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 职业模块古诗词诵读 雨霖铃教学设计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448182555 上传时间:2024-04-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 职业模块古诗词诵读 雨霖铃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 职业模块古诗词诵读 雨霖铃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 职业模块古诗词诵读 雨霖铃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部编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 职业模块古诗词诵读 雨霖铃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部编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 职业模块古诗词诵读 雨霖铃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 职业模块古诗词诵读 雨霖铃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 职业模块古诗词诵读 雨霖铃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雨霖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知人论世,了解词人柳永生平。技能目标: 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教学重点掌握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掌握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学时安排 1 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 、导 入课前播放送别歌曲,然后由歌曲导入,询问同学们刚才听了播放的送别有什么感受?能用几个词来说明一下吗?(生:伤感、痛苦、难分难舍、担忧、牵挂.)送别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古人在诗词中有许多描写送别的诗句,同学们还记

2、得吗?例举: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3.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6.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设计意图: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进入离别诗词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 、作者介绍柳永(约987年一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原名三变,字 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因曾任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他精通音律, 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他的词风行一时,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作品集乐章集%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仕途坎坷,这首词

3、写的就是他仕途失意,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与自己心爱的人不得不离别的情景。(设计意图:学习作者介绍,积累文学常识。)三 、写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翠、 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 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 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四、解 题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爱妃杨玉环悲欢离合的 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相传,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

4、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词牌名多有渊源,其情调多与内容相应。(设计意图:了解创作背景,理解诗词含义。)五、诵读感知按照所标出的节拍,全班诵读该诗。词调低沉,语调低缓忧伤,读时声断而气连。(设计意图: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环节,也是主要环节。因此,形式多样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六、梳理词意请同学们参考课下注释理解词的内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译文: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在京都郊外 设帐饯行,却没有

5、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 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天空,深厚广阔,不知尽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译文: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 了。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词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学

6、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解决问题习惯,并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七、整体感知1.问:你感受到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凄凉,伤感2.问:词眼应是哪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下片主要是写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3.作者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将凄凉哀婉的感情表现出来的?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写景)请同学们划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并细细体味。上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4.思考:作者在词

7、中直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难分难舍。“都门帐饮无绪”是写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 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 断,理还乱”的意思。“留恋处,兰舟催发”这是一处细节描写,正在两情依依、 难舍难分之际,忽听耳边响起了船夫的催促声,这就不得不走了,更加突出了离别之人那种欲走还留而又不得不走的矛盾心理以及无奈。5.文章采用了何种间接抒情的方式?找出词中写景的句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该句抓住“寒蝉”“长亭”“骤雨”等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意象,交代了离别 的季节、时间和地点,融情入景,勾勒出了凄清冷落的离别环境,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

8、,揭开了离别的序曲。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 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 天空一样无边无际。这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个 “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今育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句是整篇的警策之语,运用了融情入景的写法。第一,它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个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烘托出了一种凄清的气氛:“ 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 别后的

9、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想象之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 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酒醒”之后呢!这就更添一层离情愁苦,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6.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和作用:渲染凄清、缠绵哀怨、伤感低沉意境,烘托人物惆怅伤感之情。(设计意图:通过问答方式,带领学生理解词意,对词中情感做更深入的挖掘。)八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讨以下四个问题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

10、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词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分析。 明确用了“虚景实写”的艺术手法。这两句是词人的内心独白,“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像的景物,是虚写。3. 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明确今夜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拂晓风寒冷,天空挂着一弯残月。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情景交融)“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

11、、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清秋节更让人难以承受离别之苦?共同感受、普遍情感(设计意图: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并进行回答所思考的问题,加强加深对作 品感情、意境的体会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 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学习的全过程,找出问题的答案,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九、艺术特色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十、课堂小结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 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时空结合、扩大意境,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