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师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之课内文言文(全国通用)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447374522 上传时间:2024-04-10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3.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心亭看雪(教师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之课内文言文(全国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心亭看雪(教师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之课内文言文(全国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心亭看雪(教师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之课内文言文(全国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湖心亭看雪(教师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之课内文言文(全国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湖心亭看雪(教师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之课内文言文(全国通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心亭看雪(教师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之课内文言文(全国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心亭看雪(教师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之课内文言文(全国通用)(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月中青衣抬嘉桶之濠依文工文专题28:湖心亭看雪一、(2 0 2 2 甘肃兰州中考真题)阅 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砌,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 湖心亭看雪)【乙】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

2、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跌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节选自袁宏道 游高梁桥记)【注】王生章甫、僧寂子:王生指王参(z h&i),袁氏兄弟的诗友。寂子,一和尚名,其人不详。微岚:山中薄薄的雾气,跌(血)坐:双脚交叠而坐。茗(出 n g)饮:饮茶。侑(y o u):用奏乐或献玉帛劝人饮食。筵(y G n)中人:设席饮酒的人。诟(g u):骂。了不相属(z h u):全不相关。1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1)加森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拥:

3、(2)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谓:2 .下面是前人阅读【甲】文后的两处批注。你认为这两处批注恰当吗?请选择其中一处,结合句子和批注加以评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批注:景象寒气逼人)(2)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身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批注:文中有画)3 .【甲】文中舟子的话,你觉得适合用怎样的语气朗读?为什么?4 .【甲】【乙】两段选文中主人公的“痴行”有多重内涵。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答案】L穿着,带着 认 为2.(1)示例:这个批注是合适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

4、结了,读来如觉寒气逼人。(2)示例:这个批注是合适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悠远脱俗的艺术画面。3.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语气。因为舟子对于作者在“大雪三I I,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环境下独去看雪、痴迷于山水的行为是不理解的。4.(I)痴迷山水,表达对山水美景的喜爱:(2)表达超脱世俗的高雅情怀。【解析】L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义。(1)句意为: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拥:穿着,带着。(2)句意为:而我们私下认为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谓:认为。2 .本题考查批注的评析,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分析。(1)“大雪三

5、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写出了大雪封湖之状,读来如觉寒气逼人。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 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故“景象寒气逼人”的批注是合适。(2)“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身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以空灵之笔来写描绘湖中雪景,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构成一幅悠远脱俗的艺术画面。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

6、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故”文中有画”的批注是合适。3 .本文考查文意理解。“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故此处的语调是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 痴”,体现了俗人之见,舟子无法理解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4 .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的理解。甲文作者在大雪三口、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痴迷山水的

7、美丽。“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乙文“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提平,丝管夹岸。跌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描写了作者与友人春日出游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美景的痴迷。“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意思是“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写出了作者和俗人对待美景的不同方式,认为摆宴设席与美景丝毫无关,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的高雅情怀。【点睛】参考译文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

8、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乙:三月一号那一天,带着王王生章甫、和尚寂子一起

9、去游览。当时的杨柳刚刚抽芽,山中有薄薄的雾气,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断。盘腿坐在古树根上,把茶当作酒来品饮,绿树浪影好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一般,清清的水让我产生错觉,仿佛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一般,人来人往,也好似这景致的一部分。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二、(2022湖北恩施中考真题)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盘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砌,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

10、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九年级上册 湖心亭看雪)【乙】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科。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丕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节选自袁枚 峡江寺飞泉亭记)【注释】澄波:人名。霞裳:人名。对 秤(ping):对坐下棋。参错:杂乱不齐。怀远:人名。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星日更定矣是:(2)加羹衣炉火拥:(3)僧澄波善弃弈:(4)又有卑杖声从云中来者 曳:6.给【乙】文中划线句断句,用“/”

11、在句中标出。(限划2 处)不 图 观 瀑 之 娱 一 至 于 斯 亭 之 功 大 矣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8 .请你从感官角度,比 较【甲】【乙】两文写景分别侧重于什么?9.请 你 概 括【甲】【乙】两文写景的对象及其特点。【答案】5.这 抱,持,这里是穿着 下棋 拖,拖拉6.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7.(1)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附近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于是吟诗的声音,又再次响亮地响起。8.甲文从视觉角度写景,乙文从听觉角度写景。9.湖心亭看雪写雪景,表现出清新雅致的特点;峡江寺飞泉亭记选段写飞泉亭,表现

12、出万籁合奏,美妙至极的特点。【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是日更定矣”的句意是: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是:代词,这。(2)“拥羹衣炉火”的句意是: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拥:抱,持,这里是穿着,裹着。(3)“僧澄波善弈”的句意是:澄波法师擅长下棋。弈:下棋。(4)“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的句意是:又有手杖触地的声音像从云中传来。曳:拖,拖拉。6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语句“不图

13、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的意思是:想不到观赏瀑布的快乐,竟然到了这般境界,这亭子的功劳实在大啊!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7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三 日(多日)、俱(全,都)、绝(消失)”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复(再)、作(起,这里是 响起)几个词是重点词语。8 .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景角度的分析。从“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1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以看出,【甲】文写景侧重于视觉角度;从“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可以看出,【乙】文写景侧重于从听觉角度。9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从【甲】文“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卜.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可以看出,作者写景时采用白描和对比手法,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绝妙的西湖夜雪图,写出了雪后西湖景色的清新雅致。从【乙】文 于是水

15、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可知,乙文主要从游人的感受角度写飞泉亭,突出了坐在飞泉亭上万籁合奏,美妙至极的特点。【点睛】参考译文:【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乙】澄波法师擅长下棋,我让学生霞裳和他对弈,于是流水声,棋子声,松涛声,鸟鸣声,参差交错一起响起。不一会儿,又有拐杖拄地的声音从

16、山中传来,这是怀远老法师,抱着一尺来厚的诗集,来求我作序。于是吟诗的声音,又再次响亮地响起。自然的声音和人的声音,融合在了一起。没想到观赏瀑布而享受到的乐趣,竞到了这种境界!K 泉亭的功劳可真是大了。三、(2 0 2 1 辽宁辽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松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选 自 湖心亭看雪)【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不妆散粉,点点榜原宪之羹。飞霰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选 自 小窗幽记)【注释】子胞之壁:苏 轼 的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梭:散开,散落。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霰(X i a 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醪(I a 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1 0.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