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西南都市发达区与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比较研究——以重庆市为例》研究总报告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10.51KB
约47页
文档ID:452162269
《西南都市发达区与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比较研究——以重庆市为例》研究总报告_第1页
1/47

《西南都市发达区与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比较研究——以重庆市为例》研究总报告一、序言人类正步入一个以因特网为标志的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社会中极其重要的资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和科技变革的动力之一为了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社会的需要,教育必须对之作出变革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此,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对教育进行改革,要求培养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视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基础能力,是学生终身有用的能力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今信息化时代对教育的迫切要求我国政府也深刻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为了迎接全球教育信息化的挑战,我国把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的教育决策1998年11月,教育部《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发展与实施纲要草案》提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其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规定: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

2000年11月,教育部又发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任务、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等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再次强调: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增设信息技术教育课2001年7月,教育部在《全国教育事业“十五”计划》中,提出把“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普及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教育”作为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并明确提出到2005年全国初中以上学校基本上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的目标2001年11月,教育部做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中小学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由此看来,国家对加强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信息素养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其它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所以信息素养的培养既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部分,也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进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摘要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城市优先的教育发展战略,再加之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和农村学校在进行信息教育时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也必将影响着学生的信息素养基于此,本研究对重庆市都市发达区和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实际调查,并对二者进行比较调查比较发现:城乡中小学生无论是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还是在信息道德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城市学生的信息素养总体上好于农村学生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有下述原因:1、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农村地区的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较为落后;2、农村教师较之城市教师教育观念落后,缺乏对信息素养的深刻认识;3、农村教师的信息知识欠缺,信息能力较差;4、缺乏与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相适应的培训;5、教学内容城市化,农村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6、城乡学生在信息条件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这种差异,要提升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做到:1、实行补偿性政策,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信息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信息化建设;2、采取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信息素养;3、构建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体系,开设信息素养课程;4、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5、开展文献信息教育;6、加强信息道德教育;7、建立综合性的多元评价体系。

三、内容结构图内涵类型信息素养内涵与类型教育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国外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状况发展性工具性层次性灵活性整合性国外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的特点教育目标方面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方面课程实施方面课程评价方面对我国的启示研究目的城乡小学生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比较研究对象研究工具调查结果研究对象研究工具调查结果城乡中学生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比较结论结论西南都市发达区与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调查分析国外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状况及启示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学校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农村教师的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较差培训不能满足农村教师需要教学内容城市化,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城乡学生在信息条件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西南都市发达区与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差异的因素分析加大对农村信息设施投入力度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信息素养构建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体系,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开展文献信息教育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建立综合性的多元评价体系提高农村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路径四、研究问题(一)研究目的1、深化信息素养的内涵,扩大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对象,剖析影响农村地区(尤其是西南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高的因素,拓宽信息素养的教育途径;2、揭示西南农村地区与都市发达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差距,构建适合西南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体系,切实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二)研究意义1、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在于,针对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信息素养培养方案,丰富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丰富了信息科学、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理论2、本课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缩小农村地区尤其是西南农村地区与都市发达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差距,更好促进教育公平,这对重庆这样一个大城市带动大农村、二元结构较为突出的直辖市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对农村地区尤其是西南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三)研究假设本研究认为西南农村地区与都市发达区的中小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同与差距,但是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对策,如调整课程设置以及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等,构建起一套富有特色的、适合西南农村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可以提高西南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四)核心概念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都市发达区;农村;中小学生;信息素养五、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素养的概念与内涵目前我国学者对于信息素养研究的文章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到信息素养的概念与内涵但正如有学者指出,这些文章无一例外地沿袭国外关于信息素养的概念,充其量只是对众多概念进行综合和归纳,对于信息素养概念予以发展和深化的并不多见。

二是信息素养的对象我国学者对于信息素养对象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大学生和教师认为信息素养是大学生和教师素质结构的基本构成之一,是他们掌握适应信息化社会生活、进行教育教学的必备技能,对于提高他们在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三是信息素养的教育途径对于如何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许多学者都有自己的论述,其中讨论最多的当属开设文献检索课,也有学者对利用图书馆对学生进行培训进行了探讨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素养概念与内涵的研究信息素养一词自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三十多年来世界各国诸多专家对它的探索和研究从未间断如1987年Kalthau在《信息社会中的信息技能:一个研究的评论》一文中将图书馆技能和计算机技能包括在信息素养的定义中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下属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其终结报告中将信息素养界定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将信息素养划分为三大方面九大技能。

此外,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学者也对信息素养进行了诸多研究二是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为了推进国家公民和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都制定了国家信息素养标准如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研究制定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这个标准包括5项标准和22项具体评价指标三是信息素养教育方法的研究Lori Arp和Beth S Woodard在“Curiosity and Creativity as Attribute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一文中主张在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以使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更为明显除此之外,西方学者目前讨论得较多的方法是PBL(Problem—based Learning),这是通过设计情景和问题(也就是在应用中)来提高学生们信息素养的一种方法四是注重信息素养教育过程的指导和评估PISA 2000(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提倡进一步关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的指导和评估,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教育过程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学生们在不同层次的阅读方式(尤其是思考式阅读和获取信息式阅读)方面所获得的阅读能力也有极大的差别,将来对信息素养能力的需求包括更为熟练的信息检索和处理能力,而这与对信息需求的思考和对所获信息的评价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第一,国内外学者非常注重对信息素养概念与内涵的研究,但对于信息素养的概念与内涵还存在诸多争议,这方面的研究尚需进一步加强;第二,对于信息素养教育对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与教师,而对于中小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的研究鲜有涉及,需要进一步拓宽研究的对象;第三,对都市发达经济区与农村地区学生信息素养的比较研究更是鲜有人涉及,不利于农村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第四,对于信息素养教育途径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图书馆中的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局限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使得教育途径过于单一;第五,没有提出较为完整的中小学生(尤其是西南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研究缺乏系统性六、研究程序(一)研究设计在本研究中,整个研究过程分为下述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理论准备阶段,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已有研究理论进行分析,通过整理、分析已有研究,得出一些关于信息素养的基本认识与看法,进而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个阶段为比较借鉴阶段,本阶段通过对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现状考察,得出对我国信息素养的一些启示;第三阶段为数据调查与分析阶段,本阶段通过调查问卷以及一些访谈,分析城乡中学生以及城乡小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的具体差异;第四阶段为对策提出讨论阶段,分析城乡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差异的基本原因有哪些,针对农村教育的实际,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研究对象本研究以重庆市16所学校(其中四所城市小学、四所农村小学、四所城市中学、四所农村中学)学生为研究对象小学生调查问卷共发放720份,回收问卷679份在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654份(其中,城市小学生问卷320份,农村小学生问卷334份),无效问卷25份(其中,城市小学生问卷17份,农村小学生问卷8份)中学生调查问卷共发放680份,回收问卷631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