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448181300 上传时间:2024-04-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87.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重写中国古代法律发展史是当下学界需要认真审视的问题。目前为止,学界对中国法律史的论述还远未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古代法制的面貌,许多重要领域还未深入开拓,有些还没有涉及。比如,食货法律是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开始的元代以前食货法律资料辑佚和明清食货法律整理的初步成果证明,古代食货法律无论是立法总量,还是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都不亚于刑事法律。“食货”一词,是古代经济、财政、金融的统称。所以说用“经济法”表述“食货法律”使用的概念有欠准确。古代食货法律的编纂经验和食

2、货法律思想,很多可作为当代经济、财政、金融立法的参考,需要我们认真挖掘、研究和总结。受“以刑为主”思想的束缚,以往的中国法律思想史教程及研究成果,大多局限于刑法思想研究。就研究深度而言,古代前期法律思想研究相对较好,而汉以后基本上是套用先秦至汉儒、法家的基本观点“照葫芦画瓢”,使人误以为汉以后法律思想没有多少发展,这不符合历史实际。真实情况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多元、丰富、领域宽广。多元法律思想各具特色,既有历代都关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学说或阐发的命题,如“礼与法”“德与刑”“人治与法治”等,也有与各类法律相关的法律思想,如吏政法律思想、食货法律思想、军政法律思想、民事法律思想、监察法思想及司

3、法思想等,还有具有时代特色的法律学说,如唐以后的“成案”说、“典例关系”说、“行政处分与刑罚分离”说,以及论述立法技术的学说等。在中国历史上,任何重大的法制变革和法律的制定,都以法律思想为指导。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法律思想也在不断丰富,即使同一学说也在发展变化。中国秦汉以后的法律体系,就法律效力层级来说,由最高法典、基本法律和可变通之法三个层级构成,与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层级结构有相似之处。古代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和法律编纂的经验,对于完善当代中国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学界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论述,大体上有五种不同观点,即“律令体系”说、“礼法体系”说、“六法体系”说、明清“律例体系

4、”说和“典例体系”说。按照现行法学理论,“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是指古代中国各个朝代的全部法律规范,按不同法律形式及其表述的立法成果组合形成的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要正确表述“中国古代法律体系”,须特别注意以下三点。其一,“法律体系”与“中华法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应将二者严格区分,不可混淆。“中华法系”是在与世界法律比较的层面上提出的,其内容包括法律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法律制度、法律思想、法律文化等,其地域涉及中国古代及受影响的东亚、东南亚诸国。“法律体系”则是从立法形式、分类和整体法律结构的角度提出的。其二,表述某一朝或某一历史时期的法律体系,其内容应涵盖全部法律规范。其三,

5、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从萌芽、形成到不断完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主要法律形式在宋代以后也有变化,法律体系的表述应充分反映这些变化,并体现各种法律形式及其立法成果之间的有机联系、纲目关系。总之_。现存于世的古代司法文献汗牛充栋,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两种类型:一是规范、指导狱讼活动和总结司法经验的文献,我们称其为司法指南类文献;二是判牍和古人编纂的案例集。以往的研究中,对司法指南类文献涉及甚少,对于判牍案例类文献,又存在重案例、轻判牍的倾向,这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因此,两者必须结合起来。在古代司法制度研究中,也有一些传统观点需要重新认识。比如,不少著述把“成案”说成“司法判例”,然查

6、阅现存的判牍案例文献,“成案”一词,古人通常是指已办结的公文卷宗,也指诉讼中判定的案件或办理的行政、经济诸事务的先例。(选编自杨一凡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法制和法文化)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食货法”的内涵比较宽泛,具有经济、财政、金融诸法相结合的特色,学界对“食货法”的探讨已有初步成果。B.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多元,法律学说具有时代性和发展性,所以,不可简单套用前代法律思想描述后代法律思想。C.学界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论述争议较大,导致认知差异的原因是混淆了“法律体系”与“中华法系”这两个概念。D.“成案”包括办结的公文卷宗、判定的诉讼案件或办理政治经济诸事务的

7、先例,把“成案”说成“司法判例”有欠妥当。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充分尊重以往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坚持对的,改正错的,从而全面、正确地阐述中国法律发展史。B.对法律史学基本观点阐述的正确与否,是关系到法律史学科能否吸收古代传统法文化精华的重大问题。C.“法律体系”“成案”等概念表述不严谨,说明法史研究中使用的学术用语的科学性还需要反思。D.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法制和法文化,就必须重写古代法史,并以现代法制精神指导重写,做到以今鉴古。3综合两段意思,下列选项,最适合填入原文画线空白处的一项是( )A.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表述,应充分尊重历史,符合立法实际。B.要正确表述中国古

8、代法律体系,必须特别注意以上的三个要点。C.学界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论述存在分歧,这一现象不容忽视。D.古今法律体系在层级结构上有其相似之处,这也是客观事实。4电影第二十条的台词:“什么是法律?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我不相信没有天理的国法,我不相信没有人情的天理。”请结合文段观点,谈谈该台词给我们的启发。5小明是法律系大四学生,他的毕业论文选题是“重写中国古代法律史”,在检索文献时,小明检索到以上这篇文章。阅读文章后,他对该文进行了分析整理,请补充完善相关内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沉籍记周新华江景防端坐在这间房里,一刻,一时,一日,一月,一年。每天,江景防都能看到有人进屋问候他。面前的小桌

9、子上,堆满了醅糕、汽糕。这场景,他已经习以为常了。可今天是什么黄道吉日呢,他看到一个人走了进来,那人一进门就发出了一声惊呼。他认识他,这个闯进来的人名叫江景防。没错,江景防看见了江景防。不速之客正是江景防。他从沁水县辞官了,与高二雇了马车驶往原籍。他们不走水路,特别是不走大运河。至此,已经是最后一里路。他掀开窗帘,看到一条黄狗。离开村里这么久,不知道是谁家的。黄狗也看到了他,亲热地叫了一声,显然,它认识他。狗叫声中,江景防听出了乡音。黄狗给他们领路。那些北方的高头大马到了江南,也依从了一条狗。那狗把他们领到村口一间房屋时,不肯再走。江景防下了车,摇晃了几下,坚固的青石路让他站立不稳。高二要扶他

10、,他不肯,他要高二回到车里等他。他双脚不动,如根系入地,从故土摄取了原生力,然后才起脚走进房子。再然后,屋外的高二听到了房屋里传出一声惊呼。他迅速地拔出剑,跳下车跑进了房子,就看到了两个江景防。另一个江景防,虽说是泥塑金身,但确实逼真。难怪,连村里的狗也把真假江景防混为一人了。与江景防的泥像并立的,还有一尊泥像。这一尊,高二就不认识了,江景防认识。说起来,他的命还是这个巴蜀人保下来的。狗与狗碰一碰鼻子,就能传递信息。黄狗没多久,就把消息传遍村子。村人听说他们的侍御公回来了,都赶了过来。他们一见活的江景防就点香祭拜。高二立马阻止了他们。对着活人烧香,活人也会被咒死的。这也不能怪他们,他们已养成了

11、习惯。前年江景防冒死沉籍,引发皇帝关注,特派王方贽下了一趟江南。王方贽沿着浙水,走访越州、杭州、睦州、衢州,包括江景防的原籍地,进行实地调查,他左眼见丰年,右眼见饥戹,江南早已失血。不久,朝廷永久减免了江南各州的田赋。土人感念江景防和王方贽的恩德,就给两人建了生祠,塑了泥像,日日焚香供养。江景防有些惶恐,他觉得自己没资格被人用香火供着。村人解释,给他和王方贽建的生祠不止一处。听说眼下,也有人筹备给末代国王钱俶建生祠。江景防无奈了,民间的爱憎就这么简单粗暴。只是自己多年未归乡,模样大变,是谁把自己的泥像塑得如此相似呢?一根泥手指,还做出了一道血红的伤口。他举起左手凑到泥像前,两相一对比,左手,食

12、指,第二节,伤口的位置与斜度完全一致。塑出这尊泥像的匠人,一定是跟自己接触过的某个熟人。他后背一阵发凉,感觉有人在暗处盯着。村人回忆,当初的雕塑匠是温州来的,不止一个。江景防好像明白了什么,心里有了些许的宽慰。看来,江南人氏对沉籍一事还是认可的。只是,身为大宋命官,私下沉籍总是欺君之罪,冒天下之大不韪了,不可以让后人推崇。他不愿意他的子孙后代常常提及沉籍之举,所以,他必须从根子上让人忘了此事。这尊泥像若真的有灵,那两只泥耳就会听到江景防的真身这么说:“赶紧撤掉泥像,除了王大人的。”这堆泥巴一听,暗自高兴,从此它不用天天打坐在此。供品那么香,它又够不着。它望着右边王方贽的泥像想,老王,不陪你了。

13、既为泥土,不如归田。江景防解放了自己的泥像,又发出下一道指令:“凡我子孙,不准再提沉籍一事;得取功名也不可显彰。违者,为欺罔之罪。”这些话,也许几百年后,就成了江氏谱牒里韬光养晦的祖训了。接着,江景防用受过伤的左手,握住了泥像假装受伤的左手。他一用力,对方的左手就折断了,掉进了历史。村中长老,眼看他考取功名,眼看他一级级升为大臣,眼看他被贬官,眼看他两手空空回故里,现在又眼看他亲自动手,自毁偶像。高二明白,刚毁掉的只是实体偶像,而江景防真正想做的,是要在江氏的家族史中自毁偶像。只有这样,才能让家族的一代代避开未来未知的灾祸,然后瓜瓞延绵。三个月后,他决定搬出祖屋。他回来后,不断有人来访,很多还

14、是官员。他认为自己目前的身份连罪臣和贬官都算不上,顶多是山中一农夫。他不想别人骚扰他,便沿马尪溪往上走,在右岸择了一个山坳作隐居地,雇人在那里搭建几间茅铺。他看过风水,若在此处终老,利子孙。那地方,并没地名。他察看过地形,跟高二说,这里就叫桂岩吧。高二说,大人,无桂。江景防指着满地荆棘说,砍了,种桂。于是,那把铁斧又派上了用场,它在高二手里,成了新辟一个江南村落的元勋。斧子落下,灌木委地,成了家族绵延的肥料。等待桂岩新居落成的这段时间,江景防常去保安寺。他和住持相谈甚欢,有时候谈谈因果,有时候谈谈林泉之乐。住持求他给寺庙留幅笔墨,他随手提笔写了一首诗,满篇归隐之意。确实,江景防的伤口愈合了,他

15、脑子里早把两面镇、药发傀儡一类的俗事忘光了。可住持看了诗文,心里却说,施主未必忘得干净,那些前事,一个呼哨就会回来的。(选自天涯文学双月刊2022年第5期)【注】江景防是吴越国大臣。吴越国向北宋纳土称臣后,宋太宗命他回江南收集吴越国的地域图形及州郡户籍地契,作为日后收缴税赋的凭据。江景防半道用斧凿船沉籍,左手受了伤。沉籍目的是想让朝廷减免江南税赋,以纾民困。他因此差点被杀,最终贬官。节选部分为小说第七节,写他辞官归乡后的故事。本文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刻,一时,一日,一月,一年”“堆满了醅糕、汽糕”,都暗示端坐在房子里的江景防是“泥塑金身”。B.百姓为江景防和王方贽建生祠,体现他们爱憎的表达朴实而强烈,也说明他们已习惯于匍匐在神祇偶像下。C.江景防选择溪上游的山坳,除棘种桂,“搭建几间茅铺”,见出归隐之志,“桂岩”的命名含有象征意味。D.选文结尾部分,江景防常去保安寺与住持聊天,在谈论佛理和优游林泉中挣脱苦闷,心境恬适,并写诗明志。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采用倒叙写法,让两个江景防猝然相遇,起笔突兀,悬疑感十足,能一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写王方贽巡查江南一事,叙述极简,“左眼见丰年,右眼见饥戹,江南早已失血”,语言具有诗的凝练。C.两次写泥塑的心理,有“魔幻”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