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四川晚婚婚假规定1800字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48189490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四川晚婚婚假规定18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7四川晚婚婚假规定18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7四川晚婚婚假规定18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7四川晚婚婚假规定1800字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四川晚婚婚假规定18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四川晚婚婚假规定1800字(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四川晚婚婚假规定1800字 导读:开放全面二胎之后我们就不再享受晚婚假了待遇了,那四川晚婚假是怎么规定的呢?接下来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就跟随一起去了解下吧,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婚假,是指劳动者本人结婚依法享受的假期。婚假是每个劳动者都会遇到的情况,劳动者结婚时,给予一定的假期,并由用人单位如数支付工资,这是对劳动者的精神抚慰,体现了政府对劳动者的福利政策,也是对其权益的保护,对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今天学习啦要与大家分享的是:2017年晚婚婚假相关规定,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2017年元旦起晚婚假取消 至少7天的假期没了21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人口与计

2、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根据全面两孩政策的新形势,草案中规定,符合政策生育的夫妻可以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同时,晚婚晚育假和独生子女父母奖励等规定被删除,也意味着晚婚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等带着时代特色的词汇将逐步淡出计生领域。计划生育法草案:晚婚晚育不再延长婚假、生育假草案中删除了对晚婚晚育夫妻、独生子女父母进行奖励的规定,明确按照老人老办法;的原则,法律修改前按规定享受奖励的可继续享受奖励扶助。根据现有婚姻法以及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按法定结婚年龄(女20周岁,男22周岁)结婚的夫妇,可享受3天婚假。符合晚婚年龄(女23周岁,男25周岁)的夫妇,根据当地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3、可享受晚婚假10-30天不等(含3天法定婚假)。符合晚育年龄(女子24周岁后生育第一胎)的夫妇,可延长30天产假(女)。2017最新国家法定婚假规定:国家关于婚假的规定1、按法定结婚年龄(女20周岁,男22周岁)结婚的,可享受3天婚假。2、符合晚婚年龄(女23周岁,男25周岁)的,可享受晚婚假15天(含3天法定婚假)。3、结婚时男女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可视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4、在探亲假(探父母)期间结婚的,不另给假期。5、婚假包括公休假和法定假。6、再婚的可享受法定婚假,不能享受晚婚假。婚假和路程假期间的工资待遇在婚假和路程假期间,工资照发,也就是说,带薪休假。如果是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

4、、事业单位工作的,除了享受规定的最多3天的婚假外,晚婚会额外得到7天假期的奖励。如果晚婚者在城镇里居住但是没有工作的,或者是私营企业的老板,一般由居委会或者镇政府给予相应的晚婚奖励。如果晚婚者是私营企业的雇员,老板也应当给他们婚假,假期时间和在国有企业一样。二婚婚假规定二婚婚假,符合晚婚年龄(女23周岁,男25周岁)的,可享受晚婚假15天(含3天法定婚假)。再婚者与初婚者一样,均应享受婚假待遇。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职工享受三天的婚假。对于再婚者的婚假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曾有明确答复,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国家有关职工婚假的规定精神,再婚者与初婚者的法律地位相同,用人单位对再婚职工应当

5、参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同初婚职工一样的婚假待遇;。再婚者不享受晚婚假的规定。晚婚是男年满25周岁、女年满23周岁初次依法登记结婚的为晚婚。晚婚晚育奖励(一)晚婚奖励政策1、符合晚婚年龄的初婚夫妻,增加婚假一周;双方达到双方享受,一方达到一方享受;晚婚假应当在婚假后连续使用。2、增加假期期间的工资、奖金照发,其奖金额由享受者所在单位自行规定。但单位在自行规定时,其奖金额不得少于同时期同类人员的平均奖,并且不影响到其他奖金,如季度奖、半年奖、年终奖等。(二)晚育奖励政策1、符合晚育年龄的夫妻,女方增加产假15天,男方给予假期3天;享受3天假期的男方必须是初婚者或未生育过孩子的再婚者,必须有女方所在单位出具晚育的证明。2、女方15天假期应当在规定的产假后连续使用。男方3天假期应当在女方产假期间使用。3、增加假期期间的工资、奖金照发,其奖金额由享受者所在单位自行规定。但单位在自行规定时,其奖金额不得少于同时期同类人员的平均奖,并且不影响到其他奖金,如季度奖、半年奖、年终奖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