宰相的关系,重点强调的是各邦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由“在国内事务上作为普鲁士国王主持联邦议会”可知普鲁士的地位应该高于

13、其他各邦,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并非处于完全平等地位。故B项错误。从普鲁士国王希望称“德国皇帝”遭到各邦反对和“皇帝在原则上不享受高于各国王的优先地位”可以看出题干强调的是各邦之间的关系,这种政治架构实际上考虑到德意志长期分裂的历史因素,用各邦之间相对平等的关系实现长久稳定发展,维护国家统一,而不是强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故C项错误,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018孝感高三联考)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

14、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法国就确立起议会制度,不再发生革命了,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摘编自刘金源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

15、,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1)依据材料一,分析法国为什么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70年后“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因素是什么?(10分)(2)依据材料二理解美国的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表现在哪些方面。(11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中妥协的认识。(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前两句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实际要求回答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法国确立共和政体的史实;第三小问,结合工业革命完成后,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增强的社会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