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中考培优模拟真题附详细答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46876306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6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透镜中考培优模拟真题附详细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透镜中考培优模拟真题附详细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透镜中考培优模拟真题附详细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透镜中考培优模拟真题附详细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透镜中考培优模拟真题附详细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透镜中考培优模拟真题附详细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透镜中考培优模拟真题附详细答案(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压强浮力中考真题预测练习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1(湘潭)将筷子竖直插入装水的玻璃杯内,从俯视图中的P点沿水平方向看到的应当是如图所示哪个图中的情形()ABCD2(秋营山县期末)物体在凸透镜前20cm处,可以得到倒立放大的像,现将物体向透镜移近10cm后,得到的像是()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等大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D条件局限性,无法鉴定3(秋雁塔区校级期末)如图容器水中有一种空气泡,则其对水平射入其中的光线有何作用()A会聚作用B发散作用C既不会聚也不发散D无法判断4(秋永春县校级期末)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从很远处匀速接近凸透镜,至透镜焦点处,考察像运动的速度,应当是()A始终与物体的运动速度

2、相似B先不不小于物体运动的速度,后来又不小于物体运动的速度C先不小于物体运动的速度,后来又不不小于物体运动的速度D始终不小于物体运动的速度5(秋海安县校级月考)如图所示,AB是凸透镜的主光轴,P、Q、S是在主光轴上的三个位置,把一物体放在S处,像成在Q处,把物体放在Q处,凸透镜位置不变,像成在P处,则可判断凸透镜的位置在()AP的左边BPQ之间CQS之间DS的右边6(大连一模)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把蜡烛放在二倍焦距之外,移动光屏找到像。若将蜡烛向凸透镜移动s1的距离(此时物距仍然不小于二倍焦距),移动光屏重新找到像,光屏移动的距离为s2则下列说法对的的是()A光屏远离透镜移动,光屏上的像变

3、小B光屏远离透镜移动,且s2s1C光屏接近透镜移动,光屏上的像变大D光屏接近透镜移动,且s2=s17(秋苏州期末)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下半部分被截去,其上半部分的高度为L在其左焦点F处放有高为L的发光物AB,在右焦点F,处放有一平面镜MN则有关AB通过凸透镜的成像状况,下列说法中对的的是()A成一种正立等大的虚像和一种正立放大的虚像B成一种正立等大的虚像和一种倒立缩小的实像CAB的上半部提成一种等大倒立的实像,下半部分不成像DAB的下半部提成一种等大倒立的实像,上半部分不成像8(秋东台市校级期末)将一凸透镜正对太阳,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种并非最小的光斑时,测得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下列说法对的的

4、是()A增大透镜与纸间的距离,光斑一定变大B减小透镜与纸间的距离,光斑一定变大C只增大透镜与纸间的距离,便能通过光斑大小的变化比较透镜的焦距与l的大小D只减小透镜与纸间的距离,不能通过光斑大小的变化比较透镜的焦距与l的大小9(芜湖校级自主招生)在光具座上自左向右依次竖直放置一种凹透镜、凸透镜和平面镜,两个透镜的主光轴重叠,凸透镜的焦距为f,此时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为L在凹透镜的左侧有一水平平行光束通过两个透镜后入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恰能沿本来的光路返回,据此可判断凹透镜的焦距为()AfBLCf+LDfL10(绵阳校级自主招生)用可变焦的光学照相机可以把远处的景物“拉近”进行拍摄,

5、就是说,虽然被拍摄的景物与照相机镜头之间的距离基本不变,但仍可以使底片上所成的像变大。有关这个过程,下列说法中对的的是()A焦距变大,像距也变大B焦距变小,像距也变小C焦距变大,像距变小D焦距变小,像距变大11(新乡二模)如图所示,小明同窗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种清晰的像,下列说法对的的是()A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需将蜡烛接近凸透镜B投影仪就是运用这个成像原理制成的C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蜡烛的像向上移动D为了从不同方向观测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非常光滑的玻璃板12(锦江区模拟)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5厘米,在透镜左侧10厘米处,有一种与主光轴垂直的物体

6、AB,在透镜右侧15厘米处放一种平面镜,镜面与凸透镜的主光轴垂直,则该光具组中,物体AB的成像状况是()A一种正立实像,一种倒立实像,一种正立虚像B一种正立实像,一种正立虚像,一种倒立虚像C一种倒立实像,一种正立虚像,一种倒立虚像D一种正立实像,一种倒立实像,一种倒立虚像二填空题(共3小题)13(金水区校级模拟)小强用已经调节好的照相机将位于无水的水池底部一种美丽的图案拍摄下来,当把水池装满水后,她仍然想在本来的位置用此照相机拍到这个图案清晰的照片,她应当使镜头 (选填“前伸”或“后缩”),你的理由是 。14(秋乐清市校级月考)如图所示,一点光源位于金属圆筒内部轴线上A点。圆筒轴线与凸透镜主光

7、轴重叠,光屏与圆筒轴线垂直且距离透镜足够远。此时,点光源正好在光屏上形成一种清晰的像,测出此时凸透镜与圆筒右端面的距离为L;向右移动凸透镜到合适位置,光屏上再次浮现了清晰的像。由于光源位于圆筒的内部,无法直接测量出A与筒右端面的距离d,为了求出d的大小,在上述过程中还需要测量出的一种物理是 ;如果用N来表达该物理量的大小,则可以得出d为 。15(秋乐清市校级月考)如图所示,不透光小圆盘P和小圆形发光面S的半径均为R,平行竖直放置,两者相距为2d在它们正中间放置一种焦距为2d的凹透镜,透镜的主光轴通过P和S的圆心。在P的右侧相距d处,放置一平行于圆盘面的光屏M(足够大)则不透光圆盘P在光屏M上形

8、成的本影(发光面S发出的任何光线都不能进入该区域内)面积为 ;不透光圆盘P在光屏M上形成的半影(发光面S发出的光线中只有部分能进入该区域内)面积为 。三多选题(共2小题)16(房山区一模)小丽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80cm刻度线处,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对的的是()A照相机是根据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制成的B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若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更清晰像,应将蜡烛右移C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10cm刻度线处,通

9、过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呈现烛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D保持蜡烛在35cm刻度线处不动,如果想得到正立放大的像,应将透镜右移17(织金县校级二模)如图所示,把一支铅笔水平地放在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瓶的一侧,透过水瓶,可以看到那支笔。把笔由贴着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透过水瓶能看到某些有趣的现象,有关这些现象描述对的的是()A开始移动时,看到的“铅笔尖”比实际的铅笔尖要短B开始移动时,看到的“铅笔尖”比实际的铅笔尖要长C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到的“铅笔尖”所指的方向会忽然变化D在移动的过程中,看到的“铅笔尖”的长度先变短,再变长四实验探究题(共10小题)18(秋孝义市期末)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如

10、图甲所示,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1)点燃蜡烛,将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调节到同一水平高度,是为了 。(2)蜡烛、透镜、光屏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得到一种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3)实验中数据登记表格如下,第3次实验时观测到的像是图乙中的 。实验次数物距/cm像的性质像距/cm1 35倒立缩小的实像 142 28 163 16 284 14 355 10 不成像 6 6 (4)第6次实验中,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接受不到像,此时从放置 (选填“蜡烛”或“光屏”)的一侧可观测到 像(将像的性质填写完整)。(5)分析论证:当物距

11、焦距时,成实像; 实像的位置、大小随物距的变化规律是 。(6)保持第1次实验中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原凸透镜换成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应将光屏向 (选填“接近”或“远离”) 透镜的方向移动到合适位置才干得到清晰的像; 此实验模拟的是 眼(选填“近视”或“远视”)的形成因素。19(江西模拟)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晓红在早上9:00运用太阳光进行观测某凸透镜焦点的活动。她将这个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面上浮现一种最小的亮点,她觉得此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你觉得该活动过程存在的问题是: ;(2)实验前,必须将烛焰、光屏的中心和凸透镜的光心调节到 上

12、;(3)如图所示,烛焰能在光屏上形成清晰的像,此像是倒立、 的实像。如果此时撤去光屏,人眼在图示位置 (填“能”或“不能”)直接看到烛焰的像;(4)在图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如果蜡烛向左移动,为了在光屏上得到一种清晰的像,光屏应当向 (填“左”或“右”)移动;(5)依次变化蜡烛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找到清晰的像。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次数123456物距(cm)806030201510像距(cm)11.51215203040通过观测数据,可知第 次数据是编造的;(6)晓红同窗在实验过程中,中指的指尖触摸到凸透镜的一小部分。在光屏上 (填“有”或“没有”) 晓红同窗指尖清晰的像。20(泰州模拟

13、)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调节器材高度时,应 (填“点燃”或“不点燃”)蜡烛。(2)器材处在如图所示位置时,烛焰正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与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相似。(3)将蜡烛移动至20cm刻度处,移动光屏,光屏上浮现的清晰像是倒立的、 的实像。(4)将蜡烛再向左移动10cm,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移动。在光屏上浮现清晰的像时,小明取下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接近凸透镜处,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为了使光屏上浮现清晰的像,可将光屏 (选填“接近”或“远离”)凸透镜,也可以将蜡烛 (选填“接近”或“远

14、离”) 凸透镜。21(漳州模拟)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在如图所示位置时,烛焰正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1)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是 cm。(2)此时在光屏上能得到清晰的倒立、 实像。(3)若将蜡烛由如图位置向右移动至15cm处,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时,为使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可进行的操作: 。(4)小宇同窗运用该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她把凸透镜换成平面镜,发现始终无法在光屏上找到像,由于此时成的是 像。22(秋黄岛区期末)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猜想小雨猜想凸透镜只能成实像,不能成虚像过程 叶子姐姐觉得小雨的猜想不对,于是进行如下实验:将焦距是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图示位置,将蜡烛分别在a、b、c处,移动光屏都能得到蜡烛清晰、倒立的像,其中在b处说成的像是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将蜡烛放在d处,在光屏上得不到烛焰的像,于是她让小雨撤去光屏,透过凸透镜观测到一种 (填“倒立”或“正立”)放大的像。这就证明小雨的猜想是不全面的。表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