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正骨法(精品)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47960047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向正骨法(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定向正骨法(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定向正骨法(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定向正骨法(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定向正骨法(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定向正骨法(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向正骨法(精品)(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定向正骨法颈椎病定向正骨法,是胡进江教授在1969年至1995年期间,经过26年临床实践,研究成功的一种创新正骨技术。1999年4月28日由卫生部钱信忠部长签字,国家专家组评审通过,被授予卫生部批准的世界创新医学一等奖。应用定向正骨法治疗颈椎病 提要 颈椎病,特别是脊髓型颈椎病是手法治疗上的难题。为了探索安全有效的新疗法,应用定向正骨五步法治疗6种类型颈椎病,取得明显效果。就其病因、病理和手法效应,初步分析认为,各种慢性咽喉炎、慢性食道炎、长期饮食温度过热、旋颈式坐卧睡眠、长时间疲劳性固定姿势低头看电脑、电视或书报、急性颈椎碰撞伤等因素,均可造成颈椎前内侧韧带松弛和后外侧韧带紧缩反应。这种韧带

2、内松外紧、力点失衡、纤维环超负荷处破裂开口,髓核突出凸向椎管腔内,是颈椎病的原因,其“弓弦效应”牵拉颈椎朝后反向移位挤压神经、血管和软组织引发的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形成的结果。应用定向正骨手法治疗,可激活经络感传,牵拉增大颈椎间隙,增加髓核内负压回吸力,顺势矫正颈椎后凸错位等畸形,从而使突出物与神经空间及曲度获得改善,促使颈椎病症状缓解。 主题词:颈椎病/治疗 定向正骨 手法 经络感传颈部生理概要颈椎共7个,第一、二颈椎称寰椎和枢椎,形状奇特,与众椎不同。其余5个颈椎棘突短而分叉;横突宽而有孔,为椎动脉穿过,进入颅内,供脑营养,椎孔呈三角形,两侧侧隐窝狭长,椎孔为脊髓和神经根所占,颈1-2无椎间

3、盘,颈2以下均有椎间盘,每个椎间关节由5个关节组成,即椎间盘,两侧钩椎关节和两侧关节突关节,头的伸屈活动主要在枕寰关节,旋转在寰枢关节,而整个头颈向内向上的大曲度伸屈主要在中下颈椎段(即C3-C7)。颈椎的两项基本生物动力系统 1、每个颈椎关节间隙由髓核、钩椎关节和关节突关节5个支持点组成一个闭合性动力系统,简称5点系统。当任何一点发生过度超极限负荷,而使对线发生变更移位时,其余4点就会发生不良应力,出现瞬间或迟缓的病理变化颈椎曲度变直或后凸,钩椎关节和关节突关节的半脱位及骨性关节炎,严重者伴有椎间盘退变或突出。2、7个颈椎又组成一个不完全的闭合性动力系统,当某一颈椎过度失衡移位,而使力线变更

4、时,整个颈椎脊柱将发生不良应力,在其邻近或远处出现多处失平衡现象,表现出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受刺激的不良症状,临床实验显示,当颈部脊柱前屈时,神经根对脊髓具有一定牵拉作用,过度前屈时则会损伤脊髓。全身各脏腑的感觉和运动信息都是通过颈部脊髓传递到大脑的,而大脑的所有调控全身指令又都是通过颈部脊髓传布到全身的,因此,全身各组织的单一脏腑反应出的症状或多个综合症状,如果在排除脏腑本身的病灶外,要考虑到颈椎病的可能。从解剖角度看颈脊髓、神经和交感神经都显示较胸、腰段复杂的多。1、颈1-4神经的腹支组成颈丛,支配颈部肌肉和膈肌,以及颈、外耳、枕部和面部皮肤感觉。它们的背支侧组成后颈丛,支配颈肌和颈后感

5、觉,尤其是枕大、枕小神经所支配的同侧头皮感觉,直至前额和眼部。因此,颈椎曲度错位刺激和压迫这些神经就会表现头部疼痛和眼视障碍等一系列特殊征象,临床上称这些症象为上颈段综合症。2、颈5-胸1神经的腹支组成臂丛,调控支配肩和上肢的运动和感觉,当刺激和压迫这些神经时,就会出现肩部及上肢疼痛麻木无力等另一系列特殊症状和体征,称下颈段综合症,该症临床较多见。3、颈椎曲度移位也可刺激交感神经发生反应。生理解剖学证实颈部脊髓并无节前纤维发出,节前纤维起源于胸1以下的脊髓灰白质的外侧角细胞,出脊髓后上升至颈部换神经元,形成颈交感神经节和链,再由节发出节后纤维,分3个方向行进。其一进入脊神经,随其腹支和背支抵达

6、该神经的支配区;其二支配眼内肌并与颅神经相通,成丛分布于头颈部的动脉、锁骨下动脉,并参与组成心脏神经丛等;其三经椎间孔沿前根进入椎管,与窦椎神经汇合,分布于硬脊膜、韧带和纤维环外层。根据上述交感神经分布支配的区域可以看出,一旦其神经受到刺激,就会引起心慌、气短、出虚汗等多脏器、多系统的症状和体征。椎动脉从锁骨下动脉开始,常进颈6横突孔,向上穿过各颈椎横突孔,至枕下三角,曲折引进,穿枕大孔,进入颅腔,形成椎一基底动脉环,为颅内各组织提供血液营养。如果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失稳移位,刺激椎动脉,使其痉挛或弯曲,就会影响脑供血而出现头晕、烦燥、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自1975以来,应用定向正骨手法,治疗6种

7、类型颈椎病,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总结并探索其方法作用机理如下。 1临床检测方法 1探测经络感传线 按照中国科学研究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祝总骧教授发明的小锤机械叩击探测经络线的方法,嘱患者取俯卧位,在颈后C1至T1两侧,用尖头小橡皮锤沿古典足太阳膀胱经在颈椎棘突两侧约0.5cm处的循行线,呈垂直方向叩击,叩击的力量要均匀轻巧,当小锤尖一碰到这条经络线,即出现高亢震声(用普通听诊器在对侧约2.5cm水平位可听到)并产生酸、麻、胀感觉上下“窜动”时,即用彩色笔点上一个标记,然后再顺序地用同样方法敲另一侧,当又敲出一个敏感点时,继续标记,最后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就是行走在颈椎两侧的(客观存在的)足太阳膀胱经络

8、感传线。这条经络线被当代世界多国经络研究专家们命名为隐性循经感传(LPSC)线,并确定该线位置在人体终生不变。测标后显示的经络线,即是长期定向选位治疗的依据与“轨道”。临床医生应用手法产生的不同定向力、分别从多个角度和层次去激发活化经络隐性感传线,促其较快地转化成有特殊疗效功能的显性感传线,诱发起全身多脏腑器官的抗病调控功能,是有效治疗颈椎病的重要一步。 2颈椎病的简要检查法 在检查颈椎病过程中,要注意患者四肢肌力的改变。特别是脊髓型颈椎病,随着病程的延长和病灶范围扩大而不断加重,几乎多数要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肢单侧或双侧及下肢肌力减弱,严重时伴肌肉萎缩而活动受限。临床上常用的查体法有双手指尖相摄

9、牵拉法,嘱患者取坐位或站位,左手拇指尖与同手食指尖(类似拉开大门的力量)相摄紧,形成圆圈形状,同时术者(健康)也用同样手指和力量与患者手指相套连络在一起,相互向相反方向用力牵拉,然后医患两人同时再把拇指尖与同手中指、无名指、小指头依次按拇指与食指尖的摄合方法与相应力量相互摄紧套连用力进行医患相同手指对抗性牵拉,以了解和确定患者双手5指是否肌力减弱及哪个指力减弱。当左手肌力检查后,接着用同样方法和力量检查右手指力。临床上常根据这种简要的方法,就可以初步判断出颈椎脊髓及周围神经所受损伤的大体部位和程度,为确诊和择选治疗法提供依据。 关于肌力检查,需要通过视诊与触诊来了解各肌群随意运动的机能状态。在

10、较重的颈椎外伤、导致脊髓和周围神经损伤中,可发现某一肌肉或由一个共同运动神经支配的某组肌群,发生不同程度的运动力减弱或完全麻痹瘫痪。 在肌肉肌力检查进行两侧对比时,要注意到两侧的生理性差异要想到中枢性上神经元和周围性下神经元损伤均可出现肌力改变,要结合临床进行鉴别。较重颈椎病(如脊髓型)多出现一侧上肢或四肢及高位性肌力减弱、截瘫、大小便失控。伴有脊髓侧索硬化症时,则出现咽喉肌和呼吸肌肌力减弱而呛咳和吞咽呼吸困难等症状。 感觉系统检查要注意身体两侧对称部位的对比,记录感觉异常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如感觉消失、减退、过敏等)。还要注意深、浅感觉和皮层感觉的不同性,如颈椎病同时伴有脊髓空洞症时,可出现

11、相应组织痛觉消失而触觉存在的感觉分离症状。 3颈椎病特殊检查手法 患者取坐位,全身放松,双眼平视正前方,挺胸收腹使颈椎顺势略前弯,两肩持平,双上肢自然下垂,双手掌放在同侧大腿内上侧。术者站在患者背后方,双手围绕患者颈两侧上部,呈近似圆形轻柔地将头颈固定(不能挤压颈前左右颈动脉),用双手拇指指尖,从枕骨隆凸下缘起始,左手拇指尖先在枕骨隆凸中央轻稳扶压,固定第1颈椎上缘处,左手其它4指合拢并齐围绕患者颈左侧下颌骨及耳垂下,沿着胸锁乳突肌后缘将头颈相对固定,同时右手拇指尖自枕骨隆凸下的棘上韧带(项韧带)起始部位,呈水平样轻柔地向下左右按压滑动(力量约0.51.0公斤),每按压滑动到下2个颈椎棘突交界

12、间隙后,即不停地连续向下滑动,用同样的方法和力量检查下一个椎间隙,一直延续检查到C7T1(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间隙)停止。在上述右手拇指尖检查过程中,左手拇指尖在其它4指配合中,随后也同时向下一个颈椎间隙(棘突与棘突间隙)滑行移动,并在右手指尖上固定颈椎及围绕软组织,为在下的右手拇指尖检查每个颈椎及间隙组织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右手拇指尖在整个颈椎及周围软组织检查过程中,主要了解和确定颈椎曲度是否变直后凸,左右是否偏斜,各间隙之间压力对比是否增大升高,项韧带是否钙化变硬形成结节样,是否有肿块或其它病症。特别要注意当检查触及到某一椎突或周围组织时,即刻出现头晕、头痛、上肢发麻窜走等症状应引起重视,病

13、灶可能就在该处。从上C1到下C7至T1检查结束后,术者应较快地改变检查手法,此时患者仍保持原姿势不变,术者右手轻稳地按扶在患者右肩部,使肩颈相对固定,左手掌面反转朝向患者颈后右侧,拇指伸直朝下,其它4指靠拢呈水平样伸直,较轻稳地按扶在右侧颈部多条肌群束上,左手拇尖利用0.51.0公斤的按压力量,自颅骨右下缘沿前、中、后斜角肌、肩胛提肌和胸锁乳突肌等各主要肌肉、韧带,从上向下均匀地、连续不断地沿其伸延滑动按压,以了解和确认各主要肌肉、韧带硬软度、痉挛舒缩度及是否有相互粘连等体征。当右侧颈部检查后,术者及时交换自身位置和手法,左手掌轻扶按压在患者左肩部将其固定,右手掌面反转朝向患者颈后左侧面,右手

14、拇指尖伸直朝下,其它4指靠拢呈水平样伸直轻稳按扶在左侧颈部多条肌肉等组织上,以检查右侧颈部各组织的手法检查左侧。寻找出有关颈椎间隙和各周围组织的压痛点及异常感觉区的准确位置,并作标记。特别是位于颈后中央的督脉和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上的压痛点和异常点,应引起注意,为准确有效治疗寻找出定向正骨目标并将其锁定。当然,更需要X线拍片和CT、MRI显示的影像病灶,对周围组织的损伤程度及范围。它往往能及时提供实质性依据而使诊断医学发展迅速。 检查颈椎及病变的传统方法有以下几种: 颈椎正常活动范围:两眼平视前方时,头颈可左、右水平旋转各达60-80;颈前屈(低头)35-45;颈后伸(仰头)35-40

15、;左右侧屈各45。 颈背区有否压痛、叩痛点:最好在俯卧位或坐位时检查。深在性压痛或叩痛的检查,往往可以帮助判断颈椎急性外伤,慢性损伤(退行性改变)等疾病的急性发作或复发加重。检查压痛和叩击痛应分析其部位、深浅,有无放散窜行以及放射窜行的部位等。此外,还要判断压痛和叩击痛是否真实,真实者重复检查时则部位不变。一般在棘突、棘突间隙、棘旁周围等处检查。颈背区常见压痛或叩痛点多在C456颈椎脊旁约0.51.0cm处;颈胸椎棘突间隙;肩胛骨内上角与相应斜方肌内下膜交界处;斜方肌中部和肩胛骨与第34胸椎棘突之间处。 颈椎间盘突出症检查:患者多见中年人。间盘突出常在C4567间隙发生,可单个突出或多个椎间盘

16、连续突出。颈椎间盘突出可根据部位、程度和时间不同,临床表现是多样的,有时会引起多脏腑、多器官组织的综合症状,如有时出现左侧胸背痛、心率增快容易与心脏病相混淆;有时出现大小便障碍、腹部不适容易与消化、泌尿系统疾病相混淆;有时突然出虚汗、四肢无力、烦燥失眠容易与内分泌系统疾病相混淆;有时肢体偏瘫、感觉异常、活动受限容易与脑血管病相混淆。但只要仔细检查,取真除伪,都可以及时获得确诊。如头颈侧屈位挤压椎间孔试验时,刺激受压的神经而出现同侧上肢麻木窜行等不适。 从以上检查和临床表现中,可以看出颈椎病不但能引起头晕头痛,还能导致酸麻胀向一侧上肢放射等症状。上肢的深部反射(肱二头及肱三头肌)可减弱,同时伴有同侧的皮质脊髓束障碍,如膝健及腱反射亢进,划足试验阳性等。颈椎的前凸曲度常消失,受累部位的棘突旁常有压痛,且疼痛向上肢放射,颈部出现不对称性活动受限。有的患者表现感觉和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