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系统分析总结-西南(共9页)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47960235 上传时间:2024-02-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总结-西南(共9页)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总结-西南(共9页)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总结-西南(共9页)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总结-西南(共9页)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总结-西南(共9页)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总结-西南(共9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运输系统分析总结-西南(共9页)(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交通运输系统分析总结一、 交通运输系统为什么是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P19交通运输系统是国民经济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处于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的继续,是社会再生产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与其他工业相比交通运输系统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即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终极目的,交通运输的产品并不是实物产品,而是实体和信息的位移。交通运输业的效益主要发生在系统之外。作为一个物质生产部门,交通运输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否则很难确保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但交通运输系统的职能是为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服务的,其外部的效益远远超过系统内部的效益。交通运输系统具有社会经济大系统的特征:功

2、能复杂结构庞大复杂信息复杂采用大系统的控制与协调的理论与方法计算机管理是交通运输系统管理的重要手段具有庞大的职工队伍 二、 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交通及客货运输需求的变化趋势分析。生产的扩大与人们经济活动的增多必然产生对交通运输服务的更大需求,因此,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同步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全国的交通运输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之中。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的发展阶段,结构变化对经济生活各领域的影响将是持久而深刻的。 技术进步对公路运输需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道路设施和运输工具技术结构的提高会进一步刺激社会对公路运输的需求。由于公路网的日益完善和中短途运

3、输需求的增加,公路货运在总货运量中的比重将会有所上升。对客运而言,方便快捷的公路运输的份额将保持稳定,而铁路运输将有所下降。运输中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刺激社会对公路运输的需求。其次,科技进步也不断改变着各种交通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合理范围。随着科技的进步、产品结构的调整,精细、高值产品和鲜活易腐等货物的增加,提高了对运输时效和质量的要求。三、 分析我国城市交通拥挤的原因,试论解决对策。拥挤原因1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强,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小分类中,我国属于最低的一档。但值得注意的是,自1991年以来,我国的

4、经济发展速度持续超过10。由于经济的高速度持续增长,居民的收入相应地大幅度增加。持续高速度增长的经济和高速度增长的人民生活水平,必定对交通产生强大的需求。2车辆高速度增长高速度增长的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对交通产生强大的需求,首先表现在我国机动车和自行车高速度增长。一方面,刺激了汽车工业的大发展,从1978年到1993年,我国汽车产量由149万辆增加到128万辆,增长76倍,在世界汽车工业严重滑坡的情况下,1993年比1990年增产151,其速度居世界首位。另一方面,大大刺激了客货运量的增加,特别是90年代以来,增长速度更快。3城市高速度增长1993年,我国有将近600个城市,100万人

5、口以上的城市超过30个,无论是城市数量,还是城市人口数量,都是世界之最。城市人口的增加,包括外来人口的增加,市区城市用地的扩大和商业网点的增多,使得城市交通量迅速增加,交通高峰时间加宽,特别是夜生活的迅速发展,使夜间交通量大增,而且还使夜间交通高峰时间大大扩展,这是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主要原因之一。4道路交通设施少道路交通设施少主要表现在道路少,特别是高等级道路少、道路网密度低以及城市中跨江河的桥梁少。我国历史上,城市没有经历象欧美一样明显的马车交通时代,而是以步行和轿子为主要交通工具,因而出现了象北京的胡同和上海的里弄这样狭窄的街道。我国城市市中心的道路网密度极低。在有江河穿过的10个大城

6、市中,跨河桥梁只有24座,平均每个城市仅24座,远远不能适应交通的需要。5轨道交通极少目前,在一些现代化城市中,真正作为城市交通的骨干是地铁和高速铁路。一些有条件的城市争先修建地铁,一直到90年代,很多大城市的地铁仍在不断的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展缓慢,只有三个城市拥有地铁,运营里程只有655kin,不到东京的l3。6交通管理及交通安全设施极少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市中交通管理和交通安全的现代化设施极少。在工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城市中的交通管理及交通安全设施,包括交通标志、交通标线、交通信号、可变交通标志、护栏、人行天桥和地下人行过街道等。我国城市中严重缺少停车设施,车辆大都停在道路上,严重

7、影响交通。7车辆发展与道路发展不协调道路发展与车辆发展的特性是不同的,从道路投资、建设以及施工期长等可以看出,与车辆的发展速度相比,道路只能是慢变化或慢增长,除新建城市外,道路不可能发生快变化。而车辆的发展情况则不同,往往是批量生产或批量购买,因此车辆是快增长或快变化,这是一般规律。快慢变化之间要发生矛盾,也就是说道路建设增长速度不适应于车辆拥有量的增长速度,它们之间的不协调,这种不适应和不协调的必然结果,首先是产生交通拥挤堵塞,其次使交通事故增多,交通公害严重和浪费能源等。8城市发展与交通供给之间不协调首先应该看到,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程度的重要

8、标志之一。预计到2000年,我国城市人口将达到万,占总人口的50。如果我国到2010年,城市人口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则将有3亿多人进入城市。如按人均每日交通出行23次计算,则全国城市中每日要增加7亿次交通出行,这对交通供给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而这个天文数字不是不可能出现的!其次应该看到,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可能要比其他国家速度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加速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刺激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人城市。城市中增加一个人,对交通的需求远比对居住、食、上学、求职等的强度大得多,后者是静态的,前者是动态的。因而,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交通需求呈“几何级数”上升,而交通设施建设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这

9、就产生了严重的不协调。9道路交通建设与交通拥挤区域缓解不协调道路建设除投资外,往往还有许多前提条件,比如拆迁、地价、文物、绿化等的限制,而一般来说,这些限制条件比较集中于人口密度大的市中心,属于交通拥挤的区域。因此,往往是花了很多钱,搞了很多道路交通建设,但缓解不了中心区的交通拥挤堵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道路交通建设与交通拥挤区域缓解不协调的含义之一。在我国一些城市中,无论是道路网的建设还是公共交通系统的布局,由于各种原因,缺乏系统的考虑。比如,环路倒是修好了,但是从城市主中心向四周辐射的主干道网络没有形成,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形成环路上交通拥挤,城市主中心也会拥挤。因为从市中心以外区域的车辆

10、很快就到了环路上,可是由于通向城市主中心的放射性主干道或者不通畅,或者没有形成,因而造成环路上的交通拥挤。在这种情况下,非但不能缓解城市主中心的交通拥挤,反而会加重主中心的交通拥挤。10混合交通与占路严重我国城市交通中,非机动车交通占的比重很大,这是造成混合交通严重的主要原因。另外,人们对道路使用权、道路通行权等观念不强。自古以来人们的观念是:路是公用的、公有的,房子、土地和财产是私用的、私有的。但人们不清楚、不习惯的是,路既然是公用、公有的,就必须有规矩,否则就会发生冲突。乱占道路已成为我国城市道路上的普遍现象,占用人行道摆摊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有增无减。城市中停车场少,只有占用道路停车。于

11、是行人走的便道被小商贩占了,行人只有走自行车道,自行车道被停着的机动车占了,被行人占了,只有在机动车道上骑行,再加上行人乱穿道路,必然造成严重的混合交通。解决措施:1. 必须认识交通的社会地位交通系统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主要通过完成社会商品流通和产品周转的运输任务,实现企业之间、部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把国民经济的各部门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纽带作用,同时也保证人们之间交往活动顺利进行。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交通运输业所出售的东西,就是场所的变动。它产生的效用,是和运输过程即运输业的生产过程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旅客和货物是和运输工具一起运行的,而运

12、输工具的运行,它的场所变动,也就是它所进行的生产过程”,“商品流通时间缩短的因素中,交通工具的发展是重要的物质因素”。2必须要有适当的城市交通投资交通在社会及社会发展中十分重要,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也由于过去几百年来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人们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四大条件中,“行”排在最后一位。这种旧的传统观念到处都可以看到,比如城市中大楼盖好了,路还没有修通;高楼中有各种辅助、服务设施,可有的就没有停车场,或停车位远远不够。总之,交通不受人们重视,道路交通不受人们重视,有关部门下不了决心对道路建设进行较多的投资。3解决城市交通拥挤堵塞,必须要有科学

13、的理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与堵塞问题,不单要认识交通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单要有适当的交通投资,而且更重要的要有科学的理论,这些理论不是抽象的,而是根据城市交通本身的规律以及结合国内外城市交通的历史与现状提出来的,总结起来是四大原则:一是交通总量削减;二是交通流量均分;三是交通连续;四是交通分离。4交通总量削减交通总量是指所有交通参与者与其旅行时间(或旅行距离)之乘积的总和。交通总量不同于车辆拥有量,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交通总量不但要考虑时间的因素,而且要考虑空间的因素,所谓交通总量削减是相对于某个空间范围来说的。比如为了解决市中心交通拥挤的问题,在市中心采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排除通过市中心的过

14、境交通等措施,使市中心的交通总量削减。为了解决生活居住区范围内交通环境恶化的问题,在生活居住区内禁止车辆通行,使生活居住区范围内的交通总量消减。5交通流量均分交通现象是一种随机现象,服从于统计规律,城市交通流的统计规律大抵有:1)城市中心的交通流有很明显的时间性。2)城市中的交通流有很明显的方向性。3)城市中的交通流有很明显的区域性。4)城市交通流中的车种分布也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6交通连续交通工具的连续性。指交通工具在交通的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交通连续而言,我们可以把交通工具分为两类:一是象飞机、轮船、火车和公共汽车,它们在交通的全过程中不起连续作用,一般来说,利用上述一种交通工具不能完成

15、一种有目的的出行,而必须辅之以其他交通工具或交通方式来完成交通的全过程,属于不连续的交通工具。另一类象自行车和小汽车等门到门的交通工具,为连续性交通工具。我们可以通过交通组织、交通设施和交通运营来改善不连续性交通工具之间的合理衔接,从而促进交通的全过程接近连续。7交通分离城市中有各种交通形式,这些交通形式的速度不一样,为了安全与畅通,必须将各种交通形式在空间或时间上进行分离。交通分离有三种形式:混合交通,即机动车、自行车、行人和公共汽电车等交通参与者同在一个车行道内通行。分道交通,各种交通形态如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等占用同一通行带内的特定部分,我国城市中的三块板道路,就是典型的分道交通形式。分道交通中各种交通形态之间容易发生交错,特别是在交叉路口。这时应采用时间分离,即采用交通信号,以避免各交通形态之间在交叉路口发生交错。分离交通,各交通形态分别具有固定的通行带,各交通形态之间互不干扰,这是交通分离的最高级形式。这种交通分离,一般由机动车专用道路、自行车专用道路和行人专用道路组成。各专用道路之间不互通,交叉时采用立体结构形式。四、 交通运输需求产生的原因分析。4.1空间差异是运输需求产生的直接原因。空间差异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社会了展和经济状况三个方面。 4.1.1自然状况方面的差异是地区直接在自然条件方面相互比较而表现出来的不同,这些自然状况主要指自然资源和地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