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的发展与中学历史教学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48181716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科的发展与中学历史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史学科的发展与中学历史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史学科的发展与中学历史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历史学科的发展与中学历史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历史学科的发展与中学历史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学科的发展与中学历史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科的发展与中学历史教学(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学科的发展与中学历史教学 本文内容并不是对中学历史教学现状的全面研究,仅反映了中学历史教学相对于历史学科发展的滞后现象。供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制参考,请勿外用。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及时地反映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一直成为中学历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学科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最新研究成果,一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所体现,有力地促进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深化。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因各种原因,未能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得到体现和应用,使得中学历史教学相对于历史学科的发展,略显滞后。本课题组成员经过近2个月的调查,着重调查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滞后现象。试图通过滞后现象的调查

2、及其分析,以裨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一、中学历史教学滞后现象调查所谓中学历史教学滞后,主要是指中学历史教学(包括中学历史教科书)不能及时地反映历史学科的新发展,不能及时地适应国内外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观我国80年代以来的中学历史教学,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中学历史教学相比,与我国政府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要求相比,毋庸讳言,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无论是教学观念,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都略显滞后。在此,仅以中学历史教学未能及时反映历史学科发展为例,略作说明。从2000年7月初,到2000年8月底,我们调阅了国内所见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走访了近百名长期从事

3、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师和部分省市的历史教研员,根据调研,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与历史学科的发展相比,是滞后了。其具体表现为:(一)中学历史教学未能全面反映史学理论研究的新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批史学家注意到吸收西方史学研究新成就,从理论和方法上研究历史这门学科,概括地评述现代史学发展的新思潮、新方法,诸如历史比较研究法、历史系统研究方法、历史计量研究方法等,出版了一系列专著,如白寿彝主编的史学概论、赵吉惠的历史学概论历史学方法论、吴泽主编的史学概论、陈启能主编的八十年代的西方史学等。如白寿彝的史学概论,从历史、史料、史学入手,分五个方面论述了史学重要问题及其成就:历史观;历史文

4、献;史书编著和史书体例;历史文学;史学跟其他学科的关系。这部著作,基本代表了我国学术界在史学理论研究上的新成就。对于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中学历史教学虽然试图通过教材开篇的导言课简单地向学生说明这些问题,但客观上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历史知识甚少,缺乏理解这类理论性或概念性较强问题的能力,故往往只能初涉皮毛,顾此失彼,收效并不理想。例如,多数教材往往强调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却不敢正面解释历史是什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方法,要么太难,要么难以操作,真正行之有效的并不多。 至于史学理论其他更为广阔领域里的研究成果,如历史学的理论体系及层次结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方法论、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历史发展的必

5、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历史思维模式的结构和特点、社会形态的特点及划分标准、奴隶社会是否必然经过、历史创造者问题、历史学的价值及与现实的关系、口述史学与心智史学等方面的研究,近年都有很多成果,这些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体现,情形各不相同,以下略举几例。1. 历史学的理论体系及层次结构。有的学者认为,历史学的理论体系主要由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部分组成。有的学者认为,史学理论应包括:历史研究的客观性、主观性、相对性;历史学家与历史的关系;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关系;历史学的方法论等。有的学者将史学理论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历史哲学,包括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历史学本身的理论,包

6、括史学的价值与功能、史学的研究对象、史学的学科特点;历史过程的理论,包括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分期的理论、历史人物评价理论、历史动力论、史学评论、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理论等。这三个层次都有一个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其中,历史哲学是史学理论的最高形态,历史观是历史哲学的核心部分。因此,历史观也应是全部史学理论的核心。这类研究成果,中学历史教学往往只能在编制历史教学大纲和拟订教材编写指导思想时有所考虑,在真正与学生见面的历史教材中却往往体现不够。例如,受各种因素影响,对诸如历史分期理论、历史人物评价理论、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理论等非常重要的问题,几乎所有教材都没有正面展开分析。2. 奴隶制社会是否必然经过

7、的问题。与这一问题相关的问题是社会形态的特点及划分标准、五形态说与三形态说的争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奴隶制和农奴制的关系等。中国古代是否经历过奴隶制社会,学术界争论激烈。总体来讲,当前学者持否定意见者居多。有的学者认为,“五形态说”是教条化、程式化的图式,中国文明从萌芽起,社会结构就显示出不同于古希腊罗马社会的特征,根本不存在一个奴隶社会阶段。用斯大林提出的五种社会形态说去剪裁、套用中国文明史,没有意义。有的学者则说,解放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讨论取得较为一致意见的问题,都为中国无奴隶社会的论点提供了依据。当然,学者们并不否认中国古代存在过奴隶制。他们认为,奴隶社会并不是每个民族发展的必经阶段,奴隶

8、制很发达的地方不一定是奴隶社会,而不发达的地方不一定不是奴隶社会,应当用生产方式确定社会经济形态。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没有采纳史学界关于社会形态讨论的这些最新成果,一直沿用五种社会形态说。不仅肯定中国古代曾经历过奴隶社会,而且采用郭沫若先生的战国封建论,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间定在春秋战国之际。一些教材编著者注意到史学界关于社会形态讨论的动态,在教材中改变了以往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编、章、节的做法,代之以按课时安排章节或课,试图淡化社会形态问题。如此淡化处理,其实是一种回避,问题并没得到解决。因为不改变以往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标准,许多其他与之相关的研究成就也就无法予以吸收。这是一个涉及面极广,

9、影响中学历史教学各个环节的大问题,统一、协调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果采纳中国没有奴隶社会的观点,整个中国古代史的体系、体例、一系列的提法、观点,都要发生巨大的变化,应当予以特别关注。3. 阶级斗争学说和农民起义作用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历史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不仅是方法论问题,而且首先是立场和世界观问题。不能把阶级斗争同经济状况割裂开来,要探索阶级斗争的终极原因、经济根源。在阶级社会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有的学者认为,用阶级斗争理论去分析历史学中的阶级斗争,抓住“阶级政治本质”而不是“阶级本性”才是最核心的东西。列宁概括的史学阶级斗争理论真正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

10、点和方法,是科学而完整的。有的学者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但社会前进还有其他许多的因素,其他的动力。阶级斗争分析法是重要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中学历史教学在逐步摆脱阶级斗争为纲理论影响的前提下,教材中大量减少了农民起义的内容,使之与其他内容协调、平衡,对农民起义作用的评价,也力求做到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摆脱了曾经出现过的过分拔高的倾向。但是,阶级分析方法往往限于比较狭窄的范围之内,在经济史、思想史、民族史、文化史等领域,注意得不够。此外,近年史学界对阶级与阶层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研究颇多,例如对士人阶层的研究,学者们普通认同士人对中国古代知识、思想、信仰以至政治、军事等多方面产生过巨大

11、的作用与影响,中学历史教材迄今还没有体现这种研究动向。(二)中学历史教学未能及时反映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新成果中国史研究的进步,往往受到时代久远、材料缺乏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考古发掘的新成就,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中国历史研究提供新的亮点。1982年,国家颁布了文物保护法,为考古学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科学技术手段被田野考古发掘的调查广泛运用,遥感考古和水下考古的实施,填补了我国考古学中的空白,极大地拓展了考古学科的视野。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考古学的新成就,主要表现在: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及其文化演进历程的探讨,获得重要成果,中国境内被认为是世界上研究人类从直立

12、人向智人过渡特别是蒙古人种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史前考古学文化类型与编年的建立,为中华文化、中华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夏商周三代考古取得全面进展,结合古代历史文献记载,研究夏商周三代历史文化,成为中国考古学重大学术课题之一;秦汉及其以后各个历史时期的考古学,也有许多重要考古发现,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对中国古史的认识;宗教遗迹遗物的发现与研究,促进了对当时历史文化的研究;简牍的重大发现与研究,丰富了中国历史的新内容,拓展了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领域。中学历史教学,历来十分重视吸收考古学的新成就,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因为考古发掘及研究进展太快,中学历史教学对考古新成

13、就的体现,也存在一些滞后的现象,以致有的学者批评说:“对考古发现的全新解释,生动地再现了中国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而我国的历史教科书仍停留在二三十年代的素材与观念。”这种批评虽有偏颇之处,但它提示我们在吸纳考古新成就方面,中学历史教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可做。以下仅举三例予以说明。1.中华文明的起源。大量考古学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古代文明,主要是中国本土历史与文化自身发展的结果,它不仅起源于黄河流域,也起源于长江流域,起源于广袤的中华大地。黄河流域的磁山裴李岗文化以及老官台大地湾文化、后李北辛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表明北方旱作农业已经发生,长江流域的彭头山罗家角及城背溪文化遗址,表明长江流域

14、是稻作农业起源的重要地区,它们为解决中国农业、饲养业和制陶业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最好的说明。中学历史教材对这些重要的成就,除了采用个别的图片以外,基本上没有予以体现。2. 少数民族考古。辽宁桓仁、集安高句丽城址和壁画墓、积石墓的勘察发掘,吉林敦化渤海国墓地贞惠公主及和龙县渤海国贞孝公主墓、黑龙江宁安渤海上京龙泉府的勘察发掘,出土的历史文物证实,高句丽、渤海国曾是汉魏、隋唐时期受中央政府册封、同中央政府有着密切关系的一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在青海都兰吐蕃时期吐谷浑人的墓葬中发掘出土大量丝织物,其中大多为中原唐代织物,也有少量中亚、西亚的产品,对研究唐代河陇地区吐蕃文化的形成和吐谷浑的兴衷、中原文

15、化与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对诸如此类的考古成就,中学历史教材基本没有予以体现。3. 简牍的重大发现与研究。新中国建立50年来,简牍的出土数量、规模和发掘的科学性及研究水平都远远超过以往,中学历史教学对这类研究成果吸收运用有限。例如,对湖北云梦秦简、湖北张家山汉简、甘肃敦煌悬泉置汉简和居延汉简、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竹简、湖北荆州郭店楚简、江苏连云港尹湾简牍以及湖南长沙走马楼汉末东吴简牍等,中学历史教材基本未予以反映。(三)中学历史教学未能全面、及时地反映中国历史研究新成果80年代以来,中国史研究成果丰硕,特别是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民族史等,突破了传统的狭窄的研究领域,从政治

16、史向全方位研究发展,且具有了跨学科综合研究的特点。中学历史教学吸收史学界专题研究成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总体上看,政治史、经济史所占比重过大,民族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等内容较为薄弱。这与史学研究的趋势多少有些不一致。当然,不同的专题,体现史学研究成果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以下试举一些专题略作说明。1、关于古代经济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对古代经济史教学偏重铺陈介绍辉煌的经济成就,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方面入手,较少总结经济活动中的经验教训以及对人的作用的分析。例如,对古代长期存在过的屯田的分析,中学历史教材往往注意它在经济开发、增加粮食产量、稳定政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很少分析屯田对植被、环境所起的消极影响。以下是经济史中较有代表性的两个问题,从中可知中学历史教学体现学术研究新成果的大致情况。其一是重本抑末的思想与政策问题。学者们认为,重本抑末思想形成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