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1、利息1)利息的含义:利息是让渡一定期间资金或资本使用权的报酬或价格2)利息的获得:向金融机构存款或向生产经营单位贷款,均可获得利息债券有国家 债券、银行债券、企业债券购买是一种是一种投资行为,债券是要还本付息的,一般期限 较长3)利息率的界限:利息率通常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使贷款的接受者在正常情况下有 利可图单利息率应高于物价上涨率,如果低于物价上涨率,则利息为负数2、股息1)股息的含义:股息是对购买股票而向股份企业投资的股东所支付的报酬2)红利股份企业在支付股息后,根据盈利情况,还可发给股东红利3)股票的特征:发行股票是不还本付息的,但购买者可以自由转让3、利润1)公有制企业:对公有制企业来说,利润虽然通过企业影响劳动报酬总额而影响职工 根据按劳分配原则获得的劳动报酬,却不是职工按资本分得个人收入的形式2)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在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利润则是企业主按资本分配而获得 的收入,它是雇员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3)买卖有价证券:社会上各类人员买卖有价证券、买卖期货等所获得的利润,也可以 说是按资本分配的个人收入4、租金1)租金的含义:租金是暂时让渡固定资产(如土地使用权、建筑物、交通工具)的使 用权而获得的收入。
2)租金收入高低的决定:租金高低收入取决于出租资产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出租的 时间长短5、技术转让费1)技术转让要获得技术转让费:随着获得技术专利权的个人和单位增多,随着各行各 业技术进步的要求增的大,技术转让必然越来越多,以投入技术要素而获得的收入也将增多2)技术上作出了贡献也应获得报酬:即使不发生技术转让,只要技术上作出了贡献, 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其贡献者就应获得以适当形式支付的报酬简新很荣幸为你解答按劳动要素分配,一般是说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或得的工资 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甲醛人去得的利息 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等按土地要素分配,是凭借土地去得的收入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是科技工作者、信息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和信息资料去得 的收入按管理要素分配,是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的贡献而参 与分配的方式问题能解决请采纳,有疑问可以追问我国的分配制度 2008-12-26 20:15©集体备课教案[科 目]政治(高中一年级)[课 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个人消费品的主要分配方式;2、 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以及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经济条件;(教学重点之一)3、 初步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客 观必然性。
教学重点之二)[教学方法]以目标教学法为主,辅之以问题教学法、导读法 [媒体应用]投影器[教学过程](导入)请二学生谈谈家庭收入情况:甲:父亲在某国有企业工作,月工资800 元、奖金和津贴200 元;母亲在某私营企业工作, 月收入600 元;哥哥是个体户,每月赚1000元,还爱好炒股,平均每月赚500元左右 乙:父母均务农,承包了十亩地,年收入约为8000 元师:通过两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的来源有多种为什 么呢?这是因为:我国现阶段,个人消费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 配制度板书课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投影〉1. 在我国现阶段,主要存在着哪几种分配方式?2.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3.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有何客观必然 性?(学生按照教学目标自学教材) 师:在我国现阶段,主要存在着哪几种分配方式? 生: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和从社会保障 中取得的收入师:上述几种分配方式可分为哪几类? 生:可分为按劳分配和非按劳分配两类。
师: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生: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 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师:对于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我们要着重把握两点:一是“范围”:公有制;二是“尺度”: 劳动,既要看劳动的数量,也要看劳动的质量[课堂练习] 辨析题:〈投影〉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答题指导)本题考查对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的理解,主要是对分配尺度的完整把握按劳 分配的尺度是劳动,既要看劳动的数量,也要看劳动的质量不劳不得”是指“有劳动能 力者”题中观点是片面的师:(板书)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设问)为什 么要实行按劳分配呢?生: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板书)(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2)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3)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师:除按劳分配外,我国现阶段还存在哪几种其他分配方式? (板书)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等 师: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主要有那些?生: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主要有: (1)按资本要素分配;(2)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3)按土地要素分配;(4)按劳动力要素分配。
[课堂练习]〈投影〉 某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职工老王购买了本公司30000 元股票,年终分红获得3000 元这 3000 元属于: ( )A. 按劳分配所得B. 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所得C. 按技术要素分配所得D. 按资本要素分配所得师:(设疑)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的分配制度呢?(板书)3、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1) 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导读思考)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最终原因是什么?(2) 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讲解)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按劳分配也必然成为分配方式的主体;多种非公有制的存在决 定了多种非按劳分配方式的存在3) 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讲解)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根本特征,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课堂小结] 本课时学习目标是了解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分配制度及其原因,主要应了解在现阶段,我国存 在着哪些分配方式、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和决定条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 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 来,具有客观必然性等[课后作业]〈投影〉1. 按劳分配与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有何区别?2.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 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有何客观必然性?[板书设计]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现阶段,我国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①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② 实行按劳分配的决定条件(2)几种非按劳分配方式①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② 按生产要素(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力等)分配③ 按社会保障制度分配2.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 (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最终原因)(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 构决定的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教后记]本课时教学中,采用目标教学法,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设问导读、随堂练习等形式引导学生 学习教材内容,教学效果良好在教学过程中,教者感到:(1)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没有 充分发挥;(2)总体看来,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杨老师您好:如果是转让自己的技术专利(知识产权),这里的转让就是出售自己的技术专利(当 作无形商品),出售自己的劳动成果,其收入当然属于劳动收入如果是采取技术入股方式,参 与股份分红,这里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技术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劳动收入是指我 们的工资收入,非劳动收入包括按资本要素取得的收入,按技术、信息获得的收入,按土地要素 获得的收入,按管理获得的收入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这一篇写于2008年4月26日当时想写一组关于分配的文章, 但因其他问题搁下来了十六大以前,中共中央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 价值理论的认识”十六大提出了“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 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现在,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健全劳动、 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按要素分配”,这个在改革中早已经存在的事实,在十六大上被作为 原则确立下来,在十七大上成为制度但是,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 认识,在十六大前后热炒了一阵子之后,便烟消云散,未见有任何深化, 不过是一些人重新用一百多年来西方庸俗经济学的“三位一体的公式” 来否定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引起的论争三位一体的公式”在理论上 站不住脚,而剩余价值理论又与现行理念相对立,所以只能草草收场, 不可能有任何理论成果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参与分配作为市场经济所实行的分配制度, 和马克思的劳动、劳动价值理论没有关系,用不着从发展马克思主义和 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上去找根据按要素分配”不过是中国现在进 行的市场经济改革的一种需要,是生产要素分配的结果,是由生产关系 决定的你要引进资金、人才、技术,不拥有这些要素的人好处,给的 好处不比别处多,资金、人才、技术就不会往你这处流它是实践问题, 在一定情况下有存在的价值,不是理论问题,更绝对不是社会主义分配 理论如果说要从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深化”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 与分配制度”的理论根据,那只会是翻新“三位一体的公式”,重新制造 谬误马克思说,“三位一体的公式”即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 ——工资,是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对于局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生产 当事人的观念,教条式地加以解释、系统化和辩护。
三位一体的公式”换成今天的说法就是:资本产生利润,因此贡献资 本的资本家就分配得到利润;同样,土地产生地租,贡献土地的地主就 分配得到地租;劳动产生工资,贡献劳动的工人就分配得到工资当然 事物总是与时俱进的,“三位一体的公式”深化为“劳动、资本、技术、 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除了表述不同外,还荒谬地 把土地这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排除出去,准确说是隐藏起来了,同时把 技术和管理从劳动或资本中划分出来,独立地与劳动和资本相对立这 个“深化”是适应资本主义“现代企业”生产形式和中国土地国有的特点我不来具体阐述马克思对“三位一体的公式”的批判,网友们可以直接 去读《资本论》第三卷第四十八章“三位一体的公式”我只是指出,利 润和地租不过是剩余价值的两个特殊组成部分,并不是资本和土地生产 或贡献出来的,工资也不是劳动生产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