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科大少年班招生中科大“少年班”四十年:被推崇的神童被嘲讽的神童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6.30KB
约3页
文档ID:450967138
中科大少年班招生中科大“少年班”四十年:被推崇的神童被嘲讽的神童_第1页
1/3

中科大少年班2021招生中科大“少年班”四十年:被推崇的神童,被嘲讽的神童   四十年前的今天,1978年3月9日,来自全国范围内的21名少年被选拔进入中科大,成为中国首个少年班大学生最大的16岁,最小的11岁她们当年被称为“知识荒原上的少年突击队”,更常常地,是被称为“神童”  现在中科大“少年班”已四十年  “我实际的目标是要打破不重视培养基础科学人才和其它人才的局面这个突破口就是对早慧少年进行超常规的培养  ——提倡者李政道先生曾回想少年班  毫无疑问,“少年班”见证了重新重视知识和人才的改革年代当年继中科大以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历史上全部曾经一度招收少年大学生  然而,神童教育的理念之一是资源有限,将之集中到少数精英身上除了千挑万选的少年班,全国范围内中小学其实也在广设“精英班”“试验班”“火箭班”或“关键班”,尽管她们的光辉或许没有少年班闪耀  被选中的“神童”在概念上显然不只是指天禀,还是一个社会期望换言之,她们的天禀既属于自己,还属于家庭、家族等集体,甚至要属于公共利益:被寄望给亲属带来向上流动的利益或高人一等的荣耀,向社会做出非凡的贡献而一旦她们以后学习或仕途不如意,遭到的却是嘲讽。

直到近些年,每隔一段时间,我们还是能看到部分“神童”真假事迹报道  撰文 |维舟  神童也是人  “超常的事物并不一定是幸运”  “神童”,并不像字面上所显示的仅指其天赋,因为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她是怎么成功的?”正如王安石《伤仲永》这么的名篇所强调的,中国人在文化价值上其实一贯更偏向强调一个人成才过程中的后天原因,不然再好的天赋也会很快消耗殆尽,因此大家本能的反应会是“此人或此人的父母肯定有一套尤其的教育方法”不难看出,这么的想法更强调教育过程中的人为原因,而不像西方那样偏重让孩子自由成长,师长则仅仅从旁进行引导或许正是所以,当年像《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这么介绍“成功经验”的书才能成为超级畅销书  畅销书《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作者: 刘卫华张欣武;版本:作家出版社 2021年8月)封面  在这种情况下,人人全部期望神童出现去年爆出的“莱阳神童造假”事件也大抵如此:即使14岁的初中生李向楠“被麻省理工录用”的事并未核实,但当地教育局最初却宣称此事“千真万确”、“为莱阳争了光”,好像神童的存在不但是她和她家庭的事,还代表了当地教育质量这么的好事,当然有些人愿意相信。

  不过,假如说天赋异禀的神童“赢在了起跑线上”,那她们却未必是“笑到最终”的人《有关艺术家形象的传说、神话和魔力》一书中认为,大家对杰出人物早年事迹的爱好关键是假定这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又或是其未来成功的先兆,但实际上却未必有因果关系:  在过了那个‘潜在期’以后,能成功地保留早年才能的儿童竟是寥寥无几我们有理由这么认为:即在众多的天才儿童中,以后真正成为艺术家的只是少数我们之因此对这极少数的天才有所了解,关键是因为她们被尤其挑选出来,作艺术家传记中的英雄  《有关艺术家形象的传说、神话和魔力》。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