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七年级语文《论语》六则课文梳理及精讲精练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7.72KB
约5页
文档ID:453048456
七年级语文《论语》六则课文梳理及精讲精练_第1页
1/5

七年级语文《论语》六则课文梳理及精讲精练七年级《论语》六则 课文梳理及精讲精练 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课文梳理 1.文学常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重点字词 通假字:说,通“悦”,高兴,愉快 罔,通“惘”,迷惑不解 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 不耻下问 成语 1、三人行必有我师 2、择善而从3、不亦乐乎 4、温故知新: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5、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6、学而不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7、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3.《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 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学而不厌③三人行,必有我师1 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练习回顾 读《论语》六则,仿佛在聆听一个渊博的长者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你能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谈谈你读后的体会吗? 例:A: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懂得了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的道理 B:读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知道了做人必须有宽广豁达的胸怀 C:读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懂得了求知要把学习和思考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学有成效的道理 D:读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懂得了求知既要有好学的精神,同时又要有虚心请教、不懂就问的态度 精讲精练 一、重点字词梳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习: 朋: 知: 愠: 时:原意为时间,活用意思为 通 ,意思为 而,第一个意思是 第二个意思是 之: 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6)反问句:不亦说乎? 提示:不亦......乎?表示反问。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 故: 新: 而: 2 为: 矣: 可以,古义: ,今义:表示认可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省略句:可以为师矣 提示: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殆: 通 ,意思为 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 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 从: 焉: 其: 而: 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译文: 全文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