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行为处理的原则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4.52KB
约5页
文档ID:447267852
行为处理的原则_第1页
1/5

行为处理的原则        在处理孩子的行为之前,先了解孩子问题行为的原因,再“对症下药”,会比病急乱投药来得有效率,也不易产生后遗症喔!        因此,以下简短介绍三大原则:「功能性评量」、「正向行为支持」、「行为管理策略」,提供给您做参考,在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时,才不会不知所措功能性评量(functional assessment)一、基本概念此理念主要强调每一种问题行为都是有意义、有目的,透过玏能性评量的过程,我们能够找出究竟是什么引发行为(称作前提事件,antecedents)、什么使得行为继续维持下去(称作行为后果,consequences),以及它们两者和行为(behavior)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设计合适的行为处理方案二、思考流程1.  界定问题行为:当然很重要的,要先界定什么是问题行为(behavior),否则可能会把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当作问题行为,那可会累坏了!通常会考虑-此行为表现对孩子而言是否适当(跟孩子的年龄、性别有关)?谁在观察(家长和老师的忍受程度不一样)?发生在什么情境下(有些行为在家里是被允许的)?多常发生?程度有多严重?影响范围有多大…等。

*    处理的优先级:如果孩子的问题行为比较多,建议先处理比较严重、可能伤害自己或他人,或是影响层面比较大的行为若想一次解决掉所有的问题行为,对自己和孩子都造成压力,不仅破坏亲子关系,也可能衍生出新的问题行为喔!2.  找出行为问题的ABC:参考图3-1通常需要经过测试才能证实,家长可透过仔细观察,推测出大概的因果关系1)   前提事件(A):引发问题行为产生的因素,可分为立即前事、遥远前事、隐含前事遥远前事和隐含前事都指并非立即产生影响的因素,遥远前事可包括物理环境因素(例如空间、灯光等)、社会因素(父母教养态度、教室师生比等);隐含前事就是指孩子本身的个体变项,内隐地诱发着行为发生立即前事指的就是当下引发问题行为的特定因素,可能是某个人、事、时、地、物等2)   行为本身(B):找出此行为的功能,即孩子做出这种行为的原因为何,通常行为可分为四种目的-取得内在刺激、取得外在刺激、逃避内在刺激、逃避外在刺激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较常是为了取得内在感官刺激,例如转圆圈会让他们感到愉悦逃避内在刺激是指逃避不舒服的感觉,例如以打头来减轻头痛的感觉有些孩子透过问题行为来取得外在刺激,例如干扰同学以获得老师注意或想要的东西。

有的孩子则以问题行为来逃避外在刺激,例如以尿遁来逃避作功课3)   行为后果(C):不当的问题行为处理方式,反而会使问题行为更常发生,通常有四种使行为恶化的可能性环境正增强指的是特别关注孩子的问题行为,反而让他从中获得被注意的感觉,这样的情形在独处时比较不会发生环境负增强指的是大人为了不让问题行为继续发生,而中止目前正在进行的事,例如叫孩子做功课他就打人,为了处罚他而把他隔离,他就不用做功课了有些是自动增强,做出某些行为会让他感觉舒服(内在感觉正增强),或是减少不舒服的感觉(负自动增强),而使得他们不断出现这样的问题行为,即使是独处时也会发生   图3-1 问题行为的功能评量(取自钮文英,民90,71页) 正向行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一、基本概念        在思考处理孩子问题行为的方法时,倾向采用非嫌恶的、正向的处理策略,才不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副作用,例如孩子出现攻击或负向情绪、彼此关系恶化而且,惩罚等处理方式通常只能抑制行为,治标不治本正向行为支持的理念,非常注重预防的概念不是等待问题行为出现才去处理,而是为了预防问题行为的产生要做到预防的工作,就必须进行事先控制策略,并且强调适当的行为训练,多方面兼顾才能有效处理问题行为。

二、正向行为支持策略1.  事先控制策略:如果已经了解孩子造成孩子问题行为的原因(前提事件),以及维持它发生的不利事项(行为后果),就能透过事先安排,而避免这样的恶性循环继续发生1)   调整环境:藉由适当安排环境、活动、工作或课程、时间或作息,排除可能的问题引发点,或制造适宜的环境例如孩子太热会打头,则先开冷气预防;无聊时会自我刺激,则安排密集、有趣的活动2)   发现问题行为的征兆:事先制止其发生例如打人前会先盯着对方,则发现此征兆时先予以制止,或告诉他该怎么做3)   安排适当的行为后果:避免不适当的后果处理,导致问题行为更常发生例如孩子故意打翻东西,看大人吃惊的反应,此时大人应该保持镇定,并要求孩子收拾残局;若孩子藉由打人来逃避写功课,除了处理其打人的行为,等其情绪稳定后,仍需把功课做完(也要注意功课是否让其产生挫折感)*    详细的行为后果处理策略,将于其后的「行为管理策略」中说明2.  适当的行为训练:事先预防的工作,并不能使孩子学会正确的行为模式,因此必须配合培养适当的行为,教导孩子在问题情境出现时,以正确的方式来因应或表达1)   沟通能力训练:训练孩子表达以取代问题行为,通常孩子能表达后,情绪反应也不会那么强烈。

表达不限定说出来,也可以用指或图字卡表示此部份将于本讯息区的「学习指导-口语表达」中说明2)   社会技巧训练:教导适当的社交互动方式,让孩子以适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并增加与他人的互动这其中包含情况的辨别,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将于本讯息区的「学习指导-社交互动」中说明3)   做选择及做决定能力的培养:通常让孩子有自主权,会降低抗拒或负向情绪反应产生的可能性日常生活中其实到处充斥着选择的机会,有计划的规划将有助于孩子能力的提升4)   休闲陶冶:自闭症孩子的游戏形式和内容固定,加上经常感觉刺激的需求较强,经常发展成不适宜的行为,做为打发闲暇时间的活动要培养适当的休闲技能,以下有三方面建议,做为规划休闲活动时的参考A. 同侪从事的休闲活动:若可以看看和孩子同年龄的小孩在做什么活动,试着引导孩子从事此类活动,刚开始可以先简化再逐渐增加难度例如学前的孩子经常攀爬游乐器材、骑脚踏车、做美劳活动、玩黏土及各式玩具,甚至玩计算机或掌上型电玩B. 功能替代的休闲活动:思考看看什么样的活动可以取代孩子目前的问题行为,或是找出不兼容的行为,让孩子无法从事原本的行为例如有位自闭症孩子会打自己的脸制造声音以自娱,就教他打响板或铃鼓等打击乐器,一方面消除自伤行为,一方面满足其需求。

会不停跑来跑去或绕圆圈的孩子,可以教他们骑脚踏车,因为用脚踩脚踏车就不能跑或绕圈,这两种即为不兼容行为C. 终身适用的休闲活动:有些活动是不论小孩、成人都可以从事的,从小开始培养,长大后便不需要另外再培养新的休闲娱乐例如慢跑或散步、爬山、打球、听音乐、看书、看电视或影片、玩计算机、绘画或创作等 行为管理策略        当孩子已经做出不适当的行为时,该如何处理才能避免这样的行为再次出现?通常适当的处理方式,不论是正向的或负向的方法,都是利用“产生连结”的概念(即制约),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做错了会有什么下场当孩子还不理解这样的连结关系时,行为表现出来就立即处理,才容易建立因果关系连结,等理解之后再延宕处理此外,可能不是一次、二次处理孩子就能理解,可能需要持续相同的原则一段时间,孩子才会了解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        以下的处理策略,可以依照孩子的状况搭配运用,不过诚如之前所提,以正向、不伤害的策略为主,负向策略尽可能不使用,或使用最轻微的惩罚方式否则除了以上提及的坏处之外,孩子的受罚忍受度会越来越高,甚至学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确实有实际案例发生)一、增强制度:目的在增加好的行为,分为正增强和负增强。

1.  正增强:针对好的行为给予奬赏或鼓励,以增加此行为发生的频率或强度,但是增强物的使用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原则除了单独增强好行为外,还有「区别性增强」的策略可以使用1)   增强物使用原则:增强物是孩子平时不易获得的,只有表现好的时候才能得到,否则可能会无效选择易获得的正向增强物,像做完什么事去公园玩,而不是去某游乐园选择和使用自然的增强物,例如说出“喝”就给饮料而不是给饼干,才是实用和生活化的作法,而且孩子自然而然就有动机选择适合年龄的增强物,这是长远的打算,不仅孩子层次提升,也能培养适当休闲娱乐,例如9岁的孩子,听音乐、看图画书、和朋友玩是比较适当的2)   区别性增强原则:透过增强某种或部份行为,而问题行为不能获得增强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落差,而减少问题行为,并进而表现良好行为表3-1  区别性增强(修改自Parrish,1997,666页)种类作法举例区别性增强适当行为(DRA)问题行为未出现,适当行为的发生率增加时给予增强孩子常为了逃避课业要求而攻击老师,当没有攻击老师,而且说出“帮我”时夸奬他(增强物)区别性增强其它行为(DRO)在特定时间内,只要问题行为没有出现就能获得增强在下课时间攻击行为未发生,孩子被允许玩团体运动(增强物)区别性增强不兼容行为(DRI)设法增强和问题行为不兼容的适当行为孩子坐在位子上的行为被增强,离开座位的行为减少(不兼容行为:坐下和离开不可能同时出现)区别性增强低比率行为(DRL)当问题行为的发生率降低时予以增强孩子抱怨的说话次数较低时夸奖他,因为不希望他都不说话 2.  负增强:移除某些孩子厌恶的刺激,期望的行为便会增加。

例如孩子不喜欢的同学不在身边,表现比较就好,可以暂时先换座位;孩子不喜欢手部操作,除此之外都可配合,可以暂时先移除这项活动负增强在使用上要小心,移除厌恶刺激只是暂时的方法,通常不适合单独使用,否则容易被孩子操控 二、隔离(time-out)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拿走增强物,二是将孩子带至角落或离开现场,适用于孩子处在喜欢的情境中平时生活中就提供充实而有增强作用的活动,只要问题行为一发生,立刻撤除增强物,或把孩子移到无法得到增强的地方但是在使用上应谨慎,因为个案的问题行为可能更为显著,最好能配合其它增强策略来使用表3-2  有效隔离的注意事项(修改自Parrish,1997,671页)隔离时应有成人陪同,以掌控局面和避免危险未被隔离时的情境,对孩子而言是正增强(喜欢的情境)在隔离期间,孩子应预防接近喜欢的物品和活动(避免隔离变成正增强)在隔离期间,限制和孩子的口语交谈(避免让孩子获得注意)发生危险的或破坏性行为才予以隔离(否则用多了就没效)隔离必须在错误行为之后立刻应用 三、计划性忽略计划性忽略是基于消弱的历程,确定孩子的问题行为是为了引起成人的注意时,当问题行为发生时不要给予正增强(采取忽视)。

但是当问题行为会对他人或孩子自己造成伤害时,不能使用此方法一致地忽略不具危险性和破坏性的行为(如哭闹、抱怨、顶嘴、制造声音、做出怪动作),通常最后会使行为减少,然而计划性忽略的效果很少是立即的;通常在问题行为减少之前,问题行为的频率和强度可能会暂时提高通常孩子会测试成人的反应,所以问题行为可能会再出现,必须坚持不理会;刚开始执行时行为会变严重,原因在于孩子发现不能获得注意,而采取更激烈的手段计划性忽略只是不去注意孩子的负向行为,并未教孩子怎么适当表达,因此要搭配行为训练及增强策略教导孩子正确获得注意的方法,并在其做出适当反应时称赞或增强他,才能获得更积极的效果 四、惩罚        惩罚通常有两种形式:在不当行为之后施予惩罚,或在不当行为之后撤回某项权利例如责骂是施予惩罚、没收玩具是撤回权利惩罚通常是长期实施多种策略后,证明正增强无效或不足,而且的孩子问题行为持续加重或造成危险时被选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