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及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及反思(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农业起源、发展概况及古代的小农经济,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的归纳与总结,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知识重组的能力。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教学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学思路:教材从“早期农业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三个方面叙
2、述、介绍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农业起源、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和小农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并分析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和小农经济的特点,树立生产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的唯物史观。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本教案设计的思路如下:一、在讲清楚中国农业起源知识点时,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内容,运用谈话法,启发学生归纳出中国古代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特点。二、通过阅读指导法、演板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通过设计“古代农业发展简表”,让学生牢固掌握“古代农业发展概况”这一基础知识;通过“中国古代,人们如何从迁徙走向定居?”这一问题的探究,突出生产力发展这条线索,培养学生正确
3、的发展观。三、通过讲述法及对“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及特点”和教材的“学思之窗”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掌握、理解土地国有制、小农经济等知识,了解古代农民生产生活的状况,增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对当前生活的幸福感。教学内容: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中国农业的起源刀耕火种的农业。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古代农业发展概况(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水利灌溉)农业发展使人们由迁徙走向定居。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小农经济的形成。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教学方法:讲叙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等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4、:展示稻米、粟米的实物,并结合历史地理图册第3页的图,指出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稻的国家,由此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农业的起源。师:我国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课文引言中介绍了神农的传说。请问:神农传说能不能作为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证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去了解历史?生:不能,因为传说不是史实。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调查、查阅文献等方法去了解历史。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页的“历史纵横”,并讨论分析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有什么特点?生:独立发展,自成体系。2.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师:原始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石刀、石斧;主要的
5、耕作技术是刀耕火种。(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古代农业发展的概况。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五页至第六页的相关内容,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制作“古代农业发展简表”介绍古代农业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和水利灌溉等方面的情况。生:在黑板上演示简表: 年代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水利灌溉2.农业发展使人们从迁徙走向定居。师: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水利灌溉工具等方面,也就是说主要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从迁徙走向定居,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思考“人们是如何从迁徙走向定居的?”刀耕火种时期为什么要迁徙?(
6、生:土地肥力下降)。要定居就必须解决什么问题(生:提高土地利用率)。如何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呢?(生:改进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改进实质就是什么的发展?(生:生产力)师:对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人们从迁徙走向定居的根本原因,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此可得到印证。(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师: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这将在本单元第四节讲到,这里就不详细介绍。在井田上,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请问:当时为什么要集体耕作?有什么意义?生:生产力水平低下,可提高劳动效率。2.小农经济的形成。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按小组分别
7、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探究:第一组,什么是小农经济?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第二组,土地私有制代替土地国有制是不是倒退?为什么?第三组,个体农耕取代集体农耕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什么?第一组(生):小农经济是指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以男耕女织为主要内容的个体经济。它产生的原因一是生产力发展,二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它具有以下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第二组(生):不是倒退。因为它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也将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三组(生):有。因为个体农耕形式下,劳动者拥有一定的劳动成果,生产积极性提高。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师: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
8、一定的生产资料,为了生活而精耕细作,辛勤劳动,是国家赋役承担者,时常因为封建剥削和各种灾害威胁而破产、流亡,生活十分艰难。请同学们看到“学思之窗”,并请两位同学演唱这段戏词。生:演唱。师:请同学们回答课本中的问题,并思考在当时的现实世界里,董永和七仙女的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现在我国农民生活状况如何?对此,你有什么感受?生:戏词反映了他们向往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因为封建剥削的沉重和各种灾害的威胁,他们的愿望难以实现。现在我国农民种粮有补贴,治病有医保,子女义务教育还免费,相对于古代而言,真是过上了“天堂般”的好日子,因此我们要热爱社会主义,应为现在的生活感到幸
9、福,为开创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小结:经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和小农经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知识,归纳出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注:本教案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高一年级,必修)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的反思:在设置教学目标之前结合了学生的特点以及本课教学重难点,主要希望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理论,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知识、分析、比较能力。但由于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统一以及高估了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以及缺乏教学机智,导致本课部分教学
10、目标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得以实现。教学前的反思:教学前主要是备课阶段、教学设计阶段,本课由于对单元整体以及学情分析不够到位,没有能够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应当课后深入到学生当中去,通过特定的问题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找出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制定出相应的教学预案。教学思想的反思: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和师生观以及我校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本课题改革的实际情况,课堂上更多地应该由学生讲,老师只做辅助,但是本课设计多以问题呈现,在一节课的实践过后发现部分问题意义不大且层次不够分明,没有能够起到推进课堂的作用。例如教学设计第一子目当中的这个问题: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
11、4页的“历史纵横”,并讨论分析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有什么特点?生: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就意义不大,在课堂上的呈现就是学生翻书之后异口同声的回答,看似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但其实只是一些不经思考的问题,没有能够掌握到问题式教学法的精髓。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机智的反思: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在本课教学当中,我发现整个教学过程中知识性的东西不是学生的难点,难点在于学生难以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能看出学生有疑问,但是我为了完成一节课的教学计划,没有过多的花时间给学生
12、讲解,只是告诉学生记住并且以后会继续涉及到。这我认为就是缺乏教学机智,没有在看到学生表示疑惑的时候及时的展开讲解和梳理。学生的优点:虽然前面说到我的问题式教学法部分问题设置不合理,但是有些问题也显示了学生的创新和表达能力。师: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为了生活而精耕细作,辛勤劳动,是国家赋役承担者,时常因为封建剥削和各种灾害威胁而破产、流亡,生活十分艰难。请同学们看到“学思之窗”,并请两位同学演唱这段戏词。由于我上的是艺体班的学生,个个多才多艺,所以这个时候学生们都表现的非常积极,我也在之后及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所以学生的良好表现给课堂带来了活力和“创新的火花”在闪烁,在以后的课堂上
13、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 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再设计:首先,教学目标改的更切实际,以提高学生阅读、归纳材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经济理论知识水平为核心目标。辅之以材料和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着重讲述和理解以达到其目标。其次,将教学环节做一个交换,把学生最喜欢的,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演唱天仙配的片段放在课文开头,让之发挥最大的效果,而我会在这个环节以后设计问题:你们知道戏里面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具体是什么吗?它产生于什么时候?它之前是什
14、么?它之后是什么?有这样将整棵连接成一个整体,而以小农经济为出发点。再次,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方法,根据本节课农业方面的专业名词较多,多数概念对于学生来讲较难理解的现实,再设计将采用深入浅出的讲述法进行,配合提问、史料阅读、条理讲解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结合课本教学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并且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形成较清晰的脉络,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与
15、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我只在导入新课、疑难问题和重点问题适当采用讲述法外,其余放手让学生归纳总结。对教材的处理方面:全课突出一条主线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变革,而生产工具的进步又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前提和保障。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明的经济保障;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