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电机负载惯量比的合理取值汇总0001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47433430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伺服电机负载惯量比的合理取值汇总0001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伺服电机负载惯量比的合理取值汇总0001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伺服电机负载惯量比的合理取值汇总0001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伺服电机负载惯量比的合理取值汇总0001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伺服电机负载惯量比的合理取值汇总0001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伺服电机负载惯量比的合理取值汇总000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伺服电机负载惯量比的合理取值汇总000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伺服电机负载惯量比的合理取值汇总导语:国内外对伺服系统惯量匹配的理解有较大不同,本文提出工程 应用中惯量匹配的涵义。在装备制造业实际应用中,绝大部分是不按 惯量匹配来设计的。同时分析了惯量不匹配较严重时,对伺服系统有 何影响。重点指出,在伺服系统中,需要研究的不是实现负载惯量匹 配,而是实现负载惯量与电机惯量的比率在合理的范围,确保系统的 快速响应而且能稳定运行。最后给出了在负载惯量与电动机惯量高度 不匹配的应用中可采取的应对措施。导读:国内外对伺服系统惯量匹配的理解有较大不同,本文提出 工程应用中惯量匹配的涵义。在装备制造业实际应用中,绝大部分是 不按惯量匹配来设计的。同时分析了惯量不匹配较

2、严重时,对伺服系 统有何影响。重点指出,在伺服系统中,需要研究的不是实现负载惯 量匹配,而是实现负载惯量与电机惯量的比率在合理的范围,确保系 统的快速响应而且能稳定运行。最后给出了在负载惯量与电动机惯量 高度不匹配的应用中可采取的应对措施。引言转动惯量(MomentofInertia)是刚体绕轴转动时惯性(回转物体保持 其匀速圆周运动或静止的特性)的量度,用字母I或J表示。转动惯 量在旋转动力学中的角色相当于线性动力学中的质量,可形象地理解 为一个物体对于旋转运动的惯性。转动惯量对伺服系统的精度、稳定 性、动态响应都有不小影响,伺服系统应用中,折算到电机轴的负载 惯量与电机的惯量之比不能过大,

3、必须合理取值,否则,系统一般会 出现振荡甚至失控。但为何需要合适的惯量比,而且这个推荐的惯量 比,在实践中如何取值比较合理,这些都是工程师常感到困惑的问题。伺服电机负载惯量比的适宜性分析1、惯量匹配-最佳的功率传输和最大加速度所有的机械系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弹性(也即刚性是无法无穷大 的),而有部分机械系统则存在背隙。这两种的任何一种达到了一定 程度时,都会导致系统响应性能极差。因此所谓的惯量不匹配可能导 致的问题,其实是由于机械刚性不足,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弹性或背隙 而可能产生的运动不稳定问题。伺服系统中我们需要控制的运动量是 负载端的位置或转速,但实际上却是以安装在电机上的反馈装置检测 到的位

4、置或转速信号来代替目标负载控制量,而由于刚性的有限性, 这种控制方式在一定条件下,特别是惯量比太大时,较大概率会出现 不稳定问题。要提高系统的快速响应性,首先必须提高机械传动部件的谐振频 率,即提高机械传动部件的刚性和减小机械传动部件的惯量。其次通 过增大阻尼压低谐振峰值也能为提高快速响应性创造条件。在不少装 备应用中,机械传动部件刚性不足和惯量过大是很普遍的。因此在满 足部件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小运动部件的惯量。对于一个特定的电动机,如果采用减速机构,使归算到电动机轴 上的负载惯量与电动机的惯量相匹配(负载惯量等于电机惯量,即惯 量比为1),在忽略减速器所增加的惯量和效率损失的情况

5、下,系统 就能实现最佳的功率传输,并能得到最大的负载加速度,这就是惯量 匹配的涵义。文献5也有类似解读。但是在国内习惯用“惯量匹配”的概念来代替“合适惯量比”的 概念。国外的惯量比研究中,基本都不提“惯量匹配”的概念,而是 提惯量不匹配”(InertiaMismatch)的概念。如文献2、3、4, 都是基于绝大部分伺服系统应用都是“惯量不匹配”的实际情况下, 研究如何实现伺服系统快响应又不产生不稳定问题。文献1从加速度最大的原则出发,推导了负载惯量、电机惯量、 减速比三者的关系符合公式(1)时,可以实现负载惯量匹配。对于负载已经确定,而且电动机也已选定的系统而言,如果减速 机构的减速比按照公式

6、(1)来选取时,则称为最佳减速比,这时归 算到电动机轴上的负载惯量与电动机的惯量实现了所谓的惯量匹配 (即惯量比为1)。文献5从负载功率变化率最大的原则出发,也推导出负载惯量与 电动机的惯量相等时,实现了惯量匹配。但在实际应用中考虑到减速机构本身的惯量、减速机构的低效、 减速机构输入轴及电机的最高速度限制、机械空间限制、成本等原因, 绝大部分装备制造业中应用的伺服驱动系统,减速机的选择都不是按 照最佳减速比来确定的,也即负载惯量与电机惯量一般是不匹配的。 因此工程应用中要研究的不是实现负载惯量匹配,而是实现负载惯量 与电机惯量的比率在合理的范围,确保系统的快速响应同时能稳定运 行即可。2、常用

7、传动机构适宜惯量比推荐值范围在应用中需仔细考虑电机所驱动机械机构的类型(因为不同传动 机构有不同的刚性)并采用适宜的惯量比。表1列出了不同类型的减 速机构所具有的比值的不同推荐值范围。(注:为加入减速机构之后,归算到电动机轴上的负载惯量。而JL则是不加入减速机构的负载惯 量)类型一一惯量比推荐值范围滚珠丝杠W(210)(与丝杠的长度有关)谐波齿轮W(310)行星齿轮W(410)齿轮齿条一一W(18)同步带轮一一W(18)(取决于皮带的类型、张力、长度等)表1常用传动机构适宜惯量比推荐值范围对表1应用补充说明:当需要频繁快速启停时,为了保证足够的加速度使系统响应快速和满足系统的稳定性要求,则惯量

8、比的选取宜往下限靠,可以考虑惯 量比不要超过表1中最大值的一半来选取。3、负载惯量比太大的不利影响分析及实验结论伺服驱动系统负载惯量比过大时,系统一般会出现振荡甚至失控。如果系统传动刚性为无穷大,理论上负载惯量比也可以设置到无穷 大。连轴方式的扭转刚性,以及负载惯量比都会影响振荡的频率和幅 度,不过连轴方式的扭转刚性的影响程度大得多。如果希望根除系统 振荡现象,更多的时候应该从增大系统传动刚性的角度下功夫。提高 电机与负载之间的连轴器的抗扭刚度,可以提升振荡频率,同时可降 低振荡的幅度。文献4的研究测试结果表明,如果连轴方式的扭转刚性较低,即 使在负载惯量匹配(负载惯量比为1)的条件下,速度响

9、应也可能会 出现振荡的不稳定情况。为了研究负载惯量比过大对伺服驱动系统的影响,在文献3中, 做了电机带不同惯量负载的两类测试。两类测试结果结论如下:1)两种测试中,在一定的惯量比情况下,系统都能够运行稳定而 且速度响应都无超调或振荡。(注意在不是惯量匹配,而是惯量比为5的条件下,伺服系统响应仍能够很稳定)2)相对于初始调试好驱动器参数时的惯量值,随着负载惯量较大 幅度增大或减少,负载响应变得很差。例如测试一中,惯量比增大到 一定程度之后,速度严重超调,甚者振荡,振荡的频率较低,而且随 着负载惯量的增大,整定时间越来越长。在测试二中,相对于初始调 试好驱动器参数时的惯量值,随着负载惯量的减少,在

10、减少到小于初 始调试好驱动器参数时的惯量值的一半时,系统就变得不稳定了,而 且振荡的频率较高。4、解决负载惯量比太大的策略为了消除由于负载惯量与电动机惯量之间的不匹配倍数太大引起 的系统不稳定,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负载惯量计算及电机选型举例1、丝杆结构已知:负载重量m=200kg ,螺杆螺距Pb=20mm螺杆直径 Db=50mm,螺杆重量mb=40kg,摩擦系数叩0.002,机械效率n=0.9, 负载移动速度 V=30m/min,全程移动时间t=1.4s,加减速时间 t1=t3=0.2s,静止时间t4=0.3s。请选择满足负载需求的最小功率伺服 电机。2、同步轮结构已知:快速定位运动模型中,负载重量 M=5kg,同步带轮直径 D=60mm, D1=90mm, D2=30mm,负载与机台摩擦系数 =0.003, 负载最高运动速度2m/s,负载从静止加速到最高速度时间100ms,忽 略各传送带轮重量,选择伺服电机。1)计算折算到电机轴上的负载惯量2)计算电机驱动负载所需要的扭矩克服摩擦力所需转矩加速时所需转矩3)所需转矩4)计算电机所需要转速选定电机方案: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