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中华世纪坛赋读魏明伦#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全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文章气韵流动你能想到那些中华名人?整散结合,舒朗有致默写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名作涵咏引读:“巴蜀鬼才”、著名剧作家魏明伦为中华世纪坛撰写的赋文引起众多读者关注赋文共348字,构思精巧,语言隽永,对悠久的中华文明作了高度概括,特别强调了文化和科学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作用,表现出炎黄子孙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对历史的新认识、新思考,以及“踏星斗飞过世纪之交,驾神舟立于强国之林”的豪迈胸怀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百万岁,繁衍百亿人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浩瀚青史,概括于坛内;辉煌文化,浓缩于眼前徐行三百米平坦甬道,遥想百万年坎坷长途论英雄不计成败,数风流可鉴兴亡浪淘何物?功归谁家?文化乃长青树,科学乃聚宝盆创造人间福祉,推动历史车轮驶至近代,国难当头百年忧患,敌忾同仇聚散沙成铁塔,变弱者为健儿东方巨人如睡狮惊醒,民族魂魄化火凤凰涅槃挽狂澜于既倒,建广厦于废墟转国运蒸蒸日上,升国旗冉冉凌空登坛瞭望,乾旋坤定天行健,地包容前可见古人,后可见来者对比幽州台,倍增使命感。
哀兵必胜,中华必兴日月为我祖国作证,风霆为我民族壮行踏星斗飞过世纪之交,驾神舟立于强国之林《中华世纪坛赋》文赋文短而情长,言简而意赅,感情深沉而炽烈,既有民族历史之浓缩,又有炎黄儿女情感之倾诉;既有深沉凝重的警示之语,又有豪迈慷慨的时代强音其结尾,一声“踏星斗飞过世纪之交,驾神舟立于强国之林”,声振寰宇,振聋发聩通篇气韵通畅大气蓬勃,被人称为“大风新曲”开篇将我中华拟为历史老人,“肩挑”“手开”“腰环”“脚跨”“高擎”“穿越”等富有灵动色彩的词语的运用,一气呵成,气势豪迈这篇赋还十分讲究用韵,通篇为偶句,句式长短错落,谨严中又有变化,节奏和谐,琅琅上口素材萃取读完《中华世纪坛赋》引发你哪些感触?请你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袁行霈(北大著名教授、博导)启示一:选择和平、和谐中华文明植根于东亚大陆一片广袤的土地上,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热爱和平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和”的观念在经典中多次出现中华民族深知和平对文明的保障作用,也深知战争对文明的破坏作用西晋统一全国后,在文献整理、史书编纂、学术积累,以及文学创作等方面,都已出现繁荣的端倪,是战争,打乱了文明发展的进程,在北方造成多年的文明断裂。
宋代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科技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是战争,打乱了原来的趋势,延迟了文明的发展和谐与和平都基于一个“和”字和谐是和平之上的一种更高、更美的境地,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个体的人自身的和谐启示二:选择包容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另外,还有许多上古的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启示三:选择开明开明的核心有四点:一是民为贵二是广开言路,从谏如流三是举贤授能四是以法为准中国人往往将“盛世”与“开明”联系起来,称之为“开明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这些盛世都是比较开明的宋代的政治设计也有一定的开明性宋代健全了一整套文官制度,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相配合也相制约启示四:选择革新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虽不是最早的,却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
其中的原因很多,只强调一点,就是中华文明中包含着变易的思想,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启示五:选择开放中国的汉唐盛世,都是开放的朝代,中外文化的交流十分活跃汉代通西域,带来了中亚和西亚的文明唐代,对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在八世纪前半叶,人口已经达到百万之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以及留学生、学问僧、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类文书架中华世纪坛序朱湘远大国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神,卓越辉煌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历五千年沧桑,社稷千秋,祖贤典籍,浩如烟海四大发明,环球共享,缅怀漫漫岁月,凝聚缕缕遐想回首近代百年,三万六千日,饱尝民族苦难,历经变革风霜,烽火硝烟,江山激昂,挽狂澜于既倒,撑大厦于断梁,春风又绿神州,华夏再沐朝阳登坛远望: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堂堂看乾坤旋转,乾恒动,自强不息之精神;坤包容,厚德载切之气量继往开来,浩浩荡荡,立民主,兴文明,求统一,图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将舒天昭晖,磅礴东方世纪交汇,万众景仰,共襄盛世,建坛流芳,昭示后代,永世不忘。
今朝中华兮与时俱进国泰民安兮政通人和大鹏展翅兮巨龙腾飞齐奔小康兮共创辉煌日融乎比兮月裁乎兴金声玉振兮璀璨若炬浪淘何物兮功归谁家成败兴亡兮苍天可鉴中华颂潘承祥巍巍神州兮锦绣大地江山永固兮万世长存朗朗乾坤兮泱泱大国浩瀚青史兮源远流长大风飙飙兮大潮滂滂长江黄河兮巨浪滔滔昆仑珠峰兮耸入云霄文化灿烂兮博大精深写独擅胜场本文用赋的笔法来歌颂中华世纪坛,便于抒发内心的民族自豪感铺陈化的语言使感情更加浓郁,同时,浓郁的感情又借此文体表达得张持有度在作文中,有时候我们可以变通一下文体,可以用传统得文体承载它不曾承载得内容,达到创新的目的信而有征高考满分作文吊屈原赋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做斯赋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命吾于考场之上,端午佳节,重做斯赋,以吊先生之灵呜呼,君虽为楚王之同姓,其血缘之亲.可谓近矣,君累世为官,与楚王之忠心,可谓昭然也,然竟为世人所不容,被君王黜免,终于郁郁而沉于汩罗矣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齐辉之才,一旦被疏,不复被用,虽心系楚国,胸怀天下,岂不枉然余叹其感情之无用焉,君临天下,当以理为重,奈何信奸谗之语,而疏远信臣忠义之士也,怀王不用汝击,终招患祸,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于情也,人情莫不好悦己者,而恶直言者也,故庄宗虽有天下而终自戳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夫奸谗当道,以美色诱之,丝竹乐之,财物乱之,使其远正直而近谗邪,虽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于祸已至矣,乃有悔色,岂不晚哉?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邪,君于九天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之魂留他乡,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竞何如哉,怀王屈理从情,终至斯地,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留笑柄于青史矣君沉汩罗,去今两干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断绝之时,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华,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官不贪,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直田享用不尽矣怀王于冥冥之中,定当后悔不迭,特以为情乃理之末,而理为情之始也,理从情而家不立,则国不治,则天下难平,情从理,则行路之人,可为骨肉之亲,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岂不如此哉?妙处点睛:立意切题,分析政治与感情的关系精辟;全篇用赋写就,且文笔流畅,标点准确,显示出雄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熟悉中国历史,把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结合起来对比,提升了主题;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自然结合进文章,生动感人,乃历年来很好的文章。
笔下生花在飞机翱翔于蓝天之前,有谁相信人类能够随意在云海漫步?在诞生之前,有谁相信隔着千山万水你我能够自由交谈?在蒸汽机问世之前,又有谁相信那些复杂笨重的机器能够自行运转……然而,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地努力,使无数看似不可能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生命本身就是神奇的,每一个人的身上都蕴藏着无数的奇迹只要用心去做,一切皆有可能请以“一切皆有可能”为话题写两段文字:导引:“一切皆有可能”有多重含义:1、人们总是受习惯思维的束缚,事情的发展常常出人意料之外;2、只要能打破思维常规,勇于创新,一切梦想都有成真的可能;3、梦想的实现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用心去做,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因为事情极有可能在最后时刻出现转机在文体的选择上,可以选用小说、寓言,也可以故事新编,对著名历史事件如项羽乌江自刎、岳飞含恨蒙冤、戊戌变法功败垂成等进行改写,也可以采用新闻、日记、调查报告等应用文体裁现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