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生活教育” 打造“三园”学校 ——长汀县城关东门小学特色学校建设规划《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增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特色学校的创立是适应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高学校品位,保证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和生长点,是实行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一步,办出学校特色已成为目前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龙岩市、长汀县《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的指引意见》的文献精神,我校通过精心的研究,拟定了“打造生活教育特色校,铸就发明生活新人才”的发展思路,在原有的校本课程开发、特色活动的基本上,进一步拓展领域,形成一种文化与精神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的实行与发展,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增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学校的特色,增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一、指引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贯彻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环绕“红土书香”品牌建设和“两个尊重”(尊重学生、尊重教育规律)、“两个规范”(规范办学行为、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两个幸福”(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学习乐园,让学校成为教师幸福工作的精神家园)的规定,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践行“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的发展理念,优化学校管理,提高学校品味,努力打造“生活教育”特色校,形成“学生有特长、教师有发展、学校有特色”的良好局面,增进学校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特色创立的背景分析为了更好地整合教育教学资源,适应长汀县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化进程,解决来汀经商办公司人员的子女及外出打工经商人员的子女进城读书的需求,7月,我校开办城区寄宿制小学,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教学,以满足广人们长的需求开办寄宿制小学以来,学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效益明显增强,得到了社会、家长和领导的充足肯定和赞誉,学校先后被评为长汀县“文明学校”、长汀县“寄宿制管理示范校”、 长汀县“寄宿制管理先进校”、长汀县“德育工作先进单位”、长汀县“食品餐饮管理安全示范单位”学校既有学生620多人,其中寄宿生130多人;教师31人,其中本科学历4人,专科学历25人;有省特级教师、小中高1人,市学科教学带头人、市骨干教师1人,市优秀青年教师1人,县骨干教师6人,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宽领域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特色建设提供了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我校自开办寄宿制小学以来,每年均有来自来同乡镇的适龄小朋友来校寄宿,她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操着不同的方言,她们各自不同的生活背景、生活环境,决定了其独特的个性差别,这些寄宿生中,大部分是留守小朋友,父母远在北京、广东、深圳等地,为了让每一位学生来校后学得顺心,生活舒心,玩得欢心,学校必须要有一种和谐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育人环境,这个环境就是学园、家园和乐团。
所谓学园,即是指学生在学校中学会求知、做事、共处与发展要达到这样一种功能,又要遵循新课改理念,需要一种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这就规定学校成为一种乐园,以让学生在有趣之中学习,在快乐情境中成长为了让寄宿生在学园、乐园中成长,还必须使我们学校成为生至如宾、温馨和谐的家园三园”学校的构建能满足学生多种需求,从这个实际出发,在认真总结学校办学资源的基本上,根据校情及学校实际,我们决定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引领,以生活资源为依托,开展了“践行行知理念,实行生活教育,打造三园学校”的特色活动,以此推动学校的“三园”建设,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校的特色教育活动获得了某些成绩,为特色学校的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本据此,我们提出了开办“生活教育”特色校的规定,努力“打造生活教育特色校,铸就发明生活新人才”三、特色建设的目的我们的办学目的是:践行行知理念,实行“生活教育”,打造“三园”学校1、学习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以“真人”作为培养目的,在教育教学领域内全面进一步地开展“教学做合一”的实践研究,在教学中有机渗入“生活教育”理念,使我校成为生活教育特色学校2、在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创立“生活教育”特色校建设中,锻造”一切为了发展”的办学理念,“育人是主线,质量是核心,责任是核心”的治校理念,”和谐、创新、求实、奉献”的校风,“爱生、严谨、求真、创优”的教风,“勤奋、合伙、夯实、进取”的学风,造就特有的人文精神,积淀特有的学校文化。
3、环绕“生活教育”理念,不断充实、修订和完善学校特色的《生活教育》校本教材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创立“净化、美化、绿化‘的校园环境5、以“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锻造师德,培养学生全面、和谐、积极、生动地发展 具体目的:1、9月前,成立特色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分析学校的优势和存在的局限性,研究制定特色学校建设规划2、近期目的:——,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引下,环绕“生活教育”特色学校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积极传承和摸索学校特色项目,不断积累可贵的资源与经验,打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三园”学校建设初具规模3、中期目的:——,德育、教学、科研三方面齐头并进,环绕特色立校目的,形成较为鲜明的“生活教育”特色育人氛围,“三园”学校建设凸现成效4、远景目的:到,学校“生活教育”特色明显,“三园”学校建设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办学经验在有关媒体中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和推广,学校名誉在市、县能产生较大影响四、特色学校建设方略与措施(一)组织机构:组 长:李华生 副组长:涂朴珍 张桂水成 员:范木桂 兰兴洋 林 薇 邹红梅 曾振华 (二)实行环节 1、加强宣传,提高结识。
学校进一步宣传特色学校建设的意义,增强特色学校工作的使命感,明确我校实现办学特色的思想是“打造生活教育特色校,铸就发明生活新人才”,把特色学校建设作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生思想品德建设和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贯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中去,让每一位师生都动起来,积极参与特色学校建设,认真提炼和推广业已形成的特色成果,努力形成学校特色2、科学规划,拟定目的学校班子成员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对学校办学理念加以定位,在征求师生意见的基本上,反复酝酿、讨论,从学校实际、师生爱好活动作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学校特色建设工作,科学规划,明确目的,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不断发明生活奠基3、积极开展,拓宽领域学校特色项目拟定后,要善于抓住创立工作的核心点,开展卓有成效的特色活动,充足挖掘、开发、运用生活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生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让学生体验生活,培养学生识生活、会生活、能生活,在生活中逐渐做到自主、自立、自理、自强同步,要注重拓宽特色领域,积极打造特色学校,增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生活素养的提高4、总结提高,全面推广为进一步巩固特色教育并全面推广,学校将开展多种多样的特色活动,通过活动,让特色向更深层次发展,对在特色学校建设中的先进师生定期进行表扬奖励,使师生得到特色教育的熏陶,陶冶她们的情操,张扬她们的个性,增进师生全面和谐发展。
具体措施:(一)全员参与,构建“生活化德育”模式生活化德育旨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小学生道德形成规律的指引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用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她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价值抱负,增进学生感性生命的自我成长,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接受社会公德1、建设浓厚的行知人文环境及生活化的校园环境,让孩子在民主、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充足享有信任和尊重,感受生活之美,让孩子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学会自律、学会交往,感悟生活、懂得生活1)做好校园环境布置,如校园、宿舍、走廊、办公室等环境的布置和文化氛围的营造,完善警示标牌,规范校风、校训等个性化建设体系2)加强对学生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常规教育,我们将把《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平常行为规范》和《东门小学学生一日活动三字歌》等作为规定衡量学生言行的内容,各班要运用课堂、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抱负、信念、和谐、法制、八荣八耻、心理健康、文明礼仪的教育3)加强教师行为的文化建设,重点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抓好学习型组织建构和教师素养的提高,树立“以德育人,用心育人”的理念,以提高育人质量,提高办学品位。
4)根据学校实际开展特色项目,每年举办“三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2、以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为基本,强化平常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3、积极倡导赏识教育,以“文明班组”、“文明宿舍”等评比鼓励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4、根据不同生活阶段的内容、规定和主题,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班队活动5、认真上好《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将德育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6、注重平常生活中的心理体验,定期组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疏导学生心理问题7、加强寄宿生管理,进一步巩固业已形成的“一争、二建、三严、四评、五坚持”二)全面渗入,构建彰显特色的“生活化教学”课堂课堂是师生交往互动的思维场、情感场、成长场,是每一位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现代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我们应当用自然和谐的、动态生成的观念重建课堂,以生活为依托,以活动为中介,以积极学习为基本特性,以课堂教学与实践有机整合的现代大课堂观为重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的系统化、立体化的学科教学,让它焕发出生命活力1、“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思想即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情感发展,让“回归人本、回归生活”的理念得到进一步的验证与提高。
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导学生不断进一步地观测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积极地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多种综合实践活动,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生存生活能力1)课前,引导学生理解生活新课标规定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边熟悉的事物中学习,使她们体会到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感受到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学习的趣味,对课堂学习产生亲切感,最后达到“可以摸索和解决简朴的实际问题”的目的因此,课前让学生调查、收集、整顿与课堂学习内容密切有关的材料,显得尤为重要2)课中,带领学生体验生活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无论是哪门学科,都要根据其学科、学段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完毕知识构建的同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3)课后,指引学生用于生活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只有拓宽学习渠道,加强实践活动,才干从主线上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课堂教学效果,而更加注重知识的课外延伸,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活现象,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或进行大胆的设计,或进行调查、访问,达到学以致用,开阔视野,在亲历体验中补充、丰富、完善课堂所学,引起思考,积淀经验,从而树立对的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人格。
2、学科教学,凸现“生活化”理念各重要学科根据学生的学力与“生活”重组,做到课前有孕伏,课中有拓展,课后有延伸,让课堂布满生活气息,洋溢发明精神,焕发生命活力1)语文课:依托教材中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课文进行开放和拓展,教学目的上要与生活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