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449650594 上传时间:2024-04-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闵行区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上海市闵行区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上海市闵行区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上海市闵行区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上海市闵行区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闵行区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闵行区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闵行区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一、累运用10分1. 按要求填空。(1)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咏而归。(论语先进)(3)心系百姓是古代文人常有的一种高尚品格,屈原在离骚中就对百姓生活困苦发出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喟:“_,_ 。”【答案】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浴乎沂 . 风乎舞雩 . 长太息以掩涕兮 . 哀民生之多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萧”“沂”“舞雩”“太”“哀”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2. 按要求选择。(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

2、贯的一项是( )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从追求流量变现到越来越重视硬科技创新,从消费互联网逐步延伸到产业互联网。_,_,_,_。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进而实现整个产业的智能化从海量数据中发现规律、提炼知识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智能化A. B. C. D. (2)根据所给的会话情境判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小闵在教师节给老师们送去鲜花,杨老师说:谢谢你礼物,我笑纳了。B. 送考时,班主任在考点大门外对小闵说:你不要担心,失败乃成功之母。C. 小闵在收到外省援助物资后说:大疫无情人有情,感谢全国人民的支援。D. 小闵逛商场时看见同学和她满头白发的奶奶,问

3、道:你奶奶今年多大了?【答案】(1)B (2)C【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结合前面的两句“从到”可知应先排;的“企业”和的“整个产业”有明显递进关系,排序为;是总结意义的句子,放在最后。整个排序为。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笑纳”,用于请人收下礼品的客套话。这里是接受别人的礼物,不得体。B.语境是“送考”,应当为考生树立信心或表达祝福;“失败乃成功之母”是从“失败”的角度说的,不符合说话语境,不得体。C.语境是“收到外省援助物资”,“大疫无情人有情,感谢全国人民的支援”表达得体。D.询问奶奶的年龄,应用“您”,“多大了”应

4、为“高寿”,表达不得体。故选C。二、阅读70分(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传统村落的急剧消失,意味着什么?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非常发达的国家。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遍布着大量的传统村落,它们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信息,是宝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村落文化包括遍布各地的大量各具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建筑,还包含着生活于建筑空间里的居民及其创造的文化。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先民由采集与渔猎的生存生活方式进化到农耕文明定居生存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是各民族在历史演变中由“聚族而居”这一基本族群聚居模式发展

5、起来的最为稳定的社会单元。作为社会单元内在结构最为紧密的小群体,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多样、文化成分多元,蕴含着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们通过其相互关联、内在互动,不断传承内部文化、发挥社会功能,成为了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基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文理想最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文化依托,是我国传统社会乃至现代社会的社会品质、正统文化以及政治精神的基本载体和驱动力。但是,随着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步步推进,人口的快速繁衍增加,人们的居住方式也在逐渐向集聚化、现代化、经济化的方向发展。原有的粗放农业生产方式必然会被淘汰,传统村落作为农村居民居住的载体也在逐渐发生

6、改变。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侵蚀,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传统村落的历史真实性正在消失。特别是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日益迅猛,国家现行农村土地政策制约、不少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政策误读误解或急功近利的政绩建树意愿、商业模式下的过度旅游开发、法律法规缺位等诸多原因,使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根据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多年的田野调查结果显示,颇具历史、民族、地城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至2010年仅幸存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2012年10月,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

7、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指出,相关部门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自然村10年前有360万个,现在则只剩270万个,平均一天时间消失的自然村大概有80个到100个。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表明,如果不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我们很快将面临着失去文化根基的危险。无论是在长江流城还是黄河流城,传统古村落生态状况都令人堪忧。传统村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体现着一个地方的建筑格局和生活传统,反映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这些传统村落在空间布局上往往构思巧妙,包含着中国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智慧。村落的消亡所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几千年以来所形成的乡村风景和田园文化,将彻底成为摄影图片中的风景和文学作品

8、中的意象,而不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世界之中。在传统文化中,这些村落田园往往成为知识分子寄托自我的重要载体。陶渊明归隐后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还虚构了一个桃花源作为农耕文明的时代乌托邦,让后世的文人在仕途不顺的时候,有一个美好的回归之处。他之后的中国文学史上多了一个“田园诗派”,谢灵运的“野旷河岸净,天高秋月明”,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王维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等,无一不是在赞美这种村落中的自然风景和淳朴生活,即便是在红楼梦那华贵的大观园中,也仍然需要一个朴实的农耕生活场所来进行调和。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村落文化情结,于此可见一斑。传统的村落中,每一个细节的设计

9、都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的精致部分,如果我们不保护好那些重要的古村落,不守护好农村与城市的界限,那么这些诗意场景将不再重现,包围我们生活的只能是冰冷的钢筋水泥建筑,我们的生活中不再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当然,我们并不是顽固不化,也不是反对城市化,我们呼吁保护传统古村落,是要将它作为一种历史的遗存、一种传统生活的源本及一个民族文化的符号来看待,并不是让我们村民们继续停留在那种落后的生活中。(有删改)3. 第段中所说“文化信息”在文中主要包括_。4. 第段使用了大量的数据,请分析其具体作用。5. 根据文意可以推断的一项是( )A. 马桥同心村是传统村落,故它也是物质文化遗产资源。B. 现代社会的社会品质就是

10、从传统村落文化发展而来的。C. 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推进将会使传统村落完全消失。D. 传统村落消失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智慧的消失。6. 下列关于传统村落价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能体现出一个地方的建筑格局和生活传统。B. 知识分子寄托自我、回归田园的重要载体。C. 能以诗意的场景消除钢筋水泥建筑的冰冷。D. 是传统生活的源本及一个民族文化的符号。7. 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答案】3. 传统村落建筑、居民生存生活方式、人文理想(精神、品质)等历史文化信息。 4. 运用数据真实、确切地阐述了传统村落消亡快的生态,营造一种急需要保护的紧迫感。 5. A 6. C 7. 首先指出村落文化

11、及其重要性(1、2),接着阐述了传统村落正在消失的现状(3、4),然后分析传统村落和村落文化消失的后果(5、6),最后解释呼吁保护传统古村落的目的。【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文化信息”需要结合后文理解其含义。结合第段“村落文化包括遍布各地的大量各具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建筑,还包含着生活于建筑空间里的居民及其创造的文化”可知,“文化信息”包括传统村落建筑、居民生存生活方式、人文理想(精神、品质)等历史文化信息。【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数据作用的能力。第段“2004年总数为9707个,至2010年仅幸存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

12、个”“我国的自然村10年前有360万个,现在则只剩270万个,平均一天时间消失的自然村大概有80个到100个”,这是用真实数据揭示我国传统村落现状,“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表明,如果不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我们很快将面临着失去文化根基的危险”。由此可见,运用数据真实、确切地阐述了传统村落消亡快的生态,营造一种急需要保护的紧迫感。【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的能力。B.“现代社会的社会品质就是从传统村落文化发展而来的”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是我国传统社会乃至现代社会的社会品质、正统文化以及政治精神的基本载体和驱动力”;C.“完全消失”过于绝对,原文只是列举数据说明了拯救传统村落的紧迫感,

13、“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表明,如果不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我们很快将面临着失去文化根基的危险”;D.“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智慧的消失”夸大其词,原文是“传统村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反映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包含着中国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智慧”,但不能说传统村落消失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智慧的消失。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能以诗意的场景消除钢筋水泥建筑的冰冷”于文无据,原文表述是“如果我们不保护好那些重要的古村落,不守护好农村与城市的界限,那么这些诗意场景将不再重现,包围我们生活的只能是冰冷的钢筋水泥建筑,我们的生活中不再弥漫着泥土的芬芳”,

14、可见选项中“消除”的说法不正确。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文章第段“传统村落是宝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第段“村落文化包括遍布各地的大量各具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建筑,还包含着生活于建筑空间里的居民及其创造的文化”“成为了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基础是我国传统社会乃至现代社会的社会品质、正统文化以及政治精神的基本载体和驱动力”,这是指出村落文化及其重要性;第段“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侵蚀,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传统村落的历史真实性正在消失”“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正在以

15、惊人的速度消失”,第段“2004年总数为9707个,至2010年仅幸存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我国的自然村10年前有360万个,现在则只剩270万个,平均一天时间消失的自然村大概有80个到100个”,阐述了传统村落正在消失的现状;第段“村落的消亡所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几千年以来所形成的乡村风景和田园文化,将彻底成为摄影图片中的风景和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而不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世界之中”,第段“如果我们不保护好那些重要的古村落,不守护好农村与城市的界限,那么这些诗意场景将不再重现,包围我们生活的只能是冰冷的钢筋水泥建筑,我们的生活中不再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分析传统村落和村落文化消失的后果;第段“我们呼吁保护传统古村落,是要将它作为一种历史的遗存、一种传统生活的源本及一个民族文化的符号来看待”,解释呼吁保护传统古村落的目的。(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红薯,红薯许心龙一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