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202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本节课内容是小学数学第三册38-39页的内容这是一节几何初步知识课程,要求学生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本节课我共分5部分来进行,第一部分是:情境导入,找找角第二部分是:动手操作,画画角第三部分:自主探究,创造角第四部分:游戏活动,比比较第五部分:聪明思考,动动脑通过这5个环节来完成本节教学内容 这节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教学对象是低段学生,他们好奇心强,同时又非常好动于是我首先通过“猜图形”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角通过观察主题图,让学生们找角,提问个别回答,对于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这时我让同桌相互说,让学生对角形成初步的认识,课堂气氛也更活跃了但不足的是:由于平时我的语言不够简练,生怕这个毛病影响这节课,于是在上课时,我时刻提醒自己尽量少说,结果在这一环节,学生找完了角,同桌相互说完之后,我只是草率的出示了课件,缺乏了总结,这是一大失误接下来我又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剪刀上、饮料的吸管上……找角,把这些角描出来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来正确的摸出所找到的角。
通过摸角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来总结摸角的感觉,此时我加以点拨,自然地引出:“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顶点,“直直的”地方叫角的边课件出示角,让学生指出顶点和边,通过观察、思考得出: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另外接下来的第二部分“动手操作,画画角”我认为学生掌握得很好,通过观察课件画角,让学生说画角的过程,最后通过编儿歌,加深印象,牢固的掌握了画角的步骤在第三部分创造折角时,我做的不到位,对学生放手不够,给学生活动的时间较短 最不成功的是第四个环节,我应该先出示活动角,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把这个角变大呢?”或者问:“怎样才能把这个叫变小呢?”通过活动、观察、使学生体会到: (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然后再出示:红角和蓝角的争吵,这样以来学生就能很快的判断出谁大?谁小?从而也不会在这儿浪费时间 总之这节课,存在很多的问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
如:课前多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202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作为第三单元的第1课时,角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而且教材的设计完整地呈现了角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过程、角的特征、角的变化、角的画法,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教材就是一个很好地自学材料,所以这节课我就放手直接交给学生自主进行了 课堂一开始我就直接点明本节课利用10分钟自己阅读课本,然后我来提问,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一听特别兴奋,还没试过这种完全放手的学习方法呢,一个个认真地阅读起来我开始将问题板书在黑板上:1什么是角?2角有什么特征?3怎么画角?4你能利用手中的物品做一个角吗? 学生们独立学习完成,一个个地举起了小手,迫不及待地回答问题,并且说出从课本那句话找到的答案很快我们就总结出了角的特征:1个顶点2条边在画角环节,选取学生上台展示,边演示边说过程,重点一起分析了先画什么,为什么强调必须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为什么必须是笔直的线,学生们认真阅读教材后都能回答到点子上,而且因为是自己的发现,成就感颇高。
最后再让学生们找一找生活中的角,因为明确了角的特征,孩子们你一嘴我一嘴地说起来,异常兴奋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总是害怕学生学不会、学不透,有的时候真的是我们太过忧心,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你会发现学生总能给你惊喜 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方法交给学生之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强,主观能动性越强,学生的学习力就越强,而学习力正是我们目前所缺的技能所以不放在课堂上放放手,你少讲点,让学生多思考、多说说毕竟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我们就不用讲了,在备课时一定要善于甄别那些课程内容能够放手交给学生,如果是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课时,你这样放手,那效果可就差了,说不定还会打消学习积极性呢所以该放手就放手,不该放手千万不要放手,度要把握住202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一)认识角。
教学时采用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每四位同学一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在引入部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让学生去折,他们会利用手中的纸,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他们折的角收集起来,让他们自己来分类学生会按角的大小来分,会按角的开口朝向来分,或者会按边的特点来分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我还注意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通过找身边的角,使学生知道数学________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二)比较角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也是下了大力气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 (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学生在活动中把本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 (三)画角画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因此对他们画角的过程不做正确与否的点评。
看完学生画的角之后,我再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对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打下基础 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认识角》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和其它几何图形的必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我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有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会忘记;看过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202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节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教材是按照“先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辨认图形—————再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最后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这个思路分层次编排的,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关于这节课,我也听很多老师上过如何上好这节课,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课前,我也做了很多工作我上网搜索了关于这节课的一些优秀教学设计,观看了一些教学视频并参照教学指导用书,把本节课的教材从头到尾看了几遍,翻看了以前关于这节课的听课记录,从中吸取经验针对本节课,我的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让学生观察例图,找出物品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说出角的个数不同。
从“角”导入,让学生联系生活,看到角这个字,你想到了生活中的什么?牛角,墙角…这也是教参中提醒我们老师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的地方,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角和作为数学概念的角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这些角,找出共同的特征,引导说出尖尖的,直直的,抽象出图形接着,通过摸一摸、画一画、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再通过找一找、辨一辨,使学生在比较、判断中进一步丰富对角的几本特征的认识和体验,学会辨别一个图形是不是角的方法通过数角,发现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三、动手操作,巩固认识 在做角、比角的活动中,体会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跟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学会直观和重合法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跟两边的长短无关最后通过折角的活动,强化学生对角的认识,还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角的大小的认识和体验,体会比角的方法202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 《角的初步认识》选自人教版教科书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已有初步的表象,但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观念中的角大多是生活中的“角落”,而不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图形”,因而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很不容易,学生接受起来也有一定困难,所以本节课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演示、操作、小组讨论等方法有机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同时,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喜欢做小动作,因而我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把静态课本材料变成动态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思维、在观察中分析,建立起角的表象这节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联系生活实际,实践操作并抽象出角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体验,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指一指的方式,从实物中感受角的样子,在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边指边说,不断强化角的特征,然后出示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小组合作找一找、描一描,直观感知角的样子,接着让学生自由地在教室内找角,拍照上传,从生活出发,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来自于实际生活,有的找到了数学书上的角,有的找到了台阶上的角,有的找到了背景墙上的角,教师及时把握学生课堂上生成的素材,并请学生来指一指,角在哪里,把学生头脑中对角的认识从“角落”的误区中牵引过来。
认识角的特征以后,我引导学生动手创造角,学生利用不同材料,创造了不同的角:有的组将吸管对折做出了角,有的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