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教案(中医药2018)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453651113 上传时间:2024-04-15 格式:PDF 页数:80 大小:8.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教案(中医药2018)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方剂学教案(中医药2018)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方剂学教案(中医药2018)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方剂学教案(中医药2018)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方剂学教案(中医药2018)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剂学教案(中医药201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教案(中医药2018)(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0(章/单元)课程教学方案周1课时次数1教绪言、总论学章节1.掌握并理解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的地位和重要性。2.熟悉掌握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3.掌握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等)。教4.掌握组方的基本结构与方剂组成变化的基本形式。学5.掌握汤剂的煎、服方法。目6.掌握服药时间及服药方法及其意义。标7.熟悉掌握方剂配伍的目的。和8.了解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要9.了解治法的多层次、多体系特点。求10.了解历代有关方剂分类的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11.了解常用剂型的种类、制法及其临床意义。什么是方剂,方剂学教学重

2、点1.方剂学发展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部分方书的作者,成书年代,在方剂发展史中的地位等。2.以病证、病因、脏腑、治法分类、方法及特点。3.八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4.君、臣、佐、使的涵义教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学1八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难2.君、臣、佐、使的涵义点3.组成变化的三种形式主要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口 小组活动 口 实验演示 口难点答疑 口提问 作业讲评 口实践教学 口考试测验 口其他活动_ _ _ _ _ _ _ _ _使用媒体资源 文字教材 口电子教案 口录像材料 口录音材料 口直播课堂 CAI课件 口 IP课件 口其他资源:_ _ _ _ _ _ _ _ _ _教学内容及环

3、节一、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方剂学的性质、任务及重要性二、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1.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2.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重要医籍和方书的时代、作 者、主 要 价 值(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明理论、小儿药证直诀、普剂方、医方考、医方集解3.方剂与病机、治法的关系。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即方以法为指导,法以证为依据,方从法出,法随证立。4、八法的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5.治法的多层次和多体系特点。6.方剂配伍的目的。7

4、.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一 一 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运用特点,并举例说明。8.方剂组成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及其与功能、主治的关系。9.介绍中医传统剂型一 一 汤、丸、散、膏、丹、酒剂的制作方法、特点与临床意义,以及浸膏、冲 剂、胶 囊 剂、注射液、导剂、坐剂等简要内容。10.煎煮汤剂的用具、用水、火候以及先煎、后下等基本知识。11.根据病证的部位、性质、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附录:古今用量考证12.简介历代度量衡的计算方法及其与现代用量的折算比率。第一(章/单元)课程教学方案周次1.2课时数3教学章节各论第 一 章 解 表 剂教学目标和要求1.掌 握(

5、一类方剂,下同):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2.熟悉解表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香苏散、柴葛解肌汤、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3.了解(三类方剂,下同):正柴胡饮、升麻葛根汤、加减蕨蕤汤。教学重点1.麻黄汤麻、桂及麻、杏的配伍意义2.桂枝汤证的病因病机、配伍意义、服用方法3.九味羌活汤的组方原理、配伍特点、服用方法4.以上三方的鉴别应用5.麻杏石甘汤的配伍意义及麻黄与石膏的剂量比例教学难点1.桂枝汤证的病因病机与治法2.如何理解“营卫不和”。桂枝汤如何通过药物的有机配伍来达到调和营卫作用的。3.九味羌活汤配伍黄苓、生

6、地的意义4.小青龙汤配伍白芍、五味子的意义5.银翘散以银花、连翘为君的意义6.银翘散中配伍荆芥穗、豆豉的意义7.败毒散的逆流挽舟作用主要教学 课堂讲授 口 小组活动 口 实验演示 口难点答疑 口提问 作业讲评 口实践教学 口考试测验 口其他活动_方式使用 文字教材 电子教案 录像材料 录音材料媒直播课堂体 CAI课件 IP课件 其他资源:资源教学内容及环节1.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的代表方剂。(1)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苔臼、脉浮紧。【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组成】麻、桂、杏、草【方解】麻(君)辛 苦 温,

7、发汗、解表、平喘桂(臣)辛甘温、解表散寒,助麻发汗解表(麻桂的比例3 :2发汗力最强)杏(佐)苦辛、降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调肺平喘炙 草(使)甘温调和 防麻、桂过汗伤亡阳【运用】为止咳平喘的基础方,经加减可治多种咳喘。a、风寒表实咳喘原方使用b、风寒闭肺咳喘一去桂一三拗汤一偏于平喘,加桂偏于解表c、风寒挟痰湿咳喘去桂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华盖散d、风热犯肺之咳喘一一去桂加石膏一麻杏石甘汤【特点】(1)为经方之典范(2)为辛温发汗的峻剂,为辛温解表的代表方(3)为治外感风寒表实证重证之要方,代表方。(4)止咳平喘的基础方。(5)麻桂的比例3 :2发汗力最强。【使用注意】表虚自汗,气血阴阳虚

8、者,虽有表证亦不可用(2)桂枝汤【主治】(1)外感风寒表虚证:是指感邪较轻,肌媵疏松的表寒证(2)各种原因所致之营卫不和证(多见于病后、产后体虚所致):卫强营弱要点: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卫强:非卫气强盛,实指肌表有风邪 营弱:卫浮于外,与邪相争,营阴不能内守【组成】桂、芍、姜、草、枣【功用】解肌发表,长于调和营卫【方解】桂枝一辛温甘解肌散寒,温经通阳、调卫一散芍药酸寒敛阴以和营收二药配伍使营卫调和,辛散而不伤阴,酸敛而不碍邪。桂芍之比3:3生姜辛温助桂发表温胃止呕炙草、大枣一调和补中益气【服法】“适寒温”服之。药后缀热粥。“温覆”注意保温。取微汗。禁食生冷等不易消化之品。禁过汗。【加减】

9、兼咳喘一一加厚朴、杏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伤寒兼项背强几几桂枝汤+葛根桂枝加葛根汤 伤寒营卫不和的内伤杂病:病后,产后发热加当归、白薇 妊娠恶阻证加砂仁、姜半夏 痹 证(寒痹尤上肢)威灵仙、桑枝 手足麻木:V B 1缺乏证加黄黄月经不调(经脉有寒者)炮姜、艾叶、香附【特点】(1)为辛温发汗的和剂(桂芍之比3:3),为辛温解表的代表方。(2)为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之要方,代表方。(3)长于调和营卫,又可调和阴阳、气血。【比较】共性:风寒表证麻黄汤发汗力强,辛温解表重剂,且宣肺平喘,解表散寒风寒表实,肺实喘咳。桂枝汤解表力弱,辛温解表和剂,长于调和营卫一风寒表虚证营卫不和之内伤杂病。(3)九味羌活汤【组

10、成】羌 活(君)防风、苍 术(臣)细辛、川芳、白芷、生地、黄 苓(佐)甘 草(使)【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辨证要点】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苔白脉浮。【配伍意义】1、诸药配伍,既统治风寒湿邪,又兼顾协调表里,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2、药备六经,通治四时,为分经论治之典范。3、辛温升散与寒凉清热药物相配伍。【注意事项】本方以辛香温燥药味为主,故有伤阴劫液之弊,凡有风热表证、里热亢盛以及阴虚内热者不宜服用。(4)小青龙汤【组成】麻黄、桂 枝(君)细辛、干 姜(臣)半夏、五味子、芍 药(佐)炙甘草(佐、使)【功用】解表散寒,温肺

11、化饮。【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配伍意义】1、麻桂相须为用,除外寒而宣肺气,加强发汗、散寒、解表力。2、姜、辛、味相配,温肺化饮散寒,敛肺气而平喘;散中有收,使散肺寒、化寒饮而不伤正,敛肺气、止咳嗽而不留邪。3、五味子:敛肺气、止咳喘;白芍:益阴血而敛津液。【注意事项】阴虚痰喘者禁用。(5)止嗽散【组成】紫荒、百 部(君)桔梗、白 前(臣)陈皮、荆 芥(佐)甘草(使)【功效】止咳化痰疏风宣肺。【主治】风痰咳嗽。【辩证要点】咳嗽咽痒,咳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配伍意义】1、

12、温润宣降,重在调理肺气,兼行化痰止咳、散风解表。2、二君温润不燥,犹能止咳化痰,新久咳嗽皆宜。(6)银翘散和桑菊饮对比银翘散桑菊饮病证温病初起、风热表证发热,微恶风寒咽痛明显,或有汗或无汗。风温初起、风热咳嗽轻证发热不甚或无,咳嗽明显(但咳)热轻:口微渴、咽痒或微痛、脉浮数、苔薄热胜:口干渴,咽肿而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兼有头痛、咳嗽。白病因病机风热袭表邪在肺卫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解银、翘一外散内清(重用)荆芥穗、豆豉辛微温助君辛散解表治头痛与诸寒药相伍,去性取用,解表而不助热。用青蒿桑叶制辛凉解表用麻黄苏叶制辛温解表芦根、竹叶清热生津薄荷、牛劳子、桔梗、甘草

13、清热毒利咽、头目桑、菊长于宣散,桑偏入肺止咳散肺热,菊主入肝,随桑入肺共散肺热薄荷、桔梗、杏仁宣降肺气止咳连翘、芦根清肺热、生津甘草清利咽喉调和特点长于清热解毒利咽、解表为“辛凉平剂”长于清肃肺热止咳为“辛凉轻剂”。用药少,用量轻银翘散桑菊饮特点辛凉宜散中,配小量辛温透邪之品(荆、豉)而不助热疏散之中、又配解毒、辟秽之品清疏兼顾。轻宣疏散之中,配降肺止咳之品。特点研粗末,每用六钱,芦根汤煎待香气大出即可,过煮则味厚入中焦。病重日三服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忌用。不宜久煎熬风寒咳嗽忌用。(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麻 黄(君)石 膏(臣)杏 仁(佐)炙 甘 草(佐、使)【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14、。【主治】肺热壅盛证。【辨证要点】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或鼻扇,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配伍意义】1、麻黄、石膏、杏仁分别宣肺、清肺热、降肺气。2、麻黄与石膏:一辛温一辛寒,一以宣肺为主,一以清肺为能。石膏信于麻黄,偏入肺,使本方不失为辛凉之剂。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为“制性存用”: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取“火郁发之”之意。3、辛凉重剂。(8)败毒散【主治】1.气虚外感风寒湿邪证2.寒湿痢疾初起有表证者要点:气虚:声低气弱,体倦乏力,面色恍白,体弱易病。风寒表实重症:憎寒壮热,无汗,头强痛,鼻塞声重、咳嗽有痰。湿象:头昏蒙重痛,肢体酸痛,胸膈痞闷,苔白腻,

15、脉浮乏力。【组成】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茸、枳壳、茯苓、桔梗、人参、生姜、甘草【治法】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方解】君:羌、独;臣:柴胡、川号祛风解表、除湿止痛佐助:前胡、桔梗、枳壳、茯苓一一理气化痰、宜肺止咳(桔升肺气、前降肺气)佐制:人参益气健脾助正气奋起祛邪人参:扶正以助祛邪。补气以防辛散耗伤气阴。佐使:生姜、薄荷、甘草【使用注意】外感风寒湿邪化热、阴虚外感者忌用【特点】1.祛邪解表之中佐少量人参,散中有补,祛风解表不伤正;扶助正气祛邪外出。2.寒湿痢疾初起有表证者用本方体现了逆流挽舟法第 二(章/单元)课程教学方案周次3课时数1教学章节第 二 章 泻 下 剂教学目标和要求1.掌握大承气

16、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十枣汤。2.熟悉掌握(1)泻下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事项,黄龙汤、济川煎。3.了解大陷胸汤。(2)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教学重点1.大承气汤的主治证候、配伍枳实和厚朴意义、用法2.大承气汤证“痞、满、燥、实”四大症的成因及相互关系。2.义3.热结旁流与虚寒泄泻的辨别要点。4.十枣汤的主治、十枣汤配伍大枣的意义、服用方法温脾汤中大黄与附子的配伍意教学难点大承气汤之急下存阴、寒因寒用、通因通用的含义主要教学方 课堂讲授 口 小组活动 口 实验演示提问 作业讲评 口实践教学 口考试测验 难点答疑 口 其他活动_式使用 文字教材 电子教案 录像材料 录音材料媒直播课堂体 CAI课件 IP课件 其他资源:_资源教学内容及环节1.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寒下、温下、润下、攻补兼施、逐水的代表方剂。(1)大承气汤【主治】1.邪热与宿屎相结于胃肠,灼伤津液阳明腑实证体现了“急下存阴”法要点:痞脱腹满闷,压重感满脱腹坚满而痛,拒按,矢气不减燥大便干燥硬结,按之有块,舌苔焦燥起刺,可有口渴实一派实热之象,苔黄燥起剌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2.里热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