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病理学资料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49187640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兽医病理学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兽医病理学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兽医病理学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兽医病理学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兽医病理学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兽医病理学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病理学资料(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答案名词解释1、 疾病: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2、 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液含量增加称为充血,分为动脉性、静脉性充血。3、 淤血: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流缓慢,血液在静脉内淤积,使局部组织器官静脉血蓄积的病理现象4、 心衰细胞:心衰引起慢性肺淤血时,巨噬细胞吞噬含铁血黄素颗粒,称为心衰细胞。5、 槟榔肝:肝淤血时,切面肝小叶中心淤血呈紫红色,周围常因脂变呈黄褐色,这种红黄相间的结构,似槟榔,故称槟榔肝。6、 出血:血液全部成分流出到心脏或血管外,称出血。7、 血栓: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凝结成块或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

2、血栓。8、 栓塞:血液中不易溶解的物质,随血液运行至其他血管,而阻塞其他管腔的过程称作栓塞,阻塞管腔的物质称为栓子。9、 梗死:局部组织因缺血造成的坏死,称作梗死。10、萎缩:已经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发生体积缩小或功能减退的过程,称为萎缩。11、变性:机体受到不同病因的损伤,引起实质细胞或者间质发生物质代谢障碍,在细胞或者间质出现了异常物质或者正常物质过多,称为变性。12、玻璃样变:又称为透明变性,是指在细胞或者间质内出现均质的半透明,致密无机构,可被H.E染色染成鲜红色,这种变性主要发生在血管壁,疤痕组织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中。13、代偿:是指机体某个器官组织的结构破坏,功能

3、障碍后,由于原原器官组织的正常部分或者别的相应的器官组织来代替,补偿其功能的过程。14、再生:局部组织细胞死亡后,由邻近健康组织生长出新的细胞,组织来进行修复的过程,称为再生。15、化生:是机体内一种成熟的组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和功能要求下,完全改变其机能和形态特征而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16、机化: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增生,取代体内的坏死组织,炎性产物,血栓或异物的过程,称为机化。17、创伤愈合:机体的各组织器官发生损伤后,有损伤周围的健康组织进行修复的过程。18、炎症:动物机体对各种致炎因素及其所引起的损伤产生的防御性反应。19、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沿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20、肺

4、炎:通常指肺组织发生的急性渗出性炎症21、间质性肺炎:是指肺泡壁,支气管周围,血管周围及小叶间质等间质部位发生的炎症,特别是肺泡壁因增生、炎性浸润而增宽的炎性反应。22、肾炎:是指以肾小球,肾小管和肾间质的炎性变化为特征的疾病。23、败血症:指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流并持续存在、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机体严重物质代谢障碍和生理机能紊乱,呈现全身中毒症状并发生相应的形态学变化。24、脱水:体液容量减少(2%)25、脱水症:因组织间液量减少。临床上出现皮肤弹性减退,眼窝下陷等体征。26、水中毒:低渗性液体在体内潴留的病理过程27、水肿:过多的液体积聚在组织间隙28、超级化阻滞:因静息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增

5、大而使神经肌肉兴奋降低的现象29、除极化阻滞:重度高钾血症,骨骼肌细胞膜电位变小,等于或低于阈电位,快钠离子通道失活,难以形成动作电位,肌肉细胞不易兴奋,兴奋扩布困难,这种状态称为除极化阻滞。30、酸碱平衡紊乱:酸碱过负荷,不足或调节障碍致使体液酸碱稳态破坏31、代谢性酸中毒:以血浆HCO3-原发性减少和PH减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32、呼吸性酸中毒:二氧化碳排出障碍或吸入增多引起血浆HCO3-上升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33、代谢性碱中毒:细胞外液(ECF)HCO3-上升或H+丢失引起血浆HCO3-上升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34、呼吸性碱中毒:肺通气过度引起血浆HCO3-原发性降低为特征的酸碱

6、平衡紊乱35、缺氧:组织从外界摄取氧过程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供应组织的氧不足或者组织利用氧障碍,会使机体发生功能、代谢、形态结构改变等病理变化。36、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的全身性病理过程37、内生性致热原: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38、应激: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39、急性期反应蛋白:应激时,由于感染、炎症或组织损伤等原因可使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度迅速升高,这些蛋白质称为AP40、休克:多种原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使组织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致细胞损伤,各重要器官功

7、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简述和论述1、 疾病的特点-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疾病是一个矛盾斗争过程-生产力降低是疾病的一个标志2、疾病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隐蔽期)从病因作用于机体时起,到疾病的第一批症状开始表现时止的时期。潜伏期长短特点:机体动员各种防御机能抵抗致病因素产生的损伤。-前驱期(先兆期)从疾病的第一批症状出现时起,到疾病的主要症状开始出现时止的时期。特点:表现出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先兆症状。如,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发热等-明显期(临床经过期)前驱期之后,疾病的典型症状充分表现出来的时期。特点:表现出疾病的特异性症状-终结期(转归期)疾

8、病的结束阶段。分为骤退和渐退。疾病的结果分为完全痊愈、不完全痊愈、死亡3、血栓形成的条件-血管内膜的损伤:血管壁光滑完整时,血小板不容易粘附,此时内膜下的胶原纤维没有暴露,可防止血凝。血管内皮损伤时,血管壁变粗糙,胶原纤维暴露,可从内源性或外源性途径激活凝血系统,并引起血小板凝集。血管内膜损伤多见于炎症和血管的机械损伤。-血流缓慢不规则:正常时,血管的有形成分在血管中央流动称为“轴流”,液体成分在血管的边缘流动,称为“边流”。当血流缓慢时,血液的正常轴流变宽,边流缩小,血管的有形成分与血管壁相接触,血小板容易沉积。血流缓慢时,静脉瓣开放不全,在静脉瓣的后方,血流形成涡流,有利于血小板的析出,作

9、为血栓形成的基础。由于静脉血流速度缓慢,有时会有停滞,静脉血粘度较大等原因,静脉比较容易形成血栓。-血液成分的改变:主要是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因子的量与质发生改变。原因有先天也有后天,如抗凝血因子的先天缺乏;产后或大手术后由于失血,血液中补充了大量的幼稚血小板,血液的粘滞度增高,以防出血不止,但也为血栓的形成打下基础。以上三种因素往往两种或三种同时存在,相互影响。4、血栓形成的过程-损伤的血管内皮容易使血小板附着,血小板又吸引白细胞以及更多血小板,形成血栓头。由于外观呈白色,故又称白色血栓。 -血小板继续聚集,形成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白细胞在周围沉积;小梁间血流缓慢,加上凝血因子聚集,血凝过

10、程启动,纤维蛋白形成并网罗红细胞。此时血栓呈红白相间,称为混合血栓,是血栓头的延续,构成血栓的体部。 -当血栓逐渐增大,完全阻塞了管腔时,血流停止,并发生凝固,形成红色血栓,即血栓尾5、颗粒变性发生的机理电子显微镜观察时发现:病变细胞内的颗粒是肿胀变圆的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内对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细胞器),由于线粒体是绝大多数生物的动力工厂,当线粒体肿胀,功能降低,线粒体内物质代谢障碍,ATP的生成减少。细胞膜上的钠泵失能(Na-K-ATP酶,保钾排钠作用减弱或丧失),使Na在细胞内潴留,Na的亲水性强,造成细胞的水、钠潴留,细胞肿胀。而ATP的减少也对维持细胞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构成严重影响,如

11、细胞膜需要能量来维持细胞膜的脂质双层内外脂质的不对称性,当细胞膜的结构发生改变,选择性透过机制崩溃,最后除了水和电解质进入细胞以外,大分子的血浆蛋白也可进入细胞,细胞也就步向死亡。6、脂肪变性发生的机理脂肪是正常细胞的组成成分,常以极细微的颗粒存在于细胞内,或与蛋白质结合。但是在某些传染病、中毒、缺氧的情况下,这些结合脂肪即游离出来,形成光学显微镜可见的脂肪小滴。脂肪变性的机理主要有以下三种:脂肪氧化障碍、脂肪显现、脂肪运输障碍。还有一种情况是在机体发生糖利用障碍时(酮血症、饥饿),细胞内的脂库大量动员、脂肪合成增加,超过了肝脏处理能力导致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堆积造成的肝脏脂肪变性。这种情况与以

12、上三者都有联系但不完全相同。7、脾脏的淀粉样变性淀粉样变沉积于脾脏、淋巴结滤泡部位时,称为滤泡型。肉眼观察脾脏呈散在的灰白色半透明的颗粒,形如西米故称“西米脾”。当沉着于红髓部分的网状细胞时,称漫散型。肉眼观察:病变红髓呈灰白色,与正常暗红色的红髓互相交织,似火腿样花纹,故称“火腿脾”淀粉样物质沉积于脾小体,其结构几乎全部消失:脾髓中也可见淀粉样物质沉积,脾窦受压变窄8、坏死的种类-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蜡样坏死-液化性坏死-脂肪坏死:胰性脂肪坏死,营养性脂肪坏死-坏疽: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9、创伤愈合的分期-第一期愈合(直接愈合)常见于手术创。创腔内坏死组织较少,无继发感染。创腔内

13、含有少量渗出物和血液,并很快发生凝固,将创缘粘合,经缝合,创缘对合,炎症反应轻,伤口周围呈现炎性反应炎性细胞渗出并清除坏死产物,创腔边缘肉芽组织生长,将创缘连接起来,同时创缘表面上皮细胞生长,将伤口覆盖。整个过程5-7天,但完全痊愈只需2-3周,直接愈合,仅在创伤表面形成线状疤痕-第二期愈合(间接愈合)常见于开放式创伤,创口裂开,创腔内坏死组织多,并伴有细菌感染化脓。伤口收缩,炎症反应重 。当消除感染以后,创腔内大量的肉芽组织增生进行填补。此后表皮沿创沿周围向周围生长,将创口覆盖,然后表皮再生 肉芽组织成熟,老化以后收缩,形成疤痕,所以第二期愈合也称“疤痕治愈“。在本期愈合中,由于破坏了皮肤的

14、附件如毛囊、汗腺、皮脂腺等均不能完全再生,只能由结缔组织代替,而且愈合的时间较长。10、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论述)-变质-定义:物质代谢障碍基础上发生的局部组织的变性和坏死-在炎症反应中的地位:是炎症反应的早期和基本反应-原因:原发性损伤:致炎因子的直接损伤 , 继发性损伤: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反应产物-对机体局部的影响:1物质代谢障碍:特点:分解代谢加强、氧化不全产物堆积。过程:初期中期后期2局部形态学变化:实质细胞: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凝固性坏死和液化性坏死等间质细胞:粘液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等-渗出-概念: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体表和

15、粘膜表面的过程。-在炎症反应中的地位:炎症的重要标志-炎症渗出的顺序1.首先血浆的液体成分,2.其后盐类的渗出和电解质,如K+ ,Na +的渗出,3.而后血浆蛋白的渗出 a分子量较小的白蛋白(145埃长轴),b球胆白渗出(230埃),4.最后纤维蛋白原渗出(700埃)。 当纤维蛋白原渗出血管后,受到组织中凝血活素酶的作用,形成不溶性状态的纤维蛋白素丝,这些纤维蛋白素丝交织成网,可限制病原的扩散。-过 程血液动力学改变 血管通透性增加 白细胞渗出 白细胞局部作用(还有很多详细内容可以自己补充)11、白细胞渗出过程白细胞渗出炎症反应最重要指征,作用具两面性,是个复杂的过程,包括边移、贴壁、游出-通过细胞间连接、趋化作用与趋化因子、局部作用-边移:白细胞从血液的轴流进入边流,发生滚动并靠近血管壁的现象。由选择素介导-贴壁:继边移之后,大量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发生紧密粘附,由整合素介导-游出: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周围发炎组织的过程。-趋化作用:是指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试题/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