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集合15篇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47374331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集合1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集合1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集合1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集合1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集合1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集合1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集合15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集合15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一、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第一部分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实际学习内容,加减法的处理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教材并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加减法

2、学习混合,算法多样。空间与图形包括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形状、大小。分类与统计都重视对过程的经历。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20以内数的意义,会认、会读写020的数。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经历比大小、高矮、轻重、长短的过程。体验“比”的方法。2、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感受日常生活与其的密切联系。3、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整时、半时、记时方法,体验时间的长短。4、认识物体的位置、顺序、大小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5、学会简单分类、统计,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三、教学重难点:1、认识20以内的数及加减

3、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四、教学措施: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

4、设活动情境。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五、教学课时安排:周次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2一、学情分析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三班和一年级四班的数学教学。一年级三班有48人,男生和女生都是24人;一年级四班有47人,男生23人,女生24人;两个班共95人。由于是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每个学生的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关系都不相同;学生还存在年龄差异、性格差异、性别差异。同时,学生对进入学校开始班级授课的方式还有待适应。所以,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有以下:1、规范学生基本的学习习惯(听课习惯、书写习惯、发言习惯)2、培养学

5、生初步的数学能力(观察能力、计算能力、思考能力)3、渗透学生初步的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对应思想、统计思想)二、教材分析(一)数与代数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乐趣2、初步形成良好的听、说、看、想、做等学习习惯3、能初步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认读写010各数4、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和序数的含义第二单元比较1、通过比较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经历比较事物的过程,逐步提高仔细观察的能力,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3、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学会认真思考,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第三单元和第七单元加减法(一)(二)1、通过从现实情境抽象出加减法的.

6、运算,并用算式解释其实际意义的过程中,理解加减法的含义2、经历1020不同的表示方法,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感受十进制位置原理3、通过计算与交流,体会算法多样化,能正确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4、能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5、通过比较和整理加减法算式,探索其规律,发展数感第八单元认识钟表1、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学习认识钟表。2、认识几时、几时半,几时刚过,快到几时。(二)空间与图形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能确定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3、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第六单元认识物体1、对

7、形体的认识顺序是:立体平面立体。2、通过游戏活动,发展空间观念(三)统计与概率第四单元分类1、联系生活实际,经历分类过程,体会分类的思想和方法。2、能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整理和分类3、体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且分类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第九单元统计借助有趣、现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四)综合应用结合具体学习内容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如:1、大家来锻炼2、迎新年(五)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一):小结一、二、三单元的内容。整理与复习(二):小结四、五、六单元的内容。总复习:总结本期学习的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教学思考1、对一年级的学

8、生,借助实物操作、图形和自然语言进行学习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教师不应过早的、用统一的、抽象的符号或数学语言要求学生。2、对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的愿望、兴趣、和良好习惯。3、对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应提供具体的学习情境,设计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4、每一个数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本学期的教学要求是:适应新学期、适应课堂教学、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四、课时安排1生活中的数:9课时大家来锻炼:1课时2比较:4课时迎新年:1课时3加减法(一):18课时整理与复习(一):2课时4分类:2课时整理与复习(二):3课时5位置与顺序:4课时总复习:4课时6认识物体2课时7加减法(二):15课时s单元检测(待定)8认识钟表:2课时9统计:2课时说明:课时安排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五、本学期课题: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