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语言运用创新题题型分析

上传人:缘*** 文档编号:449215749 上传时间:2024-04-1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语言运用创新题题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语言运用创新题题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语言运用创新题题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语言运用创新题题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语言运用创新题题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语言运用创新题题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语言运用创新题题型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1语用模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褶皱也找不 到。在别地赶路,总要在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 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 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没有被吞食、被遮蔽,边沿全是 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 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

2、雪的山 脊。地上有一些奇怪的凹凸,越来越多,终于构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我猜了很久,又 走近前去蹲下身来仔细观看,最后得出结论:那全是远年的古战场留下的坟堆。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 血。随之,更多的图像接连而来: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国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这一切,随着一阵烟尘,又 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看似既重复又矛盾,而极具艺术表现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 理解。(4分)21.文中“烟迹”与“烟尘”都用到了“烟”字,意蕴却全然不同,请结合文段加以分 析。(4分)

3、22.有时标点的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冒号是怎样增 强表现力的?(2分)02试题分析三道试题紧跟2023高考风向第20题:引导考生在学习中注意辨析看似相同的语言形式在表意上的差别,增强考生 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引导考生关注并认识语言的复杂性和规律性,关注复杂的语言现象;第21题:“语境词义辨析”,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理解 语言形式表意差别的能力。第22题:引导考生对文学作品的细读,体会标点符号的表现力。2023年高考新课标I 卷语言文字运用I I,首次考查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可引导考生对文学作品的细读,于细微 之处体会经典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书

4、面语言中,标点符号通常起着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 语的性质等方面的辅助作用。但是,有时我们可以借助标点符号构造特殊的语句以便更好地 表达感情、刻画心理、描绘神态、强调某项内容等。这时,标点符号就产生了积极的修辞作 用。高考语用之变最无定数,但试题的基础性知识不变,变的是题目的创新性。以上三道题 共同亮点:因文设题,巧置情境,兼具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结合具体文段设 题,可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三道试题解题规律一是认真审题很重要(答题思路)。反套路题是基于“套路”而言,没 有“套路”,何 来反套路。题目要审,审题的目的在于:问什么?题什么?怎么答?反套路题的主观题,重 要的一步就

5、是要审题后理清答题思路,踩准得分点,提高得分率,“永远走在正确的路上”。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看似既重复又矛盾,而极具艺术表现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审题】“重复又矛盾”是答题关键词。“重复”在哪里?“矛盾”又在何方?然后结 合语境分析其中的含意,鼬就是艺术表现力。【思路】重复。重复的地方,语境义;矛盾。矛盾的地方,语境义。21.文中“烟迹”与“烟尘”都用到了“烟”字,意蕴却全然不同,请结合文段加以分 析。(4分)(考查目标:词语的表达效果)【审题】两个词:“烟迹”与“烟尘”;答题任务:词语的意蕴,也就是语境义。【思路】结合语境分析“烟迹”的意蕴;结合语境分析“烟尘”的意蕴;2

6、2.有时标点的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冒号是怎样增 强表现力的?(2分)(考查目标:标点的表达效果)【审题】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冒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思路】用法功能分析。冒号在句中的作用(用法种类);语义功用分析,分析冒 号前后文内容,语义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情达意效果)。二是语境分析很重要性(答题难点)。三道题结合具体文段设题,可有效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现象。阅读+理解,只读 字的表面是答不上来的。深入文段,认真细读,真正理解,语境分析,这些才是答题之本。例如:画线标红部分为语境义分析,为答题关键点所在。【答案综合】2 0.该句重复出现“在这样的天地中”

7、,实则是与前文相照应,凸显天 地之空旷;又反复强调“独个儿行走”以此凸显人之孤独寂寥,形成强烈的反差感。“侏 儒变成了巨人”,是指人在如此寂寥而空旷的天地间,没有任何参照物而显得巨大(或:物 我两融,内心与天地浑然一体而巨太);“巨人变成了侏儒”人立于寂寥而广阔的天地中而 显得渺小。看似矛盾而极具哲思。(每点2分,共4分。)【答案综合】2 1.“烟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化雪后的山脊”比作“不动 的烟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远方山脊的若隐若现。(补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远处化雪后 裸露出的山脊,颜色与白雪区分开来,起伏连绵、若隐若现的视觉形态)“烟尘”一语双 关。既指沙漠地区似烟的尘沙,又指

8、历史的滚滚尘烟。(每点2分,共4分。)【答案综合】2 1.冒号的使用起到提示下文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1分)。使结论单 独成句,起到强调的作用。(1分)补充:冒号的使用起到提示下文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使结论单独成句,起到强调 的作用,表现了作者对这一发现的震撼,突出沙土尘封下历史的厚重,引出下文对尘封历史 的联想与感叹。角度一01真题在线2023年新课标II卷第20题: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02考情分析从2022年始,高考增加了“分析代词的运用与表达效果”这一新题型,重点考查人称 代词和指示代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判断代词的用法是

9、否相同。2023年新课标II卷第一 次考查“疑问代词”,题型依然是四选一的客观选择题,能力指向是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疑问 代 词“谁”的能力。现代汉语选择题中的疑问代词分为两大类,一是问事物、时间、处所和数量的主要有:谁、何、什么,哪儿、哪里,几时、几、多少。二是问方式、性状和原因的主要有:怎、怎 么、怎的、怎样、怎么样、怎么着、如何、为什么。疑问代词“谁”的用法分为基本用法和特殊用法。基本用法表示疑问,特殊用法有非疑问用法,非疑问用法有任指、虚指和定指。03创新演练(原创试题)下列句子中的“什么”和文中加点的“什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钟先生清醒地意识到,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科理

10、论建设的学术工作十分繁重。在 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中,他说:”作为文化科学之一的、系统的民间文艺学,那主要的 任务,不消说是在于阐明以下各方面的问题:这种对象的特点是什么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呢?有怎样发展和变化呢?简单地说,这种科学的内容,就是关于民间文学一般的特点、起源、发展以及功能等重要方面的叙述和说明。”其实,这些仅为民间文艺领域的基本学术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远不足以构建民间文艺学的理论体系。A.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B.都到这个时候了,你倒是快说呀,还装什么聋子哑巴啊?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叶”也就是“树叶”。D.前行路上,无论遇到什么都不能失去追逐

11、梦想的翅膀。【解析】A 项,“不知在什 么时候”中的“什么”是虚指,表示不确定的时间。B 项,“还装什么聋子哑巴啊”中的“什 么”,表示责难。C 项,“木叶是什么呢”中 的“什么”表示疑问。D 项,任指,用在“都”或“也”的前面,表示所说的范围之内没有例外。故选C。【答案】C角度二01真题在线2023年新课标I 卷第20题: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02考情分析这是高考试题中第一次考查叠词的表达效果。赏析词语表达效果,是近几年高考热题。这类题目表面上看仅仅是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考题。高考试题中,一

12、般考查用途广泛的人称代词、生 动活泼的动词、准确恰当的形容词或副词等。03创新演练(2023 辽宁沈阳高三质检)“褛薄”的本意是云彩很厚,文中加点处使用叠词有怎样 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一串螃蟹在门后叽哩咕噜吐着泡沫。打气炉子呼呼地响。一声鸡啼。一个金彩烂丽的大公鸡,一只很好的鸡,在小天井里徘徊顾盼,高傲冷清,架上两盆菊花,一盆晓色,一盆懒梳妆。一一大概多数人一定欣赏懒梳妆名目,但那不免过 于雕琢着意,太贴附事实,远不比晓色之得其神理,不落形象,妙手偶得,可遇不可求。看 过又画过这种花的就可以晓得,再没有比这更难捉摸的颜色了,差一点就完全不是那回事!天晓得颜色是什么样子呢,可是一看到这种花旗

13、囊魂魂,清新醒活的劲儿,你就觉得一点不 错,这正是“晓色”!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两个字。(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 汪曾祺全集鸡鸭名家2019年版)【解析】解答词语表达 效果题,需要明确两个方面,一是具体对象,二是这样写的好处。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褒 薄”一词指的是云彩很厚的样子,形容浓云蔽日,而实际写作对象是“菊花花瓣”,这里借 助云彩的层层叠叠来形容菊花花瓣的繁复。然后分析叠词的表达效果。将“禳禳”转化成“AABB”式 的“禳褛魂魂”,运用叠词,强调了“晓色”菊花的繁复程度,同时也写出了 盛 开 的“晓色”的美丽。【答案】“禳魂”本意是云彩很厚,这里借助云彩的层层叠叠来形容菊花花瓣的繁复。使用

14、叠词,强调了繁复的程度,形象生动地写出菊花盛放的美丽。角度三01真题在线2023年新课标I 卷第21题: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 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02考情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穿插性地考查了标点符号,主要考查常用的标点符号的用法,其中引 号、破折号等是考查的重点。试题一般为选择题,都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其它的考点混搭 命题。语境材料选文多和传统文化、社会热点、生活常识相关。2023年高考新课标I 卷,一改过去客观选择题的形式,采用主观题型考查。考查了此前 较少考查的逗号,要求考生从中选取一个分析句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

15、力的”。03创新演练(2023 辽宁沈阳高三质检)文中画横线处“高傲冷清”后的标点在不同版本中有逗号 和句号的区别,请分析这里使用逗号的理由。(文段见“角 度 二 )【解析】首先要明白逗号和句号的区别。逗号表示句间停顿,句 号表示一句话说完。然后具体分析文段内容。从逻辑上看,这句话的目的是引出后文对菊花 的描写,叙述者先被鸡啼牵引视线,后由大公鸡高傲而清冷的顾盼带出架上菊花,由低到高,视角转移自然流畅。如果用句号,则低视角已叙述结束,效果没有逗号好。从意境上看,大 公 鸡“高傲而清冷”,菊 花“得其神理,不落形象”,二者形神毕肖,色彩华贵,与意境协 调,并且句意联系紧密,应用逗号。【答案】逻辑

16、上:这句话写了叙述者先被鸡啼牵引视线,后以公鸡的高冷顾盼带出架 上菊花,由低到高,视角转换自然流畅。意境上:由公鸡的高傲冷清再联系到架上的菊花,二者形神毕肖,色彩华贵,与意境谐调。句意联系紧密,可以用逗号。角度四01真题在线2023年全国甲卷第17题: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02考情分析句子的衔接,是高考常考题型,属 于“语言连贯”的考查范围。“语言连贯”是指句与 句之间以及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要连贯,顺序要合理,过渡要自然,上下文必须相互照应。2023年全国甲卷第17题则要求考生从四句俗语里选出“恰当的一项”。与通常的语句 复位题不同的是,所复位的句子是一句“俗语”。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正确理解俗语的含义,然后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俗语”。03创新演练(原创试题)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虽说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者数以亿计,但绝大多数人茶客都算不上。正如每个人都吃 饭却没几个美食家,每个人都写字却没几个书法家。国人有句俗话:“()。”茶虽不像其他食物那样是生命维系之必需,但“餐饮”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茶余”“饭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