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对联的写作要求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50698187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0对联的写作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10对联的写作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10对联的写作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10对联的写作要求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10对联的写作要求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0对联的写作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0对联的写作要求(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联撰写篇之十对联的写作要求一、贴近时代文艺作品是时代的产物,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具有该时代特色的文艺作品。哪怕是一首小诗,一副短联,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如旧时代一副对联:“富户一餐饭;穷人半载粮。”通过鲜明的对比,反映了旧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而财主家门的对联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请看:“百忍堂中,乾坤定矣;积善门前,钟鼓乐之。”他们用伪善掩盖剥削。太平天国起义领袖洪秀全撰有一联:“龙飞九五,宜扫幽燕之地;虎贲三千,重开尧舜之天。”表现了农民起义军为最后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新政权的理想抱负。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反映时代风貌的对联更是层出不穷。如“四化旌旗映日;五湖战鼓催春。”为建设四个现代化强国,全

2、国人民正在以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努力奋战。读着这样的对联,让人意气风发,精神振奋。当今的时代,是前无古人的时代,这个时代充满着战斗的活力,洋溢着青春的欢歌,因此,我们要充分反映我们时代进步的、高尚的东西,以鼓舞人们的斗志。关心生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是写好反映时代对联的关键。如果你是学生,身处校园,首先就要关心校园之内的生活,可以抒写自己热爱学习的志向,对于远大理想的追求;可以描写诸如运动会等活动的场面,以及校园的风景。在教师节到来的时候,不妨写几副对联,赞美辛勤的园丁,歌颂他们的业绩。如果你已步入社会,你要多观察,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用多思的心灵,去捕捉时代的亮点。二、立意要新“嚼别

3、人吃过的馍没味”、“第一个把少女比作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少女比作鲜花的人是蠢材”。这两句话深刻地阐明了写作需要创新的重要性。梁章钜的巧对录记录了一则对联故事。有一天,朱元璋去巡视马苑,太子永乐与建文侍候在一旁。朱元璋看见满苑骏马,出了一句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建文立即对日:“雨洒羊毛一片毡”。朱元璋认为所对的下联立意太俗,脸上露出不高兴的神色。于是,永乐再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朱元璋听后,大为赞赏。原因就在于形象上的美丑大为悬殊,也就是在立意上差别太大。任何文学形式,都贵在创新,创新主要表现在立意上。立意,就是在写对联前,首先要确定它的主题,即“中心思想”。比如,你要写一副理发店的对

4、联,首先就要从“主题”入手,从“理发”二字做文章。请看下面一副理发店联:“进屋如三秋绿柳;出门似二月黄花。”对联虽然用了生动的比喻,但是显得陈旧。当然不如这一副:“新事业从头做起,旧现象一手推平。”把理发店这项工作融于上下联中,表达了人们应当具备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此联生动形象,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再看吴玉章为他侄孙吴本清撰写的一副对联:“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这副对联明白晓畅,立意深邃。上联借用“荆树复生”的典故,勉励后代在兄弟间要和睦相处。下联是说:书籍如田地,子孙们在“耕种”时不用“交税”。言外之意,是说自己的藏书丰富,子孙们尽可以勤奋阅读。典故虽旧,立意却新。联语表达了吴

5、玉章对后辈的无限关怀。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过去的东西,或变化,或消亡。我们如果再去写它们,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一些对联形式虽然被人们继承下来,而内容却应该不断创新。拿春联来说,如果老是写“积德积福;行善行仁”、“人近百年单望子;天留二老看元孙”等等,就显得陈腐不堪。当今的时代,是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时代。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创作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只要你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不难发现新的创作对象。你可以为电视台撰联:“飞行力足追风去;乘坐心凝逐电行。”为移动电信公司撰联:“暗里不须通线索;空中自可传音书。”为教师节撰联:“栋梁擎大厦;桃李芳九州。”为老人节撰联:“白首壮心千里志;虚

6、怀劲节百年歌。”像以上这些对联,在过去的社会和生产条件下,是不可能产生出来的。三、多读勤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阐明了多读的作用与重要性。多读,尤其是像对联这样的韵文,只有反复吟读,就能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味,就能潜移默化地提高欣赏和创作水平。其实,吟读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模仿、借鉴到接受、创新的过程。首先,读名联。名联是经过长期口口相传,为人们公认的好对联,无论是意境、格调,还是联律,都是上乘的。如上海豫园点春堂联:“桂馥兰芬,水流山静;花明柳媚,月朗风清。”这是一副对仗十分工整、写景状物十分形象的对联。它用主谓式的词组上下相对,并且在当句自对。平仄相谐,内容丰富,意境高远。全联仅16个字

7、,字字简洁洗炼,它和盘托出点春堂前的美丽的春色,组成一幅赏心悦目的风景画,使人在吟赏中,如身临其境,获得了一次艺术享受。前些年,中国楹联学会为使名联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以达到普及与提高对联创作的目的,收集了古今名联300副。如杭州华亭寺联“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吴敬梓的“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等,都是我们学习对联的最佳范本。其次,阅读书、报、刊。在我国出版界,每年都要出版一批对联书籍,如古今名人对联故事、名联欣赏、巧联妙对三千副、实用对联5000副等。尤其是山西太原创办的对联杂志,安徽蒙城创办的中国楹联报,都办得很有特色,既介绍古代对联,又推出现代对联;

8、既有创作琐谈,又有联坛信息-这些书刊,经常翻翻,必有益处。第三,诵读辅助资料。我们在“对韵介绍”一节中,已经提到古代的几种启蒙读物,如声律发蒙、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都是创作对联的辅助资料。只要坚持阅读这些资料,并在阅读过程中,品赏联意与格调,熟悉声律,就必定能在对联创作中取得成效。除了多读,就是勤练。第一,模仿。这是一种可取的方法。这种模仿与抄袭是两码事。在模仿过程中,你能逐步熟悉各类词汇,渐渐掌握声律,这样循序渐进,必有效果。如果你想写一副春联,你又是一位初学者,不妨从书上找来数十副春联,将“春风”、“丽日”、“红梅”、“翠竹”、“新春”、“佳节”、“富贵”、“平安”等一些赞美春天的词汇挑选出

9、来,重新组合。组合好后,再对照书上的春联,找出不足,加以修改。这种方法,与对联中的“集句”类似。第二,仿照古代的对课形式。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或是朋友之间,进行对课练习。比如老师出“好”,学生答“新”;老师出“春光”,学生答“气象”;老师出“处处”,学生答“家家”;老师出“春光好”,学生答“气象新”;老师出“处处春光好”,学生答“家家气象新”。这样通过逐字增加,反复练习,定能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积极参加对联活动。假如你就读的学校或工作的单位成立了对联兴趣小组,你要积极参加小组定期开展的对联活动,如听讲座,进行对联竞赛。这些都有益于对联知识的掌握和创作能力的提高。另外,了解联界信息,积极参加企

10、事业单位开展的各类征联活动。一朵浓香扑鼻的鲜花会引来勤劳的蜜蜂,一句绝妙的联句能吸引无数心灵,让人们插上思维的翅膀去思索,去想象。它可以启迪你的智慧,增强你敏捷的反应能力。四、不厌修改前人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这话不错。文章只有经过修改,才能声情并茂,熠熠生辉。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许多关于锤炼字句的生动故事。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可见他的艰辛与刻苦。贾岛不但出了一个“推敲”的著名典故,还作了一首出奇的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可见,人们是很重视修改的。在对联创作上,也流传着不少佳话。郭沫若是一位对联高手,他创作态度十分严谨。1962年,郭

11、沫若为四川中江县黄继光纪念馆撰写了一副对联:“血肉作干城,烈概在火中长啸;光荣归党国,英风使天下同钦。”写好后,他用心拟制横额。起初拟用“永垂不朽”、“浩气长存”、“气壮山河”等,以其一般而没用。继而改作“藩翰中朝”,圈去不用。复改为“火中凤凰”、“青年师表”、“人民模范”,仍觉得不切题。后改为“血铸和平”、“国际英雄”,也不称意,前后凡二十余次易动,终于选定为“凯歌百代”。郭沫若不厌其烦地推敲,精益求精,使横额画龙点睛,与对联相得益彰。此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我们除了应保持这种态度外,还应掌握一定的方法。创作对联要符合联律。在创作过程中,如一时间想不出合适的词,用来对仗或对平仄,就先放一放,这同考试一样,先做容易的题目,难的留在后面完成。此时,可以借鉴联书上的对联进行对照,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同时,要不耻下问,虚心学习,征求老师或联友的意见,进行修改。这样经进反复推敲,调整符合联律的字句,力求精益求精,对联必定会越改越好。另外,凡作完一副对联,应对其多加诵读,发现在声调上不合平仄,或者遣词句欠妥,都不能马虎,因为,客观事物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认识清楚的,多一次认识,也是多一次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