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撰写人:___________日 期:___________告别似是而非的二分法论文导读:词汇论与转换论这一机械二分法在DN分析中证明行不通乔姆斯基《论名词化》(1970)之所以遇到困难同时了忽视构词手段的不同能产性及词项的不同词汇化程度词汇论假说旨在排斥语法中改变语类的转换规则乔文重点分析了动词形容词的派生名词(DN)关键词:词汇论假说,转换论,名词化,DN,能产性 1《论名词化》的理论及写作背景1.1 生成语义学派的形成二十世纪六十年后代后期,抽象句法学家们开始转向生成语义学,形成生成语义学[1]派生成语义学属生成语言学理论内部学派,却主张语法的语义部分是派生句法结构的生成基础;分析的过程首先是提供一个句子的语义表征式,作为规定“合式表层结构”(Crystal 2002:156)的产生条件所需的唯一层面,而随后应用的句法规则仅是解释性的,中间没有其他层面乔姆斯基在《句法理论要略》(1965)中提出的生成语法模型(“标准理论”)却主张一部语法除了语义分析层面外还需要“深层结构”句法层面生成语义学倡导的主要理论与乔氏的“标准理论”相对立,被视为生成语法的“非标准”模型。
1967年初,乔氏甫从伯克利归来,旋即对抽象句法学发起反击,希冀语言学界摒弃生成语义学,转而支持词汇论《论名词化》(下作“乔文”)是他在此论战中的主要“武器”1.2 词汇论假说所谓Lexical Hypothesis,即认为“有一类支配构词的词汇规则区别于整套句法转换规则”(Crystal 2002: 204),而“英语语法不存在生成派生名词的转换规则”(Newmeyer1971:787)究其实质,词汇论假说旨在排斥语法中改变语类的转换规则,亦即不允许动词、形容词转化成名词,或动词转化为形容词,以及其他语类之间的相互转化(Newmeyer1986:107)乔文重点分析了动词形容词的派生名词(DN)[2],认为DN(如1斜体部分)应作为名词直接进词库,而不像乔氏早期主张按转换规则派生于相应动词、形容词1)a. John’s refusal ofthe offerb. the paymentof one hundred dollars to the fundc. Helen’s marriageto Terry乔文(1970)采用Chapin(1967)“词汇论假说”一语,标榜自己观点为“词汇论立场”(lexicalist position)。
围绕这一理论假设,乔文提出几个论点,力图证明DN是存在于深层结构的独立词项,而非深层结构动词之转换式;并认为,只要存在深层结构句法层面,且该层面不像前人想象那般抽象,就可抓住句法基本规律性2乔文三大论点乔氏曾把“派生过程”作为一“遗留问题”(1965)提出,认为“在派生过程具有能产性之处,该过程实际并不构成困难”(ibid)乔文确立了在“词项插入”问题上所谓“词汇论观点”与“转换论观点”之对立,成了转换学派内部一道分水岭(Bauer1983: 5)支持词汇论假说的三大论点如下:论点1:DN的派生过程缺乏能产性DN出现的句子只与基础结构相对应,而绝非与转换派生结构相对应(试对比2c与2d)此论源于视DN为深层结构的名词诸如升格宾语(如2)、小品词移位(如3)、与格移位(如4)这类转换规则只适合于动词,而不适合于名词,因而无法派生如2,3,4中的d类转换简言之,DN缺乏能产性,这类底层句子不可能与通过转换派生的名词性结构相对应2) a. John believed that Bill was a foolà(升格宾语)b. John believedBill to be a foolc. John’s beliefthat Bill was a fool --xàd. *John’s belief ofBill to be a fool3) a. John looked up the answerà (小品词移位)b.John lookedthe answer upc.John’slooking up of the answer —xàd.*John’slooking of the answer up4) a.John gave the book to Billà(与格移位)b.John gaveBill the bookc.John’s giftof the book to Bill —xàd.*John’s giftof Bill of the book论点2:DN与相应动词之间缺乏形态及语义上的对应性转换规则应体现规律性的派生关系,而DN与相应V之间的关系高度不规则,即V并不都有相应DN,反之亦然。
再者,V与DN之间的语义关系难以捉摸,鲜有规律可言(试对比do与deed,marry与marriage之间的词义关系)遇到DN没有相应V时,转换论分析则只能构建一个抽象V来完成名词化转换相反,词汇论对DN的处理方式自如地反映DN之不规则变化例如,将refuse视为处于N和V之间的中性词项,且允许它在词库中包含一个N分杈和一个V分杈在中性词项中,refuse和refusal的共有特征仅需表征一次,而其区别性特征则可在适当的分杈中予以表征此外,句子出现的共现限制类似于名词短语出现的共现限制,这一点必须予以解释如5a和5b之对比所示:5) a. John proved the theoremb. John’s proof of the theoremProve的主语对应于 proof的限定词,而prove的宾语对应于proof后介词短语中的NP若按转换论解释DN,则如5b之类短语自然是从完全句派生出来,因此共现限制仅需一次性表述鉴于已有一种基于主要范畴内部的相似性而建立的形式化手段,这些事实从词汇论角度也能得到同样理想的解释假设以下规则(6a—c)为英语核心短语结构规则[3]: 第 1 页 共 1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