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的三大基础标准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5357181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疗的三大基础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食疗的三大基础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食疗的三大基础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食疗的三大基础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食疗的三大基础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疗的三大基础标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食疗的三大基础标准 一、 辨证施膳辨证施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指导标准,即在临床诊疗时要依据病情的寒热虚实,结合病人的体质以对应的诊疗。只有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进行选食配膳,才能达成预期的效果。不然,不但于病无益,反而会加重病情。中医认为,临床病证不外虚证、实证、寒证、热证。如神疲气短,倦怠懒言,舌质淡,脉虚无力等为虚证;形体壮实,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厚苍老,脉实有力等为实证;怕冷喜暖,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迟等为寒证;口渴喜冷,身热出汗,舌红苔黄,脉数等为热证。依据中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诊疗标准,虚证患者以其阴阳气血不一样之虚,分别给滋阴、补阳、益气

2、、补血的食疗食品治之;实证患者应依据不一样实证的证候,给多种不一样的祛除实邪的食疗食品,如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攻逐水邪等;寒性病证,给温热性质的食疗食品治之;热性病证,给寒凉性质的食疗食品治之。另外,在辨证施膳的时候,还必需考虑个人的体质特点。比如形体肥胖之人多痰湿,宜多吃清淡化痰的食品;形体消瘦之人多阴虚血亏津少,宜多吃滋阴生津的食品。春季万物始动、阳气发越,此时要少吃肥腻、辛辣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应多食清淡之菜蔬、豆类及豆制品;夏季炎热多雨,宜吃些甘寒、清淡、少油的食品,如绿豆、西瓜、鸭肉等;秋季万物收敛、燥气袭人,宜吃些滋润性质的食品,如乳类、蛋类等;冬季天寒地冻、万物伏藏,此时最宜吃些

3、温热御寒之品,如羊肉、狗肉、干姜等。二、全方面膳食所谓全方面膳食,就是要求在饮食内容上尽可能做到多样化,讲究荤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食等之间的合理搭配。当代营养学认为人体所需要的多种营养素关键包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水和纤维素七大类物质。这几大类营养素分别存在于不一样种类的食物中,如粮食类食物关键含有丰富的糖类,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鱼、肉、奶、蛋类则是蛋白质的良好。假如一味追求素食,进食谷类、蔬菜类食物,摒弃或限制动物性食品的摄入,久则使蛋白质的供给不足,不能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可引发低蛋白血症,也影响脂溶性维生素D、维生素E等的吸收,引发一系列症

4、状。而效仿西方的膳食结构模式,大量摄入动物性食品,势必使一些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直肠癌等的发病率显著升高,也使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痛风等病的发生增多。因此,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必需采取平衡膳食,全方面膳食。全方面膳食是当代营荞学一个基础的看法,其实,在中医食疗学中也早有类似认识,如中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曾经明确提出膳食配伍的标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五谷,为米、麦及其它杂粮类食物的泛称,五果、五菜则分别指古代的五种蔬菜和果品,五畜泛指肉类食品。谷、肉、果、菜这四大类食物,分别提供人体所需要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纤

5、维素等,以满足人体功效活动的需要。三、饮食有节饮食有节是指天天进食宜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挑食。关键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进食的量,一是指进食的时间。定量 饮食定量,关键强调饮食要有程度,保持不饱不饥,尤其是不暴饮暴食。不然会使肠胃功效紊乱,造成疾病的产生。如黄帝内经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千金要方更明确指出饮食过量的坏处,“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饮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当代医学认为,人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关键靠脾胃的功效正常,若饮食过量,短时间内忽然进食大量食物,势必加重胃肠负担,使食物不能立即消化,深入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输布,从

6、而产生一系列疾病。相反,进食过少,则脾胃气血化生乏源,人体生命活动缺乏物质基础,日久会造成营养不良和对应病变的发生。所以,饮食有节,食量有度是确保身体健康的主要条件。定时 中国传统的进食方法是一日三餐,即早、中、晚三餐。这和饮食在胃中停留和传输的时间相关。食物进入胃中,通常素食4小时,肉食约6小时,然后由胃经十二指肠进入小肠,当胃剖空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饥饿感,故可再度进食。研究证实,早、中、晚这三个时间内人体的消化功效尤其活跃。根据相对固定的时间,有规律地进食,能够确保消化、吸收功效有节奏地进行活动,脾胃协调配合,肠胃虚实交替,有张有弛,食物则可有条不紊地被消化、吸收和利用。若不分时间,随意进食,零食不离口,就会使肠胃长时间工作,得不到休息,以致肠胃消化的正常规律被打破,胃肠虚实无度,久而久之可发生脾胃病变。在一日三餐中,一向主张“早餐好,午餐饱,晚饭少”。这种说法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人体昼夜的生理改变相关。因为人身的阴阳气血的运行,在昼夜中有盛衰的不一样。早餐时间,经过一夜的休息,早晨阳气活动开始旺盛,胃中处于相对空虚状态,亟需补充营养,以满足早晨的工作需要;午餐时间,处于一日当中,且经半天的劳动,消耗较多,故宜合适多进食,才能填补损耗,满足下午劳动工作的需要;晚饭后,通常活动较少,消耗不多,故宜少食,不然常为致病之因。当然,部分夜生活丰富者,晚餐不但要好,还要加夜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