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监管发展转变的分析我国机场监管模式经历了多次转变随着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化,机场管理体 制改革和资源开发也在不断的调整和演化在建国后很长的一段日子里,机场运营 管理模式主要采用行政配置的模式,管理模式单一,业务简单,其定位主要体现在 公益性,机场不以盈利为目的,故不适合于运用管理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机场也随之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北京上海广 州都主要机场的业务需求不断增加,国内民用机场的体制和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逐渐实现了企业化机场完成了从公益性向公益性与收益性相平衡的转变此时的 机场,尤其是大型机场依托于政府的特许,及其对相关资源的控制,从 而具备了较典型的垄断企业的特点,满足完全垄断市场的四个个条件:在一定行政 区域内,具有一种商品只有一个生产者;没有替代品,所提供的商品和其他商品有 着极高的差异性;存在巨大的进入障碍;市场信息不透明机场普遍采取自营方式 为主,以垄断性经营、“所有权与经营权一体化为特征的、经营机场范围从保障性 的航空业务到经营型的非航空业务的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机场经营主体由于是垄 断企业,没有竞争者挤进市场,分享潜在的利润,短期内垄断者能够获得的经济利 润,长期内也不会消失,继续获得经济利润。
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动调整企业规模, 使边际收益等于长期边际成本同时,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发展,航班量客运货运量 迅猛提升,由此带动整个需求曲线向右偏移作为垄断企业,其必须适应这种变化, 不断扩大规模,以便建设一个“最优规模的工程SAC”,使在满足相应供给量下的 成本最低而此时机场经营型企业的特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依靠投入更多的资金,建设 大量的设施设备,招聘更多的人员,组建相应的经营开发单位,通过人员、部门、 设施的不断增加拉动了营业收入的增长同时,增加了机场经营项目的细分可以 说,机场的经营型企业模式对其在特定时期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机场规模的扩大,员工的增加,经营成本越发高企,大型机场普遍都拥有 航运、商业、餐饮、酒店、广告、货运、地勤等众多经营项目,从而导致经营部门 和员工队伍的臃肿,在卖方市场及垄断性市场的经济环境下,较少的投入就能取得 较大的收益,经营收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经营成本的增长速度,这也是机场经营型 模式能促进机场发展的关键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经济环境的变化,多种交通运输手段的兴起及发展, 以及枢纽机场的建设发展,使机场原有的垄断企业属性发生了变化,其众多业务分 布于寡头垄断、垄断竞争、甚至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
硬物缺乏参照和竞争, 在体制上所有权和经营权混合,缺乏压力和激励,没有竞争优势,从而造成众多项 目经营效果不佳,甚至存在较高的经营风险这主要是因为机场长期处于垄断企业 的惯性思维中,从而使各种自营项目普遍具有垄断企业所特有的缺陷,具体体现在: 1、缺乏生产技术改进的动力,原因在于市场竞争是市场运行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推 动力,市场竞争会迫使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消 耗,完全垄断市场排除了市场竞争之后,垄断企业无市场竞争压力,改进生产技术 的投入显得多余而又得不偿失;2、缺乏降低生产成本的意愿,原因在于上游业务(航运业务)处于卖方垄断地位时,为了满足公司整体利益,其可通过内部转移定 价,向下游业务(航运生产的衍生业务:商业、餐饮、酒店、广告等)提供低于外 部市场价格的产品,从而使下游业务不必采用生产过程中成本控制的策略,而是利 益原材料进价优势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由此造成各项业务总的经营收入无法与原有 经营模式下产生的经营成本的增速相匹配,经营成本增长速度逐渐赶上并超过了经 营收入增长的速度,导致机场陷入客货流量越大,经营收入越多,而成本就越高, 最终效益反而越低的恶性循环,机场的运行发展出现了“瓶颈”。
鉴于机场发展的客观需要,机场有必要实现从经营型企业向管理型与经营型有 机结合的企业的转变这主要是指机场运营当局不仅仅局限于机场经营者的角色, 同时部分回归机场管理者的本位,在机场的特许经营权的法律环境具备的条件下, 基于市场公平原则,在某些缺乏竞争力的业务中,不直接从事面对机场用户的经营 型业务,而转变为主要为机场服务业务的供应者提供正常运行的资源和环境,创造 公平经营的平台通过对经营型业务实施专业化、市场化的运作,采取业务外包的 形式,将这些业务交由专业公司去做,自身则成为这些业务的监管者机场作为具有高度垄断性的特殊行业,其核心资源既包括各类如飞机起降权资 源,候机楼商业资源等有形资源优势,同时也包括如品牌资源、政策资源、客户资 源等无形资源优势在原有经营型企业模式下,这些资源主要通过机场直接经营来 体现,这就存在内部转移定价的浪费,使众多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严重 低估和限制了其价值而如果对资源辐射的下游产业采用管理模式,即外包模式, 则能够有效提升资源价值,从而提升机场总体收益经营型和管理型相结合的最大特点是实现部分业务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机场 一方面承担航运主营业务,抓住跟随客货流量和起降架次等生产指标而变化的相对 稳定的航空性收费业务;一方面,通过所有权的行使来负责机场总体规划、安全监 督、服务与运行效率监管、航空市场与服务项目拓展、机场商业开发、机场设施建 设、机场国土资源管理职责,着力抓好制定各种专业规范和标准、特许经营制度, 成为机场“游戏规则”的制订者和监督者,成为机场运营的决策中心、资本运营中 心和调控中心,营造一定程度垄断下的竞争局面。
而机场不具有垄断优势的相关业 务的经营权通过外包形式交与专业公司,吸引专业公司成为机场运营的利润中心, 通过主动走向市场、开拓发展,创造良好的服务和经济效益,实现机场运营价值的 最大化具体可采用招标、出租、合作、利润分成等多种方法,靠法规、合同实施 管理营造一定程度垄断下的竞争局面,即垄断竞争市场而垄断竞争市场在长期均 衡时,其经济利润是趋于零的(附图二),企业需通过成本优势、质量优势或品牌 优势来获得利润,企业的这些行为将会自然导致产品价格的下降、服务的提升、质 量的升级这客观上提高了机场的服务质量,也可间接提高机场的管理收益而各 项业务服务品质的提升可能促进客流物流的增加,从而反向推动了机场主营业务的 发展,使航运收入得以增长,从而形成正相关的良性循环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管理型与经营型相结合的机场运营模式与经营型机场相 比,有诸多的优势实现由机场单纯的“直接生产经营型”向“资源经营管理型” 转变,通过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可达到优化场内资源配置、追 求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机场经营与发展进入以提高经营效益为核 心内容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在实现航空枢纽建设的同时,打 造名副其实的民航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