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51766098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开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开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开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开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开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开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开题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开题报告报告人:李彦林养成教育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我国的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基于以上原因,我校课题组确定了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一、课题的提出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

2、惯”。由此可见,小学生养成教育尤为重要。我乡中心小学地处坎下,人文素质相对较低,学生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留意的不多,能够加以约束和正面引导的也不多。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留守儿童,多是爷爷、奶奶带着。加之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片面追求分数,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由此,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社会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俗话说:“你在孩子的心灵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所以,我们课题组选择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作为课题,旨在探索一条在新课改

3、形势下,农村小学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法和途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达到培养和早就一代“四有新人”培养目标。二、研究的目的、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一条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途径,增强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加大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举止,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符合现代要求的良好个人品质。培养学生具有纪律意识,规范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通过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增强养成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因此,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育,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少年儿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

4、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本课题过程中,从多度出发,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育,实践磨练,对照评比等形式,培养学生自觉守纪、自觉学习、自觉维护校园和公共场所卫生、自觉讲究文明礼貌等良好习惯,对农村小学生的知、情、意、行加以规范,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三、课题的界定“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课题中的习惯是指小学生的行为

5、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练习转化为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行为方式。课题中的养成教育是指通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设计好模式,引导小学生去模仿、去实践,从而形成相应的行为举止,最终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四、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养成教育” 是一个教育过程,这个教育过程是借助训练活动完成的。它必须具备“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训练活动。”即教育者将养成教育的目标具体化,借助语言、行动、教育媒体“外化”,通过训练活动传递出教育信息。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后,“内化”成自己接受的东西,然后“外化”成为“规范化的日常行为”。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局限,加上训练的内容广泛、细致,而这种训练活动,又是大量而多样的,同时,

6、又不能一次训练就可达标。因此,这个教育过程就必须是不断反复、循序渐进、十分漫长,必须渗透到方方面面、遍及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更长岁月,直至“终生”。这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进一步探索深入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的途径与方法。进一步探索小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培养途径和方法,矫正不良习惯的措施与策略。通过实验研究,力争使低年级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初步懂得遵守校纪班规,懂得互相帮助、尊老爱幼。中年级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初步懂得礼貌待人,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高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与人交往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

7、、明确是非能力、待人接物能力,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五、具体思路和方法步骤 1、准备阶段:(2012.32012.7)(1)成立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2)培训实验教师,学习基本理论。a. 实验教师将认真学习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导论、和谐德育论,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b. 积极支持并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各级举办的实验研究培训活动。 2、实施阶段:(2012.82014.7)根据实施方案,利用学校的板报、班报、主题班队会、主题活动、家长会、学校德育活动、少先队日检周评等形式,开展具体的研究实践工作,进一步探索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新思路、新方法,进一步探索新课程改革形式下的

8、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并注重材料的积累、存档以及经验的推广。(1)课题组每学期初,制定一学期的实施计划,学期末,对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写出阶段实施总结。(2)分阶段写出活动小结,活动资料分系列装订成册。(3)实验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案例积累、撰写经验论文。(4)课题组检查实验效果,撰写阶段性报告,反思存在的问题,修正实施方案。(5)根据修正后的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研究,小结研究成果。(6)及时向课题指导小组反馈信息,及时对实验进行调控。 3、总结阶段(2014.82014.12) 对研究的过程和相关内容进行总结。(1)全面总结、收集整理资料。(2)实验教师撰写专题论文、实验

9、报告和其它论文。(3)评选优秀实验教师。(4)评选优秀研究论文。(5)优秀教育案例展评。(6)研究工作总结,完成研究报告。(7)研究成果在实践中推广。(8)申请结题。六、保障措施和基本要求中心校现建成有56平方米的图书室一个,藏书1万3千多册,图书室坚持每周对学生开放;学校建有电子备课室,并对教师开放,教师可以上网搜集整理资料,进行网上备课等活动;中心校定期开展科研专题讲座,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反思以及教育教学论文,定期组织科研成果汇报会,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科研培训和外出学习。课题研究负责人李彦林,课题负责人李彦林,高级教师,中心校校长,先后参加了扶余县十五课题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

10、研究、主持吉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幼儿活动研究与实验研究工作,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小学校园文化研究子课题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营造“书香校园”行动研究研究工作,论文获得了课题组中期成果一等奖。有多篇论文在扶余教育、教学研究上公开发表;扶余县骨干教师;自任职以来,多次组织学校科研培训工作,并承担讲座任务;主持的国家级德育科研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子课题国农村小学“十心”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的研究已经结题。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和指导,同时能为课题研究工作提供资金上的支持。课题组秘书宋彦伟,一级教师,中心校德育副校长,先后参加了扶余县十五课题小学数

11、学探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主持松原市十一五规划课题语文课堂改革与实验研究工作,参与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小学校园文化研究子课题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营造“书香校园”行动研究研究工作。有多篇论文在扶余教育、教学研究上公开发表;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科研骨干教师、松原市骨干教师、扶余县科研骨干教师;自任职以来,多次组织学校科研培训工作,并承担讲座任务;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均为市、县级骨干教师。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班主任工作经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了解目前国内外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及一些经验,搜集国内外有关资料,

12、借助先进理论和经验,从中学习、借鉴,促进研究课题的深化。2、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走访学生家长、召开家长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方式调查学生的行为习惯的现状,研究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3、个案研究法研究分析典型的个案,进行跟踪调查,记录备案,通过个案考察整体,在理论指导下开展教育活动。对遇到的典型学生按设计的方案因材施教。4、观察法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观察他们对父母、老师、同学的态度及态度发生改变的情境、背景。5行动研究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行动实践法”将成为课题组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员将在新思路产生的过程中,更深刻反思原先养成教育方法的弊端

13、,探寻养成教育的新方法,新策略,从而进一步推进理论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调整和改进,尽量科学地验证方案的可行性,注意积累各种研究资料。八、组织分工课题组组长李彦林,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资金保障,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决策课题研究相关事宜。学术秘书宋彦伟,具体负责研究方案的制定,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整理和上报课题相关材料。研究人员有高迎春、薄凌莹、徐会影、王艳爽、曲井平。九、课题完成的可行性分析(一)内部条件:人员条件是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保证。从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结构看,本课题具备较好的人员条件。1、课题组长李彦林:中心校校长,本科毕业,对教育科研工作具有较高

14、的指导能力,多年的校长工作,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经验。2、学术秘书宋彦伟:中心校德育副校长,分管科研工作。3、参与课题研究的其他人员,都是来自一线的骨干教师,他们构成了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小组,这样的研究小组,既有利于帮助青年教师学会管理班级和学生,又有利于教学相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无论从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和已有经验看,这支队伍都是很出色的。4、中心校一直以来重视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组成员敬业爱岗,踏实肯干。因此,能保证本课题在科学、高效的机制上进行。5、中心校非常重视此课题的研究工作,预计投入5000元作为本课题的保障资金。(二)外部条件:1、中心校领导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

15、,把科研兴教作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2、随着家庭教育的深入人心,广大家长必将越来越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配合,能形成合力,促进该课题的顺利研究与实施。3、学校能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保证,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办学特色,深化学校内涵式发展。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1、课题研究成果汇编2、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法和途径研究报告3、分年段研究目标体系得胜镇第一中心小学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方法研究课题组2012年7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界定“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用比较概括的话来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他所能涉及到的社会公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并经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的、外在的良好文明行为方面的教育二.研究目标1、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