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代表及思想诸子百家思想传统上关於百家的划分, 最早源於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 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 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儒家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份守已,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如下:伦理观∶「仁」是是伦理道德的总纲 「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 「忠」是尽自己的本份;「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份, 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阶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他又提倡「温故知新」 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 ,「人之异於禽兽者,几希」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 为善去恶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份,社会便能安定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 ,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 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代表人物: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据史记所说,他生於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 551 年),卒於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 479 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岁。
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 ,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五年后,孔子去世,终年七十三岁及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 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 编成《论语》,成为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 372 年),卒於赧王二十六年 (公元前 289 年)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 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虽然受到了尊敬跟礼遇,可是因为被认为思想保守,不合当时潮流, 又没有得到重用, 只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从事著书的工作, 写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尽心由於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差不多都保存在这七篇之中荀子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人,生於周郝王二年(公元前 313 年),卒於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 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关於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的 他的思想记载於《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多国,后家居兰陵至死在兰陵时荀子开始教书与写书, 有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这时候的学生, 他也在这段时间完成他的代表作品- 《荀子》荀子虽是儒家之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全盘接收反之,荀子将儒家学说融会贯通、 加以发挥,提出了「性本恶」等影响后世深远的学说道家「道」是老庄学说的思想中心, 是一切事物的根源「道」亦是循环不息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精神在於精神上的超脱, 不界限於形驱, 只求逍遥及心灵上的开放以下是道家的观念∶ 宇宙观∶「道」是无形及不可见的,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是宇宙最高本体及一切事物的根源政治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民生困苦,人们必须放弃逞才、逞智、逞强、逞力、回归朴素、无知的境界,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最终希望回复「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人生观∶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代表人物:老子据一般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生卒年不详,一说生於公元前 604 年,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谥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 但是比较多人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道家的理论奠定於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 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 「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 对於存活於其中的人类而言, 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 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生卒於约公元前 369 年至公元前 286 年,据《史记》所记载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庄子早年曾在蒙作过漆园吏, 后一直隐居 他生活贫困,但淡泊名利,楚王闻其贤德,曾派使者赠以千金并请他作宰相, 被他拒绝遂终身不复仕,隐居於抱犊山中庄子学识渊博,交游很广,著有《庄子》一书,大旨本於《老子》,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独到见解, 其著书十余万言, 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墨家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 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以下是墨家的观念伦理观∶提出「兼爱」 ,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於人不相爱政治观∶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 ,反对一切侵略战争经济观∶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宇宙观∶提出「非命」 ,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透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 、「事鬼」墨家讲求刻苦、节俭, 「兼爱」比「仁爱」更难遵从,又因记载较少,所以日后发展不大代表人物:墨子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於约公元前 468 年至公元前 376年,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人称「布衣之士」和「贱人」 他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又学於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於《诗》 、《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於是弃周道而用夏政宣扬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
其为人「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 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生徒, 寻常亲从弟子数百人, 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上说「王公大人」 ,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行迹所至,东到齐,西游郑、卫,南至於楚、越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 还擅於守城技术, 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 墨子的事迹,分别见於《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於》等书,其思想则主要保存在墨家后学《墨子》一书中法家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 ,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 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 法律的作用就是 「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 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 主张锐意改革。
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 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既不能复古倒退, 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集法家大乘,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 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主要是察觉、 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