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沪教版第一册《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51804950 上传时间:2023-11-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语文:沪教版第一册《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精品)语文:沪教版第一册《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精品)语文:沪教版第一册《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语文:沪教版第一册《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语文:沪教版第一册《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二十三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和规律,形成对中国古代小说完整的印象。2、 培养学生的阅读质疑和整合语义的能力。3、 理解作者采用大量例子详略得当阐明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说明:这是一篇社科类的说明文,就内容而言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和规律,这对有一定课内外阅读量的高中生来说,可以借助本文的学习既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和规律,又应该及时梳理自己在这方面的阅读积累,并进一步在课外拓展延伸,传承发扬中国古代文明。本课就写作的形式而言,重点培养学生对社科类说明文阅读时中重要语段的理解和语义整合的能力,这对

2、大多数热衷文学作品的学生而言尤其要加强的。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作者是如何认识论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的。2、 难点:对文章中重要语段的理解和语义整合能力的培养。说明:理解作者是如何认识论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的,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但本文论述的是比较专门化的知识,内容比较多,时间跨度大,引导他们系统归纳整理,复习巩固古代小说知识,注重对文章中重要语段的理解和语义整合能力的培养,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温故知新以学生阅读过的课内外中国古典小说为例,激发学生探究讨论。思考列举自己阅读的符合要求的篇目,可以在质和量方面作比较。可以借助学

3、生可能出现回答三国志的情况,弄清文学和历史著作的区别,明确课题。初读课文揭示教学重点1、作者是按照什么来给古代小说分段的?分几个阶段?2、作者一共总结出几条规律?是怎样阐释的?1、学生按朝代、发展阶段、体裁特点、 例子几个方面填表归纳。2、对每一条规律作者都有例子分析阐明,学生结合例子理解。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梳理,让学生把握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和规律,形成对中国古代小说完整的印象。这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作者为什么对第三个规律要做更详细的阐释?2、.最后一条规律,作者何以寥寥几笔就写完了呢?你能帮助举几个例子吗?1、神话小说怎么就立足于现实,这是容易引起争议的。2、读者结合读过

4、的历史和文学资料不难理解,所以略写。这个环节是上一个教学环节的延续深入,仍然是本课教学重点。讨论研究难点突破1、第1段中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为什么?2、文中出现了多个不同小说的名称,选择其中一个尝试给它写个定义。1、这种观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神话传说的研究与认识。2、如志人、志怪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等等。对文章中重要语段的理解和语义整合能力的培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良好读书习惯培养的抓手。作业布置在课文中,作者已经举了不少实例来说明规律,要求学生模仿着用自己熟悉的例子去进一步说明课文阐述的规律。例如,作者已经用三国演义水浒传说明第

5、三条规律,但失之于简单,不妨要求学生把说明具体化。甚至有些学生熟悉的但作者没有涉及的例子,也不妨要求学生去说明课文中提到的某些规律。这是学习课文的延伸,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课文。思路点拨对本篇课文教学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作相应的调整。例如有布置预习要求的学校,可以把课文的梳理工作放在课前做,学生可以自己设计表格完成课文内容的梳理。根据本篇课文中有不少难词难句,布置同学课前准备好用来质疑的问题,那么老师上课时就可以选择对同学质疑的问题讨论解疑的教学方式。譬如“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这些句子的解疑,可以通过学生质疑的方式提出解决。练习举隅1、在横线上填补句子,使语句连贯、正确的一项是: 到魏

6、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当。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志”。_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 A“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 B“志怪”“志人”来自民间。 C“志怪”“志人”靠实地访问。 D“志怪”“志人”对我国小说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2、“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作者引用史通的这句话目的是什么?3、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4、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现在有人提出:“错误可与改正对应,但疏漏不能与润色对应,粗糙也不能与丰富对应。”你认同吗,为什么? - 1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