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53571715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智力因素与学习(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第一章 非智力因素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第一章非智力因素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就提出非智力因素,此后为韦克斯勒所继承和发展。但是这一概念在西方 并未引起多大反响。1943年,我国心理学家曹日昌提出“非智慧的心理特质”一词。1983年,燕国材在光明 日报发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引起国内教育界广泛关注与重视。一、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性质1、非智力因素的内涵:人的意向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系列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叫做 非智力因素。对意向活动的理解:人的一生中有两大任务,一是认识世界(了解与掌握事物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规律),一是 改造世界(如何

2、对待和处理外在事物)。认识世界的活动反映在心理上就表现为认识活动,如感知、表象、想 向、思维、记忆、注意等。这些认识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会逐渐地形成一系列更稳定的心理特点,我们就 把它们总称为智力因素。改造世界的活动反映在心理上就表现为意向活动,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这 些意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会逐步形成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点,我们就把它们总称为非智力因素。2、非智力因素的外延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以外的众多心理因素,它蕴含在意向活动以及意向活动所凝聚的个性特征之中。 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具体的非智力因素:对狭义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分解,并根据它们对学习

3、作用的大小、关系疏密程度,选取12 个基本心理因素构成具体的非智力因素,从动机中分解出来的有成就动机;从兴趣中分解出来的有求知欲望; 从情感中分解出来的有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从意志中分解出来的有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 从性格中分解出来的有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二、非智力因素的功能1、非智力因素的特点:意向性、习得性、聚合性、波动性、积极性、适度性。与之对面的是认识性、遗传性、 结构性、稳定性、无积极性、非适度性的6个特点就把智力因素的性质也反映了出来。2、非智力因素的功能:动力功能、定向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功能、调控功能、强化功能。三、IN结合的学习理论I (智力)N (非智

4、力)。该理论由三个核心思想组成。归纳为一个目的、一条假设和一个公式。目的是尊重学 习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调动其主体积极性;假设是一般的说,智力水平差不多,非智力因素水平 却差别很大;公式是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A=f (I.N)(A是学习的成功)IN结合论不只有三条核心思想,同时还有10对20个命题。分三个维度归纳如下。区别维度,即从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两者的区别角度来考察,有3对6个命题。第一对命题:智力属于认识活动范畴,有认识作用;非智力因素属于意向范畴,起意向作用。第二对命题:智力没有积极性;非智力因素有积极性。第三对命题:智力是比较稳定的;非智力因素的波动性却很大。影响学习

5、的维度,即从IN两者对学习的影响的角度来考察,有如下4对8个命题。第一对命题:智力对学习起直接作用;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间接作用。第二对命题:智力是学习过程的心理结构;非智力因素是学习的心理条件。第三对命题:智力是学习活动的执行一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是动力一调控系统。第四对命题:智力在学习中具体表现为“五会”;非智力因素具体表现为“五学”。联系维度,即从IN两者的联系的角度来考察,有如下3对6个命题。第一对命题:智力活动促进(退)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促进(退)智力活动。第二对命题:智力活动指导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主导智力活动。第三对命题:智力可以转化、补充非智力因素的某些特征;非智力因素可

6、以削弱、补偿智力的某些弱点。四、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总的来说,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作用是间接的;非智力因素是学习过程的心理条件(影响学习的过程及其效果, 单不是学习活动本身);智力是学习活动的执行一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是动力一调控系统;智力在学习 中具体表现为“五会”(会观察、会记忆、会想象、会思维、会注意。对应智力的五因素);非智力因素具体表 现为“五学”(愿学、好学、乐学、勤学、自学。对应非智力的五因素)。第二章动机与学习一、动机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1、动机的定义:动机是由内驱力或诱因激发个体指向某种活动目的而采取相应行为以获得一定效果的内部机 制或内部力量。内驱力就是驱使个体活动的内部力

7、量,它可以区分为三种:生理内驱力、心理内驱力和社会内 驱力。诱因是引诱、诱发个体产生动机的一切外部因素(情境)。它也可以分为三种:理智诱因、情绪诱因和 社会性诱因。目的指人们活动所追求的结果。一般可将其归结为三种:长期(远景)目的、中期(中景)目的、 近期(近景)目的。行为是行动的表现和结果,是动机与目的、效果之间的中介,没有这个中介,则目的不能 实现,效果不能取得。效果是目的实现的程度。其与动机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以行为为中介,通过并凭借行 为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需要与动机的关系。需要总是有对象的,表现为对象的需求性与占用性的统一;它是个体内部的一种匮乏状态, 要求得到满足,从而成为个体积极

8、性与创造性的源泉。需要有三类: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不能把 需要与动机混为一谈。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基础,动机发过来又会激发出某种新的需要;需要与动机以内驱力为 中介而相互制约。2、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动机与学习具有辨证关系。一方面,动机是学习的推动力量,另一方面,学习活动 也可以激发和加强学习动机。具体来说,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动力与引导两个方面。动机是人们活 动的内部动力,在学习中动机也不只是推动一下而已,还引导学习者从动机走向目的。二、学习的成就动机、自我归因与自我实现1、成就动机与学习成就动机的定义:人们根据需要或预定目的而力求取得成功、避免失败的一种内在力量或倾向。成就动

9、机强的人明显具有6个特点:具有较强的成就需要;具有明确的成功目的与任务;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与 实事求是的精神;承担任务后会全力以赴,力求成功并且希望得到外界客观、公正的评价,不重视个人名利; 胜不骄败不馁;对成败的归因倾向与内部归因。成就动机的学习意义。成就动机促进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效果。2、自我归因与学习归因是由活动结果归究其原因的过程或方法。由活动主体寻找活动成败的原因,叫做自我归因。一般地说,不 同心理(主要是人格或个性)特点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自我归因;处于不同情境的人,其自我归因往往也有 不同;而不同自我归因的人有往往会有不同的活动(包括学习)效果。总的说来,不同的自我归因会影响学习态

10、度,以及对学习方法的选择,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维度可扌内部的外部的稳定的不稳定的稳定的不稳定的賈的不可控的可扌仝的不可控的可扌衣的不可控的可扌空的不可控的因素自控水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身心状况方法优劣任务难易它助多少运气好坏归因的三维的模式八3、自我实现与学习自我实现的含涵义:意识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一是完整而丰满人性的实现。自我实现的学习意义。自我实现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在学习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 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三、动机的规律与学习动机的规律主要有7条。分别是:第一,动机可由外部条件激发而来(如奖励与惩罚等)。据此,在学习中, 就应当有意识地利用各种诱因以激

11、发学习动机;第二,动机可由内部因素转化而来(如需要、兴趣等)。据此, 在学习中,就必须培养各种心理品质来转化为各种学习动机;第三,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相互统一的规律(相 互支持、相互交替、相互转化)。据此,在学习中,就可以让两种动机相互支持、交替与转化,自始至终共同 发挥作用;第四,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结合的规律。在学习中也要让这两种学习动机相互支持、交替与转 化;第五,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互补的规律。据此,成功的学习必须是以某种动机为主导、各种其它动机 辅助配合的结果;第六,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强度与学习双效”(效率和效果)呈正相关的规律(耶基斯一多 德森定律)。学习者应该从实际出发,合理的

12、调整期望,使其不要过高或过低,而要恰到好处;第七,动机迁 移的规律。在学习中,学习者应当善于把学习此门学科的动机转移到学习彼门学科,甚至把参加某种活动的动 机转移到某种学习活动中。四、动机的品质与学习动机在正确性、长远性、稳固性、有效性四个方面对学习有影响。五、愿学的涵义、原则与方法涵义:愿学是以学习动机为基础或手段的、一种动机与学习协调统一的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愿学以学习动机 为基础和手段,它又是一种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动机与学习必须保持协调统一。原则:认识与意向协调,意向与行动结合,动机与效果统一。方法:目标学习法与计划学习法。第三章兴趣与学习一、兴趣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1、兴趣的基本涵义兴

13、趣是对事物与活动的心理倾向,可以划分为兴趣(力求认识某种事物)与爱好(积极参与某种活动)两个层 次。兴趣具有内在趋向性与内在选择性两个特点,并有专心致志与愉快情绪两种心理状态相伴随。2、兴趣的发展过程兴趣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有趣一乐趣一志趣三个阶段。有趣是兴趣发展的初级水平,其特点是,随生随 灭,为时短暂,并称为情境兴趣;乐趣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其特点是,基本定向,为时较长,可称为稳定 兴趣;志趣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其特点是,积极自觉,终身不变,可称为志向兴趣。3、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可归结为动力和定向两个方面。二、好奇心、求知欲与认识兴趣好奇心是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心理

14、倾向。它具有先天性和泛化性两个特点。好奇心是产生求知欲的基础, 也是认识兴趣的先导。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欲望。它有四个特点,即后天性、探索性、专一性和情绪性。认识兴趣指向于认知领域,是兴趣在力求更深入认识世界方面的表现,其特点为结构性与层次性。认识兴趣是 由认识、情绪与意志三因素组成的一个完整结构。认识兴趣发展有三个层次的水平即初级水平(对新奇事物与 有趣现象的直接兴趣)、中级水平(对事物和现象本质属性的兴趣)和高级水平(对事物和现象的因果关系、 客观规律和基本原理的兴趣)。从狭义的角度看,认识兴趣便是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习自可事半功倍。具体说来:在学习过程中,认 识兴趣可以作

15、为学习的手段,即学习者采取各种激发直接兴趣的方式,以促使学一认识活动的积极化;在 学习中,认识兴趣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它很稳固、功能性强;在学习中,认识兴趣最终会成为人的个性 特征从而具有更明显的稳固性和功能性。三、兴趣的规律与学习兴趣的规律主要有7条。第一,兴趣逐步深化的规律。据此,在学习中,应当善于从有趣到乐趣再到志趣,还 要善于使三者交互作用;第二,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交替转化的规律。据此,学习者要善于把两种兴趣结合起 来,让其轮流交替、相互转化;第三,广阔兴趣与中心兴趣相互促进的规律。学习者要利用前者,以解决博的 问题,也要利用后者,以解决专的问题。更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以解决博与专的关系问题;第四,好奇心、求 知欲、兴趣依次发展、交互作用的规律。在学习中,要保护好奇心,形成求知欲,发展学习兴趣,并使三者依 次发展、交互作用;第五,兴趣与注意相互依存的规律。在学习中,学习者要善于把容易简单性材料与困难复 杂性材料搭配起来,使其轮流交替,这样直接兴无意注意、非意志注意同间接兴趣意志注意也随之轮流交替活动;第六,兴趣与努力不可分割的规律。据此,学习中就要反对兴趣主义和苦读主义,而要把好学、 乐学与勤学、苦学结合起来;第七,兴趣迁移的规律。为了促进兴趣的有效迁移,就要发现现有兴趣,确定迁 移对象,找出有关关系,创建迁移情境,巩固新旧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