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老师的角色定位]新课改背景下,老师的角色转变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46867439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谈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老师的角色定位]新课改背景下,老师的角色转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再谈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老师的角色定位]新课改背景下,老师的角色转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再谈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老师的角色定位]新课改背景下,老师的角色转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再谈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老师的角色定位]新课改背景下,老师的角色转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再谈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老师的角色定位]新课改背景下,老师的角色转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再谈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老师的角色定位]新课改背景下,老师的角色转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谈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老师的角色定位]新课改背景下,老师的角色转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再谈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老师的角色定位新课改背景下,老师的角色转变 摘 要: 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中小学老师的传统角色必需重新定位才能切实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这种角色定位关键指,要做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新课程的发明者,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学生问题的激发者,教育教学研究者。这种新的角色定位只有切实落实到老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新课程建设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关键词: 新课程 中小学老师 角色定位教育大计,老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有好的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十个年头,就老师角色的重塑,仍需要各方努力。伴随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陆续展开,包含高中老师在内的中小学老师角色的定位应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

2、焦点。一、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在新课程改革不停深入的背景下,老师不再以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者自居,其角色将由“知识施予者”转变为“教育交往者”,以矫正“教程”和“学程”相分离甚至相对峙的应试主义倾向。老师应该以平等的人格、真挚的语言实现和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心灵交流。其内容除了曾被视为人类力量之表征的课程知识外,更有梳理知识、引导创新、丰富情感和价值生成;其形式不是含有强加性意味的“灌输”,而是充足尊重学生自主性基础上的共享型“对话”。老师既不把学生看作接收课程知识的容器,又不被学生当做获取知识的对象,从而革命性地突破了相互功利化的褊狭的课程模式。所以,老师必需具有两种坚定的理念,即民主理念和生

3、本理念。所谓民主理念,即意味着老师应在肯定课程基础性的前提下,尽可能淡化课程实施中曾被过分强化的预设性和统一性,以民主和平等的姿态接纳学生的差异性、独特征甚至是不足,不以预设的目标来束缚开放性对话的“边界”。新基础教育课程强调: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和当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络,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爱好,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重视接收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提倡学生主动参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发明性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主张学生主体差异性得到充足发展和张扬。所以能够说,不论

4、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任何课程的教学,全部要以激发学生创新智慧、创新激情,和创新想象力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教学更是如此。而创新型人格的优异品质,诸如对既定知识的怀疑意识、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意识,乃至思维表示的新奇性,等等,均需在民主化气氛和无边界对话中得以充足发展。所谓生本理念,主张“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方面依靠儿童。”其中意蕴的世界观揭示出教育的本质促进个体在不停生长中主动发展本身的人格和学力。教育只有归属到遵照儿童的本身发展规律,点燃内在的发展热情,形成主动发展的内在品质,才能有效发挥一切教育的外在影响,才可能在老师和学生的有效互动中提升教育质量。生本理念冲破了

5、老师本位和学科本位观念的藩篱,是老师在课程双边互动中超越智力要素而使学生全体、全方面、可连续、个性得到张扬及个体不停主动发展所必备的。二、新课程的发明者在旧课程模式中,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一直是相互分离的两个的系统。课程计划、设计和评价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科教授职责范围内的事,而课程实施则是学校和老师的事,老师只是课程的“忠实实施者”,即最了解学生需要的老师被排除在课程设计之外。本应作为课程主体之一的老师,其职能只是按部就班地复制教育行政主体既定的课程规范,比较被动和消极地实施已被审定的课程计划,其中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步骤直至课程评价等。这么,课程决议者和实施者之间在认识上的客观差异

6、,减弱了课程计划在实践中的预期影响。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充足调动老师作为课程主体的主动性,主动、全方位地介入,这标志着老师将以对特定学生知识、能力、爱好等的特定了解和对详细课程内容的独到看法而鲜活地融入新课程的生成中。只有如此,一线老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才能伴随新课程的发展而得到真正的展示。在此背景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被提上了日程。而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被重新进行了划分。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也有一定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真正拥有选择的余地。这一决议的实施,有利于调动学校和老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主动性。每个学校全部有特有的发展历史、校园文化和学生特征。身处

7、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对这些问题有最深刻的了解,她们不但是校本课程的当然开发者,而且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老师不但能够筛选、改编原有的课程,还能够编制全新的校本课程,为校园文化的发明和丰富提供可能,为开发和实施适合学生发展的实用课程提供舞台。这将不但有利于改变中国以前课程整齐划一的局面,而且有利于调动学校和老师的主动性,使学校办学富于特色,学生发展更有个性。三、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传统的老师事必躬亲,她们既当“裁判”又当“球员”,该她做的、不该她做的,她全部做了,似乎不这么就不足认为师。课堂上,老师把关键、难点讲透讲烂,学生似乎只要带着耳朵进课堂就行了,其它感

8、官几乎能够闲置不用。这么,学生建立在自省、自主评价、自我超越意义上的自主性学习难以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讨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必定要求中小学老师“有所为有所不为”,引导学生不仅求“知”,更要求“法”;不仅“学好”,更要“好学”和“会学”。当然,对学生独立的自主性学习而言,掌握学习方法显然较之于取得课程知识本身更为主要,至于学习的爱好、对学习的热情和坚定的意志品质,更会给予学生的学习活动以生命的情感体验和深沉意义。四、学生问题的激发者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内容之一。这就要讨教师不

9、但善于提出问题、处理问题,更善于激发学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传统的教学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老师铺好的路中去寻讨教师满意的答案,而且这种答案要尽可能和标准答案相一致。这必定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实际上,今天很多国家和地域的教育全部重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育学生怎样去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性的学习。确实,善于提问是人的主要素质之一。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处理一个问题更主要,因为处理一个问题可能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发明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能够说,以后判定一个学生是不是好学生,主要的标准就是她会不会提问,因为,不能发觉问题就谈不上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