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的监测

pu****.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3.68KB
约5页
文档ID:451292938
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的监测_第1页
1/5

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的监测在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医院感染管理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共13项,首当其冲的是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能够反映医院感染总体发病情况,那么国家规范对于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的监测有哪些要求?发病率如何计算?监测方法都有哪些?根据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指标,评审专家关注点又在哪里?1、什么是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调查?其意义是什么?发病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监测,能够反映医院感染总体发病情况,也是反映医疗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主要计算指标是发病率,计算公式如下:2、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指标计算中有哪些注意事项?①计算全院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时:分子:确定时段全院住院患者中同期新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人数分母:确定时段曾住院的患者人数,即同期出院人数加上期末在院人数之和统计时段内同一位住院患者曾N次入院,统计全院住院人数时计为N②计算某病区发病(例次)率时:分子:确定时段监测目标病区住院患者中同期新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人数分母:确定时段曾在监测目标病区住院的患者人数统计时段内同一位住院患者曾N次入院,均入住监测目标病区,统计病区住院人数时计为N;统计时段内同一位住院患者在1次住院期间曾N次入住监测目标病区,统计病区住院人数时计为1。

③分子纳入群体: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住院期间发生感染的住院患者、在医疗机构内获得感染而出院后发病的住院患者④分子排除群体:慢性感染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并在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患者(如单纯疱疹病毒、弓形虫、水痘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在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或分泌物中检测到只有细菌的定植而没有临床感染症状的患者、由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或由非生物因子(如化学性或物理性刺激)而引发炎症的患者等⑤分母纳入群体:住院患者⑥分母排除群体:没有实际住院就退院的"住院患者”、产科中跟随母亲的新生儿⑦对于手术患者来说,应在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根据是否有植入物随访期限不同3.规范对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中对医院感染监测要求如下:①新建或未开展过医院感染监测的医院,应先开展全院综合性监测监测时间应不少于2年②已经开展2年以上全院综合性监测的医院应开展目标性监测目标性监测持续时间应连续6个月以上③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应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监测和日医院感染(例次)率监测均属于全面综合性监测按照上述规定,新建或未开展过医院感染监测的医院,全院综合性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监测不应少于2年。

换言之,如果医院已经规范开展2年以上全院综合性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监测,通过对本底监测资料汇总分析,管理部门对本院总体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分布情况、病原体类别、不同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及医院感染高危因素等情况已经基本了解,在此基础上应开展目标性监测,如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ICU目标性监测等4、监测方法有哪些?宜采用前瞻性主动监测感控专职人员主动、持续地对调查对象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跟踪观察与记录主动监测可早期发现感染病例的聚集与流行,并能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加以干预和控制与前瞻性主动监测相对应的是回顾性被动监测回顾性监测是指专职人员通过调查出院病例来发现医院感染病例的一种方法此方法费时耗力,发现感染病例时患者已经出院,无法做到主动干预从而预防医院感染发生,因此,除用于调查研究外,该监测方法已被淘汰全院综合性监测耗时费力,目前很多医疗机构都通过信息化软件进行实时动态的发病率监测和医院感染暴发预警目标性监测是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一种发展趋势,它能集中有限资源用于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人群监测,在监测同时可进行防控措施干预,真正实现监测-干预一体化在对"发病率"这一结果指标进行监测的同时,还可以对"预防措施依从性"这一过程指标进行监测干预。

目标性监测有很多优点,但不能及时发现全院所有科室的医院感染聚集性事件的发生和暴发情况,因此,如果有良好的信息化技术支撑,建议同时开展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5、监测结果的总结和反馈?管理部门应定期(每月或每季度)对监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横向、纵行对比各类监测结果,提出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将监测结果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实现持续质量改进6、医院感染发病率、现患病率和罹患率的区别?7、评审专家关注的重点可能有哪些?①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资料获取的渠道和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如该指标是手工获得还是通过医院感染监测软件获取分子、分母纳入和排除标准是否正确,计算方法是否正确②是否对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反馈,统计分析方法是否正确,监测数据是否能够体现本院发生医院感染高风险科室、常见医院感染部位及高危人群等③是否对监测情况进行有效反馈④是否根据监测结果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和防控措施,监测结果是否能达到指导临床规范感控行为进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的目的,是否体现续质量改进。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