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女园道课稿《别了我爱的中国》道课稿150篇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49626190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女园道课稿《别了我爱的中国》道课稿150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幼女园道课稿《别了我爱的中国》道课稿150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幼女园道课稿《别了我爱的中国》道课稿150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幼女园道课稿《别了我爱的中国》道课稿150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女园道课稿《别了我爱的中国》道课稿150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女园道课稿别了,我爱的中国 道课稿150篇 整理了有关别了,我爱的中国说课稿,期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一、教材分析别了,我爱的中国描述了作者郑振铎离开祖国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表示了驱逐帝国主义、创立新中国的决心。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我”将要离开祖国时,怀着依依惜其余深情向祖国和亲友离别。第二段(第2-4自然段),写“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第三段(第5-9自然段),写“我”出国的目标和为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而战斗的决心。借助中心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上本单元的阅读训练关键。本课中心句是“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

2、中国”。这一中心句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分别统领和归结了全文的三段内容。第一段的第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起笔所作的抒情,她把对祖国的依恋之情和对亲友的惜别之情,自然而巧妙地统一起来了,读后令人产生身临其境之际感。第二段在写了沿途所见以后,以中心句作结,强烈地表示了作者关心祖国命运、热爱祖国山河的深情。第三段又以中心句作结,集中地反应了“我”要驱逐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重复出现的中心句和作者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紧密联络起来,使三段的内容一层比一层深入,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很好地表示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二、学生分析这一篇文章写于新中国成立之前,现在的孩子根本无法体会身处那

3、个年代的作者的心情。那段历史,对孩子们来说,确实是太遥远了,这就有碍于学生更深入地解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二,我班学生阅读、了解能力就不是很强,让她们深入书本描写的情境,把体会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声有色地读出来,就更难了三、设计意图基于教材了解、对学生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潜心会文,琢磨关键词句,和文本、作者展开对话,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 和报国之心。 2、有感情朗诵课文。那怎样才能达成预定的目标呢?我决定在这课时的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让学生在情感的包围下,在体验情感中完成本课书的学习。1、品析词句,学语知情情感是深深地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之中的,在品赏词

4、句教课时,要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讲清深层内涵和蕴意,让学生披文入情,体会文章的味,和作者感情共鸣。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抓多个关键词句进行品析,如这一句: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还有作者的誓言等。2、以情发声,以声传情教学语言不但是教学信息的载体,也是传达情感的媒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假如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学生对知识的感慨就是迟钝。老师面对活泼好动,反应敏感的学生,使她们听懂,愿意听是一个起码的条件,还需要利用情感的独特作用。因此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直接关系着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友好状态的形成。它含有一个吸引力,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又能

5、够使学生的情感和老师、教材的内容形成共鸣的状态,达成友好的程度,它不但能够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本课时教学中,我很重视我的语言,对部分导语、过渡语,我全部是充满激情地在述说。3、重复朗诵,读中悟情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足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础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感知、了解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感的开始。在同一语言的重复熟读中达成成诵的目标,这又是记忆、积累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中就应充足利用机会让学生经过朗诵、默读、复读、赛读、示范读、演出读等多个形式的读,读中感悟,读中抒情。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一直围绕着中心点句开展教学,在学生层层深入体会作者感情时,引导她们一次次朗诵这一句中心句,营造了一唱三叹的气氛,使学生所感悟到的爱国情在一次次的朗诵声中得到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