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论毕业论文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47567815 上传时间:2023-12-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论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论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论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论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论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论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论毕业论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论题 目Ancient Chinese Poetry Image摘 要意象是中国古典文论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通过意象溯源,我们可知古之意象不同于今之意象,意象之意有扩大,且对象的重视研究逐渐加深。对意象从不同角度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有助于明晰概念加深认识。而从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入手,对诗歌意象的特点即意象的民族性、时代性、暗示性朦胧性分析,则有助于我们宏观地把握意象。此外,意象的暗示性朦胧性及其时空跳跃的组合方式,共同形成了诗意的陌生化表达,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与思维方式,促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诗学形成。关键词:中国古代诗歌;意象;陌生化;

2、审美理想AbstractPick to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ry ontology protrude image is a set of aesthetics, and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s the soul. Through images etymologies, we know the different from the images of this image, images which have enlarged, and the object of study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in a

3、different angle from a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that help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clarity. In addition, the trial from within and external studies with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images, characterized by imagery of the times, to see images cultural nationality of s

4、ex and then dim time of the way to explain its poetic unfamiliar expression. it is precisely the role of the images of nationality and jump into the way,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as an ideal way of thinking, which is distinctively Chinese ancient poetry.Keywords: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magery;

5、Defamiliarization; aesthetic ideal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前 言1一、意象溯源1二、意象分类3(一)按其在客观物质世界中是否真实存在为标准分为3(二)按其在诗中表现形态可分为3(三)按其能否脱离诗歌单独存在可分为4三、意象的特点4(一)民族性4(二)时代性5(三)暗示性朦胧性6四、意象的组合方式6(一)同一时空的意象组合6(二)时空跳跃式意象组合7五、意象作用8(一)对诗人风格的影响8(二)对诗意表达的陌生化方面的影响8(三)对中华民族审美理想创作思维方面的影响9结 语9参考文献11谢 辞12I前 言 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意象作为诗歌的重要构成

6、部分,在诗歌创作鉴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本文试从诗歌意象起源、分类、特点、作用等方面深入探讨,体悟意象在诗意形成表现中的作用。对于诗歌意象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对意象进行历时与共识研究,一方面能让我们深入了解不同民族文化在形成民族的审美思维审美理想方面的作用,保持并发扬其优秀的民族性成分,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在二十世纪文艺研究方法多元化的语境下,进行异质文化的交流过滤及多向比较,从而弥补由单一思维文化带来的文学理论的封闭性保守性,在文学理论的层次性互补性中,不断推陈出新。首先,我们对意象研究的历史进行梳理,

7、在其因革流变中,寻找新的研究切入点。一、意象溯源“意象”是中国古典文论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但纵观整个古代文论,却很难发现有关意象的系统研究,甚至连“意象”一词的涵义也各不相同。如刘勰说“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斤”1,“意象”指匠人想象中应切入的点。清人叶燮说:“心有意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2,这里的“意象”又是“想象”之意。那么意象的涵义是什么?我们今天所说的“意象”与古代的“意象”是否有所区别,有继承发展,则需要我们对“意象”进行探源。意象的最早源头可上溯到周易系辞,其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可不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

8、意。”3 意象的古意是“表意之象”,这个“意”指那种只有圣人才能发现的天下之赜。周易是华夏巫术文化繁荣的标志,而巫术文化的思维特征是象征性的。因此周易从卦象到卜辞都是象征性的表意之象即意象。这种意象传达的是“天下之赜”,所以它具有哲理性,它从属于占卜巫术活动,而同时又是诗,他对诗歌象征性解读方式影响了孔子和先秦儒家们对诗经象征的哲理解读方式。因此,先秦文学基本上是象征的,创造象征意象的目的是为了传达哲理,即“天意”“天下之志”“天下之责”和“百王之道”“仁义之道”等圣人才能发现的哲理。秦汉时期的官方文化,由于文化复古政策,仍继承先秦的象征文化和文艺观。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在淮南子中首先提出

9、一个相当于象征的概念叫“譬喻”。其云:“ 略杂人间之事,总同乎神明之德,假象取耦,以相譬喻”4,这里不仅提出了“譬喻”的概念,而且揭示了象征的原理,即“假象取耦”,“揽物引类”,是一种用类比式思维“撮象造型”的方法。要略中又说:“物之可以喻意象形者,乃以相同窘滞,决渎壅塞引人之意,系之无极;乃以明物类之感,同气相应,阴阳之合,形浮之联,所以令人远观博见者也。”5这段话含义丰富,指出“意象”中象的作用及人们应用象征的目的以及象征是一种按“明物类之感,同气之应”的要求创造的艺术形象。淮南子对象征意象理解的深刻是与其天人感应思想体系有关,但天人感应观也意味着对象征思维象征宇宙观的承认与肯定。“意象”

10、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于王充的论衡乱龙里,其云:“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6 总之,汉代以前,人们将意象理解为圣人用象征手法创造的形象。到了魏晋时期,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创立了“象征”的范畴,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直接提出“隐秀”一词。文学创作是“神思”的产物,文学作品的“意象”是在“神与物游”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在形象上有“隐秀”特征。“秀”是指意象中的象而言,是具体的外露的,是针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而言的,故要“以卓绝为工”。“隐”是指意象的“意”而言,它是内隐的隐藏的,是寄于客观物象中作家的心意情志,故要“以复义为工”。至唐殷璠在河岳英灵传中提出了极重要的“兴象论”。它

11、指诗歌中完整的审美意象,这种意象偏重于主体比较隐蔽的客体形象,然而它又能极大激发人的灵性,产生浓厚审美兴趣,启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并且殷璠提出如何创造具有言外之意的兴象。他认为“兴象”应当具有“神来气来情来”之妙,实际上是对描写对象形神毕肖及诗人要有充沛情感诗情的要求。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7 同样强调诗歌要有美的形象,同时对盛唐诗人诗歌意象在象与意方面的高度成就予以赞扬。而从明至清,少有“意象”“兴象”理论研究,但“意境”说

12、却日趋成熟。从古代文论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我们很难发现系统的有关“意象”理论的研究,但将这些零散的相关研究联系起来,并深入考查,我们就会发现“意象”研究并未间断而且在不断深化。只不过在这种研究中,逐渐脱离“意象”这个词,而不断地接近意象研究的本质。总结起来说,通过“立象以尽意”“譬喻”“意象”“象征”“隐秀”“兴象”“别才别趣”“意境”的流程研究,我们能得出以下几点:第一:古之“意象”与今之“意象”涵义不同,古之“意象”是用来表哲理观念的形象。“意”是圣人才知道的“天下之赜”“仁义之道”,后扩大为“天意”。今之“意象”是指能够充分表达作家思想情感的审美形象。可见,“意”“象”均有改变,“意”由哲

13、理观念扩展为一般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等,“象”由汉代以前的符号性发展到今天的形象性。古之“意象”是指汉以前概念,今之意象是指汉以后,并且汉以后意象概念与今天的意象略无区别;第二:古之“意象”偏重于“意”并且“象”比较简单类似一种符号,而今之“意象”偏重于“象”,并且“象”具有形象丰富性复杂性。“意象”在发展过程中由对“意”的重视逐渐变为对“象”的重视。这是因为人们发现意能否充分为人们所理解,关键取决于象。那么如何选取合适的象以达意呢?第三:“譬喻”“象征”是人们发现最有效的方式。用一种类比式相关性思维方式,人们可以由意寻象,由象寻意。选取合适的象以达意。第四:那么“象”如何才能达意呢?人们在研究

14、中发现具有“隐秀”特点的“象”能够在达“意”上取得好的效果。“隐秀”揭示了“意象”已经成为主体与客体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高级艺术形象。如何创造这种具有“隐秀”特点的意象呢?殷璠进一步研究并且提出“神来气来情来”的要求。第五: “意象”创造的完美程度便是意境。此处的“意”已经化为“境”,可以说“境”是对“意”的陌生化追求。古之“意象”意与象衔接合一,并且之间无距离感,今之“意象”,境与象即意与象之间有了审美距离。因此,这就不难解释明清“意境”论的成熟。这里有“意象”发展的奠基作用。由此,我们可知,“意象”一词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一种客观性无生命的观念符号逐渐变为一种个性化的有生命的审美形象,正是由于

15、其审美性才使得诗歌具有了灵魂生命,才能以其蕴藉性吸引读者,即入乎其内又超乎其外,体悟到无穷意蕴。二、意象分类通过意象溯源,我们能够了解意象概念形成发展中的因革。而对意象进行分类则有利于我们明晰概念加深认识。中西文论中,都有意象一词,并且在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即心理意象、内心意象、泛化意象、审美意象(文学意象)。按照上文对意象的阐释,意象是能够充分表达作家思想情感的审美艺术形象,我将意象按不同标准重新分类。(一)按其在客观物质世界中是否真实存在为标准分为1、客观意象,即在客观物质世界中真实存在的被诗人感知到并反映在诗中的物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均属于客观意象。2、主观意象,即在客观物质世界中不存在,而是诗人想象出的或在神话中流传的一些艺术形象,如屈原在九歌山鬼塑造的美丽山鬼形象,古代神话中的刑天形象,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的太阳神众仙等。(二)按其在诗中表现形态可分为1、常态意象,即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诗人想象出的意象均符合生活逻辑,经得起生活的检验,符合客观物质世界中物的规定性,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的台城这首诗中“江雨”“江草”“鸟”“柳”“烟”“十里堤”均为常态意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