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47157683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古诗两首教材分析这是两首经典的爱国诗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得以彻底平复。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个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之中,以一气贯注、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名作。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教学要求: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理解诗句,了解内容。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会生字,能准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本诗。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四、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情感。今天我们学习古诗,那我们就

3、来对诗。 “随风潜入、”“两个黄鹂、”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课题读得真好)你对大诗人杜甫有多少了解?(让学生结合课前资料介绍杜甫) 2、(课件出示杜甫的图像)师:杜甫是唐朝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人格高尚,诗意精湛,被后人称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动荡,人民的疾苦,所以,被誉为“史诗”。3、同学们,试想一下,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杜甫和唐朝老百姓都在渴望着

4、什么?4、这样渴望八年了。忽然,传来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喜讯。这个喜讯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读(生读题) 二、读题,解读题意1、河南河北是什么意思(指的是黄河两岸)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喜讯。) 2、请一起大声地把胜利的喜讯告诉老师吧!(齐读诗题)三、初读,弄懂诗意。 1、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出示整首诗)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不明白的打上问号。 2、生自由读。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学生评价。随机教学:读准生词“即”“妻子”,了解意思;出示“卷

5、“的两种读音及意思,选择这句诗中“漫卷”的准确读音。(2)再指名读,不但要读准字音还要试着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来。(3)齐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4、生提出质疑的地方,师相机理解词义:剑外 蓟北 巴峡 巫峡 襄阳 洛阳(找出这些地名,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说说它们所处的省份。)(课件出示地理位置)5、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不要看资料)四、品读,感悟诗情1、.师:古诗读了几遍,你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写这首诗时是什么心情?诗中哪个词直接告诉了你?(板书:喜欲狂)2、.理解;什么叫“喜欲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你有遇到过让你高兴得发了狂的事吗?回忆那时的你有怎样的言行举止?2014年有

6、没有什么事令你高兴的?3、指导朗读“喜欲狂”。4、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找一找,诗中哪些字词令你感受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汇报交流:a.“初闻涕泪满衣裳”。(1)这是什么样的泪?(激动、高兴)( 2 )请你带着这种情绪读一读。(3)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晚年去看看。(4)又是一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诗人站在街头看着以前繁华的长安城,如今已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出示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5)诗小结:本是百花盛开的季节,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儿的鸣叫也

7、感到揪心。当时,诗人流的是什么样的泪?(伤心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的痛苦的泪,别离的泪,思乡的泪)(6)这样痛苦,伤心了8年,终于盼来了这个喜讯,这怎能不让人喜极而泣啊,读(生齐读这句) b.“却看妻子愁何在”。(1)妻子和孩子曾经有怎样的忧愁?(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为贫困流离而愁,为生命时常受到威胁而愁) ( 2 )想象:诗人听到喜讯后会怎样告诉家人呢?(3)过渡:听到喜讯后的家人一扫愁云,看到此情此景,诗人又是怎样的呢?(生:“漫卷诗书喜欲狂”)(4)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是“喜欲狂”啊!齐读这两句。 c.“白日放歌须纵酒”。(1)52岁的诗人,既不

8、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是“喜欲狂”了。因为诗人听到(生:“剑外忽传收蓟北”),想象马上就要(生:“青春作伴好还乡”),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千杯万盏也不醉”。 d体会最后两行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诗人太高兴了,高兴得刚听到这个喜讯就想好了回家的路线。谁来说说诗人将要从哪出发,经过哪些地方,最终目的地在哪? ( 2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峻岭,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没有飞机,同学们,猜猜这一路可能走多久?多么漫长的一条路啊!(3)可在这里诗人却想得如此轻松,说得这样简单,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生:归心似箭),这

9、与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4)谁来读读这两句。(语速要稍快)(5)是啊,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心里,故乡就在眼前, 洛阳就在眼前。(生齐读)五、再读,升华情感1诗人喜欲狂了,我们也喜欲狂了,而所有的喜悦都是因为(生:“剑外忽传收蓟北”),听到这个喜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为什么会如此高兴,这喜极而泣的“涕泪”中包含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到杜甫为人民、为国家而高兴,体会他的爱国之心)(板书:爱国)2师:诗人的这一份爱国情怀激动着我的心,我相信同样也激动着你的心。因为他忧也为国,喜也为国啊!读(出示整首诗配乐朗读)3练习背诵。七、积累,拓展延伸1师总结:杜甫一生写了

10、1400多首诗,流传下来的也很多。这些诗内容丰富,但又明白如话,而且还洋溢着诗人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可以说是动地歌吟,感动千古。丽人行:描述的是杨贵妃姐妹骄奢淫逸的生活,反映了君王的昏庸,朝廷的腐败;兵车行是杜甫名篇,为历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三吏”“三别”:均是描述安史之乱时期朝廷征召军士,百姓骨肉分离的悲惨场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得到亲友的资助,在成都西郊外盖起了一草堂,后为秋风所破。许多孩子扯下茅草,耻笑杜甫。杜甫百感交集,写下这首诗。在诗中,诗人描写了本身的痛苦,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

11、苦难,时代的苦难。杜甫这种炽热地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灵。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相关的诗文读一读,以后开展一次“杜甫诗文交流会”,你一定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板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喜欲狂 爱国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本诗。3.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教学过程一、引言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

12、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二、学习课文1、.你准备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呢?你能告诉大家你准备先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2、教师归纳第一步:把这首诗读正确。第二步、能过重点的词语理解这首诗的意思。第三步、体会诗句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第四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三、指导学习示儿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

13、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

14、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四、各自背诵课文五、指导学习生字“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六、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板书:元知临终所议但悲(生)示儿渴望统一九州所盼北定告翁(死) 习作一:假期的回忆一、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写作提示,共有两层内容:第一是启发学生回忆假期中经历了哪些事。大致有旅游、读书、起亲戚、会同学、看比赛、听音乐等。其目的是为了打开学生的记忆闸门,让思绪回到那五彩斑斓的假期,丰富习作素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第二是这些事带给自己的感受:快乐、兴奋、幸福、充实、烦恼、寂寞、遗憾等。提醒学生把这些感受都可以表达在习作中,强调只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行。第二部分是习作要求:选择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二、学情分析:为方便学生回忆假期生活,打开记忆之门,启发想象,提供给学生的四幅反映假期生活的插图,其主题分别是:旅游、读书、看比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